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有位美国合伙人,闲来无事吐槽说:“为孩子上学,准备搬家到教育资源更好的地段去,但是各种事情好烦啊唉唉……”想来应该和我们买学区房是一样的烦恼。
在读《因为爱,所以节制》之前,我听朋友讲起这件事,以为他碰到的是一个美国家长当中的异类。因为,我一直有个天真且坚定的错觉,以为西方文化下的父母普遍更懂得对子女放手,互不插手彼此生活。万万没想到,在对孩子操心过头这一点上,原来普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可见美剧英剧反应的生活也不可尽信)。如果你把这本书中,妈妈布伦达和女儿凯蒂的名字,替换成比如妈妈刘女士和女儿笑笑,这就立刻成了我们身边的、甚至我们自己的故事。
我表弟对我说,他回忆起小时候的寒暑假,全都是待在家里写没完没了的作业,看他妈妈,也就是我舅妈买的各种参考书。我舅妈是特别典型的一类妈妈,我在读到书里对比型和控制型家长时,脑子里代入的就是她的形象,实在是太生动了。我最常听到她对我表弟说的一句话是:“你还出去玩?!你看人家×××这回考了第×名,你看看你!”最常听到她对别的长辈说的话是:“我儿子这也不行,那也不好,你们都是怎么教育的啊,让你孩子有空来我家辅导辅导他吧!我为他的学习真是操碎了心……”而往往此时我表弟就在一旁,脸上的表情我真不忍心多看一眼。
是不是有很多人被戳中了心脏,觉得看到了自己妈妈的影子?
最近,表弟刚刚在我舅妈的逼迫之下和女朋友分了手,辞了工作从帝都回到家乡,领着不到帝都三分之一的工资,每周末去和舅妈认为合适的姑娘相亲……表弟若是稍有反抗,舅妈便会气得身体出现各种状况,吓得表弟只好乖乖就范。实在郁闷的时候,就到我家去找我妈妈,也就是他的姑姑,狠狠诉一番苦。
我至今也不明白,我爸妈的教育哲学是从哪里学来的。我爸是个“没正形儿”的水瓶男,家里的搞笑担当。我带着小朋友来家里玩,他堵在门口要求人家买门票这种事是干过的;我初中时看日剧、追流行歌星,他也是凑过热闹的。我妈是纠结星人天秤女,我拿不定主意去问她意见,她会和我一起分析每种选择的利弊,但当我要求她帮我选择时,她总会一脸无奈地说:“我也选不出来啊,你自己做决定吧……”小到买什么东西,大到读什么专业、去哪里工作,莫不如是。于是,我现在所有的生活选择,都是由着自己性子来决定的。我做着我喜欢的工作,按照我向往的生活方式生活(包括选择丁克),无所谓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与否,至少我活得高兴。
我不是来炫父母的,只是想拿这两种极端相反的例子作对比,因为这种对比实在是太过鲜明了。我家常年是亲戚家兄弟姐妹们的“心灵鸡汤店”。刚才提到的无可奈何的表弟,还有和自己父母沟通不畅的哥哥、姐姐、妹妹,都喜欢找我妈妈来倾诉委屈或商量事情。有时我会设想,如果我是他们的父母,知道了自己孩子在遇到事情时,宁愿去找一位开明温柔的姑姑去说,也不愿和自己多提半句,那心里该有多么难过!
我记得有一年生日,妈妈给我发的祝福短信里说:“在外面碰到什么事,一定要和我说。无论什么时候,妈妈都是你最好的朋友。”我在读到《因为爱,所以节制》的副书名“如何与孩子保持终身的亲密关系”时,想到的就是我妈妈发给我的这条信息。
我妈不是能言善辩的那一挂,这条信息算是她辞藻最华丽、最肉麻的一次表达了。我听她和亲戚家的兄弟姐妹们聊天时,也并没有金句频出、鸡汤横飞。想来,我那些兄弟姐妹们,一定是感受到了我妈对他们真正的关心,才会有了我前面提到的那样鲜明的态度对比。所以,在看到作者在书里说这句话时,我无比同意:“做父母的必须真诚,实实在在地关爱孩子,而不要想着怎么搞定他们……如果只能对孩子做一件事,那就是让他们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亲爱的孩子,我们都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