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因为懂得,所以慈悲"_我读"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随笔 > 我读 >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我读——"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张爱玲《小团圆》(三)"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时下很多人把《小团圆》当成张爱玲的自传,坚持这样的想法很容易走上索引派道路,会注意看她怎么谈一些最刺激的问题,比如怎么谈胡兰成。或者我们还原文学为文学,纯粹当成小说来看。在我看来还有第三条路,现代文学里面有所谓的自传体小说。 《小团圆》其实不是纯粹的自传,否则不需要用小说的形式把所有人物改名换姓写,既然你让人觉得这是自传,为什么要当成小说来写?是不是要影射?而影射是为了报复或做一些回应吗?一个很"主流"的讲法说这本书是要回应胡兰成的回忆录。我觉得所谓影射或者把自己的生平变成小说故事,更重要的是对自己人生回顾的艺术化加工,把自己过去所经历的事情赋予一个意义,生命跟写作便独立于自己变成另一个状态了。 张爱玲明明不喜欢怀旧,但是她所写的东西又总是一些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她有一段话讲到她最怕的东西就是回忆过去,"向来不回想过去的事,回忆不管是愉快还是不愉快的,都有一种悲哀,虽然淡,但是她怕那种滋味。她从来不自找伤感,生活里有的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光就这么想了想,就像站在一个古建筑物门口往里望了望,在月光与黑影中断瓦颓垣千门万户,一瞥间已经知道都在那里了。" 她写《小团圆》的时候早已在美国住下来了,她在美国绝大部分时间是讲过去那段日子的。由此可见,回忆跟自传体的小说对她来讲是把过去的经历做一个艺术处理,然后试图为它找出一段意义,毕竟对她来讲是一段难割难舍的日子。她并不想把美国的生活纳进创作、处理、虚构的过程里,只是把握不堪回首,不敢往里望的过去,越是不想往里望越要去处理它,找出里面的来龙去脉。 假如把九莉当成张爱玲自己的话,这真是一个充满心计和算计的孩子。《小团圆》里她和母亲的关系很复杂,似乎是爱恨交缠,而且更多的是恨。她不喜欢她母亲,这点看过书的人都知道,台湾的小说家骆以军形容她母亲对她的教育是种无爱训练,像训兽师一样,从小到大就在教你不要去爱人,要无情。在《小团圆》里出现过好几次关于选择的场面,她的人生总是面对各种大大小小的选择,有时候小的选择是很荒谬的,比如她父亲问她喜欢金子跟银子,她居然就选银子。因为她每次做选择的时候都是在考量'对方想我怎么样,怎么做才能让对方高兴,我怎么适应这个场面',没有一次是发自真心的,选择她喜欢的,都是为了要应对别人,应对当下的场景而做的选择。她的所有理念是在一次次这样的选择中衍生出来的。 她小时候生活的环境人物非常纷乱,一个大家庭,还有中国传统故事在她心目中造成的巨大影响,使得她只能够冷冷地疏离于世界,要不然她会很难活。比方说她家的佣人韩妈妈有个儿子叫进宝,进宝跟她家有往来,有一天韩妈乡下有人来了,说进宝把他外婆活埋了。然后九莉就闲闲地说:"他外婆八九十岁了,进宝老是问外婆怎么还不死。有一天起来,居然就硬要把这个他嫌怎么还不死的外婆装在棺材里头。外婆的手掰着棺材边不肯放,进宝硬生生把她的手指头一个一个掰开,往里头塞。"活在这样的一个环境底下,听这些故事长大的人会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 她妈妈对她似乎很冷淡,从小见少离多,到处去跑。但是又曾经为了她医病去跟一个医生上床来解决她的医药费,甚至还要打胎等等,这使得她们的关系变得非常复杂。我们看到她有一个选择,父亲的小姘头给了她很漂亮的衣服后突然问她"你喜欢你妈还是喜欢我呢",九莉说"我喜欢你"。她觉得"当下是你问我喜欢你还是喜欢我妈妈,如果我不告诉你说我喜欢你的话岂不是太不礼貌了"。她面对选择的回应方式总是为了要礼貌给人看的。而同时她又想起《新约圣经》里面圣彼得三次不认主耶稣的故事,觉得自己已经背叛了她的妈妈。她真实的感情到底是什么样的?她还能把握得住吗? 九莉整个生命以及对待生命的看法是渐渐在一次次的选择和周边环境里磨炼出来的,最终变成一个抽离的态度,但这似乎又是乱世之中最正确的生活态度。乱世之中她这样长成,一切都合乎情理。而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让她觉得她所做的一切选择似乎都有问题了,那个人自然就是胡兰成。 最近台湾有一位年轻学者薛仁明,写了一本书叫做《胡兰成--天地之始》。把胡兰成仔细研究并歌颂了一番。亚洲周刊特别拿来做了一个专题,说有人为胡兰成翻案。坦白讲胡兰成真的很有才气,但从头到尾我都不是很欣赏他。他写禅,写中国文化,在我看来就像那种典型的学问不深、不扎实的文人要谈野狐禅,谈到最后,把东西说得玄玄虚虚,又显示出很阔达的态度,其实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种种低下甚至显得有些卑怯的行为动机。 他把当年在汪伪政权服务的那段经历写进回忆录里的时候,为这个章节取了一个名字,居然是"渔樵闲话"。多么聪明危险的一个男人啊!把这么一段惊心动魄的经历说成是"渔樵闲话",像是渔夫跟樵夫那样过日子。这样一描写就显出自己好像高人一等,对所有事情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用这样的态度来回应大家对他汉奸的指责。他把自己跟张爱玲的关系描写为一段神仙眷侣充满灵气的关系也是同样一种心态。 张爱玲在《小团圆》里让我们看到她一生面对很多选择,每次选择对她来讲都是关于忠诚与背叛的重要问题。但是到了最后,她在小说里要求胡兰成这个多情的种子去选择:"你决定怎么样,要是不能放弃小康小姐,我可以走开。"你想想看胡兰成怎么答?"他显然很感到意外,略顿了顿便微笑道,好的牙齿为什么要拔掉?要选择就是不好。"这一下化解了他的问题,为什么'要选择就是不好'呢?九莉听了半天听不懂,觉得不是诡辩,是疯人的逻辑。她一辈子的问题就是要选择,到了胡兰成这种超级有才的无赖,她过去的紧张一下子就软弱下来了。这也说明为什么张爱玲会爱胡兰成,她没办法治得了这个人。如果我们真把这本书当成是对胡兰成《今生今世》的回应,除了把胡兰成原来写得很灵气的东西突然拉到肉欲外,这个回应更重要的是,张爱玲到了最后还是能够在另一个层面克服胡兰成。 在那一刹那,她觉得在胡兰成面前,她变得很低很低,但是后来她看到胡兰成的回忆录《今生今世》,包括后来她写这本书,不只是对两个人关系的回应,不只是对自己的回应,更是一种历史观上的较量。这个历史观前者是胡兰成,他那种玄而又玄很能够糊弄人的东西。像《天地之始》的作者薛仁明就被糊弄了,他动不动讲一些很玄虚的生命情调,仔细追究下去就会觉得那些东西其实都是虚构,很修辞的一套东西。表现出一副宽容的态度,其实再挖下去就会发现没有什么严肃的悲怨在里面。对应于这样一种回忆过去看历史的态度,张爱玲在《小团圆》里展示出的是另一种典型的张爱玲式的,现实的贴在地面上,很熟世的态度。 她走到这一步,已经摆脱了胡兰成那一套什么都说好的态度,那对张爱玲来讲是不能接受的一种态度。她宁愿自己做了一场梦,梦中的她跟胡兰成有了很多的孩子很快乐,但是她知道这始终只是一场梦,真实的她常做的梦总是恶梦,而恶梦就是等待战争发生前的那种可怕的临近状态。 张爱玲在《小团圆》里面的历史观固然像过去一样,她的作品里有种苍凉与华丽,特别是关于时代乱世之中的荒凉。当她住在美国,回忆过去,写这些经历的时候,对待自己的前半生,对待历史的态度无疑更加宽容,比她的早年更慈悲了,因为她更懂了。我们看到她写她的母亲,最后也有一个"小团圆"的意思,她的债还清了,似乎是复仇,但又好像多了一层理解。而对于胡兰成,她要做一个反驳,她似乎应该恨他,但又始终不出恶言。每一个人都很有问题,包括她自己也都很自私,但是又何奈?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我读》其他试读目录

• 目录
• 为什么需要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
• 《灰皮书、黄皮书》禁书总是诱惑难挡
• 《读库》书跟人之间那点复杂的情感关系
• 《查令十字路84号》爱书人的书信情缘
• 《卡萨诺瓦是个书痴》狱中创作:作家的另一种出路
• 《切·格瓦拉之死》"很可惜,他失败了!"
• 《沉默的大多数》被炒作出的神话符号?
• 《黄金时代》好的色情不遮掩
• 《理想国与哲人王》《个人尊严》自由主义的精髓在于什么?
• 张爱玲《小团圆》乱世之中现苍凉
• "汉奸妻,人人可戏"
•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当前]
• 《丈量世界》知识的态度是谦逊
• 《退步集续编》那些"干净"的中文
• 《哥伦比亚的倒影》美貌不需要休息
• 《一个人的电影》追忆放电影的美好时光
• 《于丹<论语>心得》粗浅的话语,朴素的道理
• 李零《丧家狗》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伊利亚随笔集》一剂心灵创伤的"止血良药"
• 《道德情操论》丰富你的道德想象力
• PurityandDanger英国女爵士的"肮脏观"
• 《八十年代访谈录》找回失去的常识
• 《七十年代》Ⅰ酝酿在70年代
• 《七十年代》Ⅱ语言变化中的文艺潜流
• 《货币战争》从抄袭看我们对无知的恐惧
• 《大师与门徒》教育的本性是爱欲
• 对动物的溺爱折射了对人类世界的失望
• 《噓噓嗯嗯屁屁》"嘘嘘"也有大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