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社会重新发现社会:无社会状态与无政府状态_重新发现社会重新发现社会:无社会状态与无政府状态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杂文 > 重新发现社会 > 重新发现社会:无社会状态与无政府状态

重新发现社会——重新发现社会:无社会状态与无政府状态

2007年10月,我在比利时参加中欧文化论坛。当时这个国家正深陷政治危机,已经几个月没有了政府。尽管议会选举结束了一百多天,但由于北部荷兰语区弗兰德斯和南部法语区瓦隆尼亚的政治领导人迟迟未就权力分配达成一致,组阁谈判陷入僵局。然而,几个月来,比利时人无不按部就班地生活,一切和我几年前路过时一样。如有媒体报道,人们每天正常上班,照常纳税,地铁准点来,不可不谓安居乐业。 之所以想起比利时的这一“无政府状态”,与我2008年暑假在老家县志上读到的一则文革史料有关。据记载,1967年初,“停产闹革命”使县政府瘫痪。几个月后,分化为两派的造反派发生大规模冲突,“7月4日,‘井冈山’聚集贮木场,‘大联合’调集民兵三面包围。凌晨二时,双方开枪射击,互有伤亡。11时,‘大联合’用六○炮轰击贮木场。武斗中,双方共死亡10人”。 值得思考的是,同是“无政府状态”,为什么布鲁塞尔街头没有发生类似当年中国之混战?以及,两个时代的差别,是否更在于后者处于“无社会状态”之中? 如前文所述,人类作为社会和政治的存在,必须要有功能正常的社会,正如人类作为生物的存在,必须要有空气以供呼吸。没有人可能脱离社会而生存(德鲁克语)。君不见,即使是梭罗那样的著名“隐士”,也承认当年在瓦尔登湖畔过一种实验性的隐居生活时为自己备了三把椅子--“独坐时用一把,交友时用两把,社交时用三把。” 转型期中国人渐渐热衷于讨论政府如何对社会进行危机管理,事实上,同样值得思考的是:如何建立起一种制度文化,使社会能够充分自治,可以从容面对政府危机;能够在此危机中继续自由自我、自发自为地生活。在我看来,讨论一个国家是否稳定,政治是否文明,社会是否功能正常,首先需要观测的就是在政府出现危机时社会能否秩序如常。 如果一个国家是借暴力实现改朝换代,而且这种暴力逻辑还要继续下去;如果掌权者只能通过限制一部分人的自由,甚至剥夺他们的生命来维持自己的统治,我们就不能说这个国家及其政治是稳定的。自古以来,中国人称以暴力夺取江山为“打天下”,然而得天下者无不“像野蛮人一样”把本国当成新被征服的国家。所谓“逐鹿中原”,实则是将打天下当做打猎,将天下当做可被射杀或戏弄的猎物。及至打得天下,将天下收入囊中,盘剥民财亦如探囊取物。 相较之下,在拥有政治文明与社会文明的国家,短暂的“无政府状态”尚不至于使社会陷入“痛打天下”的混战,因为权力无主时,权利归属却还在;因为在那儿社会已经订立底线契约,既承认天下并非必将鹿死谁手的猎物,又圈定了政治与社会的界限。所以,无论政治出现了怎样的危机,掌权者如何易位,社会仍不至于受灭顶之灾。仆人走了,家还在。 不难理解,文革等时期之所以处处是“人对人的狼战”(霍布斯语),就在于当时政治绑架生活、国家吞并社会,既无现代意义之政府,也无现代意义之社会。或者说,文革的大混乱不仅在于这个国家进入了“无政府状态”,更在于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代里它已深陷“无社会状态”。 对于国民来说,最可怕的是自己的国家同时陷入“无政府状态”与“无社会状态”。但是,如果比较两种状态,“无社会”之害恐怕远甚于“无政府”。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个功能正常的社会能够及时结束两种“无政府状态”。前一种,如法国“五月革命”的混乱就是在许多市民上街游行,在“法国要工作”“把索邦打扫干净”等口号中结束的;后一种“无政府状态”则是指政府空言政治,有权无责。这样的时候,选民可以通过手中的选票改弦更张。 比利时的这场政治危机足足持续了半年时间。如一位布鲁塞尔人所说:“也许我们缔造了无政府最长纪录,但生活并没有因此变坏。如果政客不小心点,他们会知道我们比利时人不需要他们。”由此可见,比利时人并非不需要政府,而是需要他们有权选择的更好的政府。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重新发现社会》其他试读目录

• 梁文道序:允厥执中
• 自序
• 自序:希特勒的“牛皮书”
• 自序:谁为谁献身?
• 自序: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
• 自序:自由之邦:圣马力诺的小国威仪
• 自序:空间之维与时间之维
• 从国家解放到社会解放:“崛”字新解
• 从国家解放到社会解放:国家崛起与民权衰弱
• 从国家解放到社会解放:机舱寓言
• 左右之争,还是上下之争:社会与主义
• 左右之争,还是上下之争:失衡的思想
• 左右之争,还是上下之争:思想如何解放?
• 国富论与民富论:社会分红:阿拉斯加的光荣与梦想
• 国富论与民富论:国家“三九化”
• 国富论与民富论:政府有多大?
• 国富论与民富论:从“薅社会主义的羊毛”到“薅社会的羊毛”
• 国富论与民富论:“五有之乡”的国家伦理
• 重新发现社会:有主义,无社会
• 重新发现社会:谁在“打酱油”?
• 重新发现社会:社会动荡与社会溃败
• 重新发现社会:柏克的问题与圣西门的醒悟
• 重新发现社会:无社会状态与无政府状态 [当前]
• 重新发现社会:公民结社的困境与出路
• “历史三峡”与“敦刻尔克撤退”:三十年“国退民进”
• “历史三峡”与“敦刻尔克撤退”:社会比国家古老
• “历史三峡”与“敦刻尔克撤退”:从行政改革到政治改革
• “历史三峡”与“敦刻尔克撤退”:大海中造船——从改革开放到开放改革
• “历史三峡”与“敦刻尔克撤退”:丁学良的药方
• “历史三峡”与“敦刻尔克撤退”:重温法国大革命
• “历史三峡”与“敦刻尔克撤退”:改革与革命赛跑
• 爱国如何主义:加塞特的不安
• 爱国如何主义:替罪羊和替罪狼
• 爱国如何主义:被策划的情绪
• 爱国如何主义:中国会走德国的老路吗?
• 社会化与资本化:资本时代的自由
• 社会化与资本化:资本主义3.0
• 社会化与资本化:社会资本主义
• 社会化与资本化:三生主义:生命、生活与生态
• 绿色警戒:又见约翰·波米尔
• 绿色警戒:两种不公平
• 绿色警戒:掌勺者私占大饭锅
• 绿色警戒:市场不畏惧“天价”
• 绿色警戒:垄断者的游戏
• “社会资本”主义:关系是一种资本
• “社会资本”主义:从孤立到合群
• “社会资本”主义:官场与市场
• “社会资本”主义:两种社会资本
• 被缚的“蜘蛛侠”:权力下的道德摊派
• 被缚的“蜘蛛侠”:100家 VS 100万家
• 被缚的“蜘蛛侠”:“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 被缚的“蜘蛛侠”:两种冒险
• 民间是个好东西:“以自由人为本”
• 民间是个好东西:关爱之川,隐于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