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中的“异乡”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近代史> 国中的“异乡”

国中的“异乡”

7.6

作者: 王东杰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
出版年: 2016-9-1
页数: 320
定价: 5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
ISBN: 9787303207015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内容简介:

清代四川经过了一个大规模的移民过程。到十九世纪中晚期,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后裔,经过长期生息、融合,已逐步形成一个“四川人”的地方认同,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和学术上更为强烈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但是,直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四川在全国的政治和文化格局中,都还处在一个边缘位置,被视同“异乡”;直到三十年代中期,随着国难日亟和国家政治统一进程的加快,其地位才得到提升。不过,这也把诸多新的政治、社会和学术力量引入川中,导致一系列复杂变化。本书透过对晚清民国四川社会与文化史上几个片段的勾勒,试图对中国近代的地方、国家和认同进行更深入思考,尤其希望凸显“全国地方性”和“地方民族主义”这两项相辅相成的文化现象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

王东杰,河南濮阳人,四川大学历史学学士(1993)、复旦大学历史学硕士(1996)、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2002),现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国思想文化史、地方史研究,著有《国家与学术的地方互动——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1925—1939)》等。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乡神”的建构与重构:方志所见移民会馆崇祀中的地域认同

一、“乡神”的诞生

二、“一隅”通“天下”

三、成为“四川人”

四、结论

第二章 地方认同与学术自觉:清末民国的“蜀学”论

一、近代“蜀学”兴起诸说检讨

二、近世学风转移与“蜀学”勃兴

三、近代四川地方认同和学术自信心的提升

四、近代“蜀学”的自觉

五、余论

第三章 “不异的异乡”: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旅外川人认知中的全国与四川

一、国中的“异乡”

二、旅外川人言论中的四川

三、四川岂是化外?

四、结论

第四章 高等教育中的国家与地方: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1925-1939)

一、国立大学与省立大学的名实错位

二、“国立化”与“中央化”的纠葛

三、从“国立化”到“党化”

四、结论

第五章 机构与学风:民国时期四川大学历史学科的发展

一、学科肇建

二、预入主流

三、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全文
热门标签:
暂无评论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