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李零《丧家狗》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_我读李零《丧家狗》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随笔 > 我读 > 李零《丧家狗》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我读——李零《丧家狗》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人物小传】 李零,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方术正考》、《中国方术续考》、《<孔子>十三篇综合研究》、《兵以诈立》、《简帛古考与学术源流》、《入山与出塞》、《铄古铸今》、《放虎归山》、《花间一壶酒》、《李零自选集》等。 李零《丧家狗》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经常有读者问我,每天介绍一本书,那些书你自己是不是都看过?我要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没错,我介绍的每一本书,或许不是读得非常细,但起码我是从头到尾看过一遍的。因为我很相信专业伦理,我写评论写了大概十八九年,我常常相信做评论或者发表任何意见也要讲究一个专业伦理。什么叫"专业伦理"?我这里有个特别好的范例,就是北大中文系的李零教授写的《丧家狗》。 我们过去曾经介绍过两本李零教授的著作,而他写的这本《丧家狗》副题叫"我读《论语》",顾名思义,讲的是他对《论语》的看法,而且是逐章解释下来的。按理说我不应该太着重推崇谁或是谁的书,我也不想帮谁卖广告,何况我根本不认识李零教授本人,但是我觉得最近围绕着这本书惹起的诸多争论很有意思,而这些争论正好可以用来证明何谓"专业伦理"。 事实上,关于《丧家狗》这本书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一个点上,就是孔子到底是像条丧家之犬一样,近乎于一条狗,还是大成至圣的先师、万代敬仰的庶王呢?争论闹得非常大,不只网上各个论坛都特别开出一个标题去讨论,甚至我凤凰的同事胡一虎也在他的节目《一虎一席谈》里专门就此做过一次辩论。可是我发现,原来大部分围绕着这本书说事儿的人,从他们的意见里我大胆地推测,他们似乎是没看过这本书的。为什么没有看过一本书却能够只因为它的名字叫《丧家狗》而立刻上升到"李零教授这家伙不是人"这样的评判层次呢?这真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这本书一开头李零教授就解释了他出这本书的目的,这会儿孔子热,大家都在捧孔子,而过去大家又曾贬过孔子。李零教授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指出孔子既不是圣人,也不是很糟糕的"臭老二",而是一个很普通的人,而且孔子曾经形容自己是丧家之犬这个说法是有典故的,也就是说"丧家狗"并不是李零教授的说法,至少有五条资料能够印证这个典故。 最有名的就是《史记》的《孔子世家》了,还有《孔子家语》里面也说,孔子当年到了郑国的时候跟弟子走散了,一个人在郑国外面的城门上头逛来逛去,有个当地人看到他的弟子子贡,就跟子贡说:"那儿有个老家伙,看起来上半身是模是样的,下半身颓颓唐唐,哎呀,看起来就像条丧家之犬。"子贡也不怕老师生气,就据实相告孔子,说:"老师啊,那边有个人说你像一条狗。"结果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就是说外形不重要,然后又说:"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意思就是他说我像丧家之狗,那倒也是,那倒也是。 为什么孔子说自己是丧家之狗?我们想想看,孔子一生颠沛流离游历70多国,跑了那么多地方,却始终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愿意诚心诚意接受他对政治和世道的看法,让他好好地安稳停留下来。这几十年来一路上他真的是过得非常苦,有的时候甚至被困在一些地方饭都没得吃了,但是孔子依然非常达观,依然乐于去教授他的学问,所以他形容自己到处奔波但是始终没办法完成自己的理想跟使命,这叫做似"丧家之狗"。 既然有典故,又有解释证明是孔子自己这么说的,为什么大家还要骂李零,说他诬蔑了圣人呢?其实以前曾经有人说过这个典故就是诬蔑圣人的,可问题是这五条材料难道全都不准确,全都不是真的吗?与其争论这个书名上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地读一读李零这本书里面到底是怎么去解释孔子,怎么去介绍《论语》的呢? 之前我看到一些网友在谈这本书,其中有位网友就从《丧家狗》里面一句话开始衍生,我觉得他的推理能力很强,他批评李零说"孔子认为凡是在一个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之犬",他单拿出这句话,推论到"李零现在是一个为了名、为了利,不惜出卖人格,诬蔑圣贤的混蛋"。这句话或许有语病,不过这位读者也写得很仔细,他说现实世界当然找不到虚幻的精神家园了。 我们怎么能从一句话去推断一本书,由一句话去否定作者的人格呢?所谓评论的专业伦理是,你有多少材料,你获得的材料在多大的范围,你说话就说到多大的范围,不要过分。孔子老教我们要"慎言",意思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你不知道的事情就说不知道,知道的事情,你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孔子在《论语》的"为政篇"里面有一句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今天中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每个人都挺有思想,每个人都很用脑子,常常喜欢发表意见。大家都想发表意见这个动力是好的,可是"思而不学"很危险,如果我们连事情都没搞清楚,连一本书都没看过就大发议论,评论这本书乃至于这个作者的人格,这是不是有点太过了呢?或许大家都应该回去先从头好好读一读《论语》。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我读》其他试读目录

• 目录
• 为什么需要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
• 《灰皮书、黄皮书》禁书总是诱惑难挡
• 《读库》书跟人之间那点复杂的情感关系
• 《查令十字路84号》爱书人的书信情缘
• 《卡萨诺瓦是个书痴》狱中创作:作家的另一种出路
• 《切·格瓦拉之死》"很可惜,他失败了!"
• 《沉默的大多数》被炒作出的神话符号?
• 《黄金时代》好的色情不遮掩
• 《理想国与哲人王》《个人尊严》自由主义的精髓在于什么?
• 张爱玲《小团圆》乱世之中现苍凉
• "汉奸妻,人人可戏"
•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 《丈量世界》知识的态度是谦逊
• 《退步集续编》那些"干净"的中文
• 《哥伦比亚的倒影》美貌不需要休息
• 《一个人的电影》追忆放电影的美好时光
• 《于丹<论语>心得》粗浅的话语,朴素的道理
• 李零《丧家狗》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当前]
• 《伊利亚随笔集》一剂心灵创伤的"止血良药"
• 《道德情操论》丰富你的道德想象力
• PurityandDanger英国女爵士的"肮脏观"
• 《八十年代访谈录》找回失去的常识
• 《七十年代》Ⅰ酝酿在70年代
• 《七十年代》Ⅱ语言变化中的文艺潜流
• 《货币战争》从抄袭看我们对无知的恐惧
• 《大师与门徒》教育的本性是爱欲
• 对动物的溺爱折射了对人类世界的失望
• 《噓噓嗯嗯屁屁》"嘘嘘"也有大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