我读《道德情操论》丰富你的道德想象力_我读《道德情操论》丰富你的道德想象力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随笔 > 我读 > 《道德情操论》丰富你的道德想象力

我读——《道德情操论》丰富你的道德想象力

《道德情操论》丰富你的道德想象力 我过去每天一定要看点书,哪一天不看书就很不舒服,但在四川地震之后的一个多礼拜中,大概是我几十年来第一次整整一个星期没有看书,不是不能看而是碰不了书,完全看不下去。这种时候总会想,到底读书的作用在哪里?读书人又应该做些什么呢? 我有一些写作的朋友,四川地震的时候他们发电邮给我,说:"你看,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时候还读书或者还写作,意义在什么地方呢?"于是我想起一个西方思想史上跟地震有关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前后经过好几次变形。 启蒙时代,法国有一位大思想家,叫狄德罗,狄德罗就是那套著名的百科全书的发明人之一,他曾主持过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同时也写过很多文学作品、思想讨论文章、艺术评论等等。他曾经写过一个故事,里面出现了两个角色的对话。内容是说,你想象一下,有一个很可怕的杀手,在我们法国穷凶极恶,现在跑了,跑到一个遥远的中国海岸去了,那您会不会为了那边的中国人担心呢?然后另一个角色就说好像不大会担心吧,因为他如果是跑到巴黎的塞纳河旁边,我当然很担心,但他若跑到中国,那儿离我们很远的。接着第一个角色又问他,那你不担心他在中国也会像在我们法国时这样到处杀人放火吗? 对于一个欧洲人来讲,当时的中国是个很遥远的国度,所以狄德罗特别用中国来比喻一个想象中很遥远的他方。试想一个欧洲的杀人凶手,倘若跑到中国去,我们好像就不再害怕和忧虑了,因为他不会害我们了,他害的是别人,害的是那些你感到陌生的、不熟悉的、遥远的中国人。 后来名作家夏多布里昂把这个故事变得更复杂了一点,他讨论到一种假设:如果一个欧洲人,不知道为什么拥有了一种很神奇很玄妙的超能力,使得他可以利用这种力量害死一个在中国的百万富翁。他在欧洲这边的户头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多了一大笔钱,原来他把那个死在中国的百万富翁所有的财产都继承了过来,但是这中间完全不会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至于百万富翁是怎么死的,他那边的乡亲父老也不知道,这边的欧洲人当然更不会知道这笔天降之财原来是通过卑鄙的杀人手段获得的。接着夏多布里昂就问,倘若在这种情形下,你愿不愿意使用这种超能力呢? 这是一个很敏感的道德问题:倘若有一些坏事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使自己获利,在保证没有惩罚又没人发现的前提下,你做不做得出来?你又愿不愿意去做呢?上一个故事问的则是你对遥远地方的人有没有一份同情心?有没有一份感同身受的能力? 关于这些,另一位大思想家亚当o斯密对这个故事做了更丰富的变化。亚当o斯密是《国富论》的作者,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健将。大家都觉得他是整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始人,其最有名的观点就是"无形之手"。他曾经打过譬喻说一个面包师傅之所以要做面包,不是为了让我们吃到好面包,不是为了要填饱我们的肚子,而是因为他要挣钱。假如每个人都像这个面包师傅这么"自私自利"的话,奇妙的情形是整个社会都会获利。于是大家一直以为亚当o斯密是个很喜欢强调人性贪婪跟自私,同时也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的思想家,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亚当o斯密是个道德哲学家,他写过一本很有名的书,叫做《道德情操论》。 在《道德情操论》里,亚当o斯密把刚才的故事做了很大的变动,他说如果今天一个有人性、有良知的欧洲人,听说在遥远的中国发生了一场大地震,死了很多人,那他会怎么办?首先,这个欧洲人当然也会为之神伤,尽管他不认识那些中国人,他也会难过伤心;接下来他还会花一点时间去沉思一下这场地震灾害的意义所在;再下来他可能开始想到贸易会不会受到损害,然后第二天他就完全恢复正常生活工作的步调了。 亚当o斯密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说,其实人应该有一个普遍的道德关怀。在理性范畴,我们都知道应该用平等的态度对待世界上所有的同类,不只不能对我的乡亲父老干坏事,对一个陌生人也不能干坏事,对所有的人都应该有一个包容慈爱之心,但这是理性上的认知。而感性上我们其实没有这种道德想象力,两三百年前的时候,苏格兰跟中国隔得多遥远?一场地震传到那儿需要多久?所以亚当o斯密认为我们之所以要阅读,要学习,就是为了丰富我们道德上的想象力。 如今我们有电视、电影,有互联网,我们能够随时看到世界上各个角落的人和他们的苦难,所以四川地震发生的时候有那么多跟我们不熟悉的人和我们一道哀痛,也来帮助我们度过难关。我们依旧阅读,因为阅读更能巩固和丰富我们的想象力,通过阅读我们才发现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种不同的人,有那么多不同的生活方式。你要把自己设身处地的投入进去,想象你就是他,感受他的欢喜和悲伤。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我读》其他试读目录

• 目录
• 为什么需要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
• 《灰皮书、黄皮书》禁书总是诱惑难挡
• 《读库》书跟人之间那点复杂的情感关系
• 《查令十字路84号》爱书人的书信情缘
• 《卡萨诺瓦是个书痴》狱中创作:作家的另一种出路
• 《切·格瓦拉之死》"很可惜,他失败了!"
• 《沉默的大多数》被炒作出的神话符号?
• 《黄金时代》好的色情不遮掩
• 《理想国与哲人王》《个人尊严》自由主义的精髓在于什么?
• 张爱玲《小团圆》乱世之中现苍凉
• "汉奸妻,人人可戏"
•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 《丈量世界》知识的态度是谦逊
• 《退步集续编》那些"干净"的中文
• 《哥伦比亚的倒影》美貌不需要休息
• 《一个人的电影》追忆放电影的美好时光
• 《于丹<论语>心得》粗浅的话语,朴素的道理
• 李零《丧家狗》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伊利亚随笔集》一剂心灵创伤的"止血良药"
• 《道德情操论》丰富你的道德想象力 [当前]
• PurityandDanger英国女爵士的"肮脏观"
• 《八十年代访谈录》找回失去的常识
• 《七十年代》Ⅰ酝酿在70年代
• 《七十年代》Ⅱ语言变化中的文艺潜流
• 《货币战争》从抄袭看我们对无知的恐惧
• 《大师与门徒》教育的本性是爱欲
• 对动物的溺爱折射了对人类世界的失望
• 《噓噓嗯嗯屁屁》"嘘嘘"也有大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