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
2013-07-31
反对的理由
现在请大家再回顾一下书中的内容,不难发现作者在抽象推理也就是想像,假设,推理用的笔墨严重不足,而在应用知识这儿也多是举例而无进一步论述。为了提出更确凿的证据(还有照顾下已经开始遗忘的同鞋),我根据书中的价值观点,整理了四个主题,分别是 心理学,时间管理,社会心理学以及阅读和学习。(更具体的主题诠释和索引在评论下方)。不得不承认,李笑来是很出色地把“心智”这一理念介绍给读者,不过要围绕它为核心而构建一个叙述体系,这本书做得还远远不够。这也是我认为还不如给本书一个更合理的定位,作为介绍其他具体学科的大门或者路灯。但即使如此,相信对于任何可以感知『获得知识;应用知识;抽象推理』这个轮廓的同学来说,仅仅选择这几个方面来描述未免太狭窄了。
此外本书的题目也可以看出作者在统筹整本书的内容上 功力不足,“把时间当作朋友” 可以肯定和时间管理有关,不过最多也只可以延伸至心理学,那么剩下的社会心理学呢,还有其他关于阅读和学习的章节呢?更不要说怎么才能把这个题目和本书的核心概念 “心智”的轮廓联系起来。
归根究底,心智是种能力,可以习得并且通过锻炼提升。但如果作为指路人的导师没有给出更仔细踏实的描述,那么这本书和伴随我们从小到大的口号有什么区别?
2 通观整本书,很明显地可以察觉到条理主线并不是很清晰,有太多多余的例子和罗嗦话。这种氛围很适合沟通不,过要做到循循善诱,还需要更多清晰的逻辑联系。 关于这一方面,书中突出的一点就是往往在讲述一个中心时会牵扯到其他类别的观点 ,并且文章的分类也不甚高明。
我把一天分为out和in, out是今天有失误,或者不好的事情,in 是我觉得有所收获的事情。比如看一部电影,如果是好电影,从中学到了知识,那它就可以是in,反之则是out, 在out后面我会注明原因,提醒自己下次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至少不要因为用样的原因犯同样的错误。同时我会在下面做出明天的计划,计划完成后在后面打勾,这些同样是当天的in,我就不再重复提及。如果没有完成则会出现在out里。 这算是借鉴笑来老师的方法自己重新给自己制作的时间记录以及时间计划本。
----------需要更多求证或对本书主题内容及细节索引感兴趣的同学请继续往下移步-----------
主题一 痛苦和耐心 多来源于第二章
控制大脑意为改变自己对事物的态度 也即控制自己的情绪
感觉痛苦时会放大自己的痛苦 换个角度 还有更痛苦的人
痛苦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遗忘 因此需把值得记忆的痛苦记下来 (运用时间表)
记背事物时如果当作痛苦 就会忘得更快
耐心——推迟满足感
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得到满足是人的天性 因此如果有能力控制这种欲望 就可以使自己在成功路上更有耐心 而且更加理智地分析遇到的各种诱惑和干扰因素 (结合第七章观点 耐心)
点题:我们做的每件事事情,都因为时间这位朋友的存在,它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无法剔除,对它们还是多点耐心吧。 (第七章)
---------------------------------------------------------------------------------------------
主题二 时间安排、目标与计划 来源于第三章
1 记录自己的时间开销,衡量自己的做事效率
2.1 作时间预算,以及分清楚每项事务的重要程度(对目标实现有益)
2.2 作时间预算时留有空间 (第六章)
2.3 使用列表记录要做的事务 要求方便实用 随时可及
2.4 可以在任务途中记录下关于正在或将要执行的事务的新鲜主意 也可以记录下对当下使用的列表的感受想法 但决不能停止现在正做的事和正在使用的列表
3 审计自己的时间开销 看哪些地方更值得改进 权衡怎么安排更效率些
4.1 没有达成目标 可能是因为目标不现实 也可能是因为计划有误 但是这种失败始终是基于过程的 从中你可以得到经验教训 下次制度目标或计划会更准确 同时如果你始终坚定不移地执行了计划 多多少少都会有收获的 所以计划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坚持
4.2 短期的目标往往更加清晰 因此更利于我们专注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如果我们能踏踏实实完成这一个个事务时 再加上坚持不懈的毅力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那么我们对自己未来旅程的计划 不但会更加充实 也会更加理智和清晰
4.3 刚开始给自己定计划时 并不需要对自己太过严厉 改变自己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事事应该从小从简做起 最重要的是去执行 去坚持
凡是值得做的事,都值得慢慢做——做很久很久。(第六章)
4.4 养成规律地每天检查自己的时间表至少3次 作用 提醒+反思
----------------------------------------------------------------------------------------------
主题三 关于社交 多来源于第六章
在这个世界上 大多数的人都是平凡的人 平凡的人总有一天需要别人帮助
帮助别人最重要的是 1 对方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帮助 2 我可以提供什么帮助
我们决定是否给予别人帮助时 最先考虑到的是 他是否值得我们帮助
因此优秀的人往往会获得更多的帮助 因为人们潜意识里清楚 帮助优秀的人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回报
既然如此 我们自己是否值得别人帮助呢 我们自己是否符合那些我们希望帮助的人的标准呢 如果不符合.....还等什么呢!去改变吧!
更优秀的人就会得到更多的帮助 而因为人的本性希望节省交流成本 增大交流收获 因此优秀的人就会得到也更乐于接受更多优秀的人的帮助!(仅最后一句源于第五章)
------------------------------------------------------------------------------------------
主题四 阅读 记笔记 考试 多来源于第四章
阅读是必要的 思考是重要的
灵感来源于积累 而积累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 (第七章)
记笔记的好处
1可以使自己保持参与状态
2提供一个完整的捕捉灵感 疑惑的机制
3可以用来与其他参与者沟通 讨论正确的信息
考试的是赢得通行证 但过程同样重要
提前很久准备重要的考试 在某种程度上做题是准备的最好方法 并且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以上四个方面剔除了各种烘托性的言词色彩,总结了全书的优秀的部分,希望给想读本书的朋友一个合理,真实的参考。
找一个本子,把所有的尴尬记下来,这样才不会忘记自己曾经的错误
一、本书各章梗概
0、本章提出两个概念,“时间恐慌症”与“时间压力”,时间恐慌症的表现是貌似勤奋实则懒惰,根源是时间压力。而从如何处理时间压力、更好管理自己引出下一章与本书的重点:心智的力量。
1、列举一些例子告诉我们,人们心智上的差异可以大到怎样令人震惊的地步。
2、如何开启心智:建立反思自省机制,控制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情绪,推迟满足感。
3、本书的主要、重点内容:“时间管理”,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是其中重中之重。
4、如何开拓心智:学习知识。
5、作者批判成功学的一些思考。打造人脉不如打造自己那一段还算有用。
6、关于时间的其它一些思考。作者的散文合集。
7、改变当从此刻始。万事当提前做好准备,且皆能做准备。
二、我对本书的评价
读透了以后发现这本书内容上大概由两本书构成:《奇特的一生》与《少有人走的路》,前者讲时间,后者讲心智。二三四三章内容比较扎实,其它差不多都是为本书结构服务或为堆凑数字,不过再看了一点作者网上最新增订版的内容后,发现有所精简。总的来说,这是本好书,看了以后颇有收获。开始实行时间统计法后收获更大。
三、本书提出的问题
1、如何管理时间?
答:时间统计法,以纸笔为工具。
2、如何提高心智?
答:学习,反思,以纸笔作自我监督。
3、有些人为何效率低下、爱拖延?
答:他们只喜欢做简单的事情,而回避那些有难度的工作。
4、如何做个不迟到的人?
答:a、养成规律生活的习惯,65%以上的迟到是由睡过头造成的
b、每天检查自己的时间表至少三次
c、假定自己做的每件事情需要的时间比想象中更多一点
d、假定你永远都会遇到交通堵塞
e、假定其他人都会迟到
5、其它等等
四、本书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工具
1、管理时间:“事件-时间日志”,即时间统计法,借此可养出时间预算等好习惯,具体工具为纸笔
2、对抗懒惰:纸笔,通过纪录可以防止我们遗忘,提醒我们坚持改变。
3、判断一项任务是否“真的重要”:看这项任务的完成是否对你的目标达成确实有益。
4、减少遗忘与失误:以纸笔作列表
5、计划未来任务、管理当前任务:列表
6、摆脱个体感知的局限,突破人类个体局限的系统的思考方法——科学方法。
7、如何培养记忆力: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8、如何控制自己的大脑:反思机制(检查列表),看看每天你做的事儿里,有多少是尽管无趣但却是非常重要的,有多少是非常有趣但却是不重要的。如果你整天都在做那些非常重要但可能并无乐趣的事情,那就意味着,你已经完全摆脱了大脑的控制,进而成为大脑的真正主人了。
总结起来就是纸笔与列表。列表分为:task-list管理当前任务、to-do-list计划下阶段任务、check-list检验当前状态、事物。
五、本书对我观念上有所启示的句子
P3:只有学会正确地思考才意味着真正进化成人。
P4:既勤奋又懒惰的怪异现象来自于“时间压力”感受,他们终日寻找捷径,美其名曰“提高效率”,而习惯上却想着最好不费吹灰之力。
P63:在整个人类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时,每个人的心智成长却要从零开始——所以,很多人最终没有进化成真正意义上的人。
P22: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与其不停地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省得虚度更多的时间。
P36:如果我们不去控制我们自己的大脑,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我们可以控制我们的大脑,我们就只能被我们的大脑所控制。
P59:既然“管理时间”是不可能的,那么解决方法就只能是:想尽一切办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地感知时间;而后再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就是我的说法—“与时间做朋友”。
P60:养成任何非天生的习惯,都是需要挣扎才能做到的事情。我们只有一个习惯是天生的——“懒惰”。“心智开启”的起点是“意识到可以自律”,而心智发展的过程就是克服懒惰的过程。最可怕的敌人就是你自己,实际上指的是你那无法控制的懒惰。
P85:很多的时候,只要你开始行动,哪怕事先并无计划,也往往会有收获。初始状态下,我们往往实际上并没有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制定出来的计划十有八九只不过是空谈。如果你想改变你自己,那就一切从简—找一个你觉得该给你带来改变的行动,然后去做就是了。每次挫折之后汲取教训,然后自我调整,那就是进步了。
P180:很多人的计划之所以不能完成,是因为他们的计划实际上是“超人计划”——不可能完成之任务。
P142:决定一个人富有的三个条件,一是出身,二是运气,三是努力,而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
P154:所谓的幸运就是当你准备好了的时候机会来了。当你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对你来讲,不存在任何机会。
P161:如果你是一个优秀、有价值的人,那么就会有很多另外优秀、有价值的人为你提供服务。专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P167:在习得技能之后,你的整个世界都会为之而变,因为你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了,你就不再存在于原本的世界里;因为你所习得的技能,你已经拥有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P228:所谓耐心,就是甘于把时间投入到简单、枯燥但是最终会意义非凡的重复当中去。耐心不是坚持等待,而是坚持行动。
六:读书时的一些心得:
1、有意识地去使用时间,像想着剩下的钱该怎么花一样去盘算接下来的时间该怎么用起来,而不是得过且过,闲着无聊时只好打发时间。有组织有条理有计划地生活,而不是盲目随波逐流得过且过。
2、判断一项任务是否“真的重要”,只需要一个标准:看这项任务的完成是否对你的目标达成确实有益。先确定自己生活中要达到的几项目标,然后在日常行为决策中以其作为判断某事执行与否、先后顺序的依据。如,目标一赚更多钱,目标二提升自我,目标三寻找伴侣,那么某天下午选择在家看书还是外出约人游玩、兼职打工赚钱时或是玩游戏过一天,怎么选择就会心里有底,而不是不断纠结了。
3、很多的时候,只要你开始行动,哪怕事先并无计划,也往往会有收获。初始状态下,我们往往实际上并没有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在最初连基本的认知都没有的时候,制定出来的计划十有八九只不过是空谈。如果你想改变你自己,或者你目前的处境并不令人满意,那就一切从简—找一个你觉得该给你带来改变的行动,然后去做就是了。每次挫折之后汲取教训,然后自我调整,那就是进步了。
4、分类很有用,从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中对日常事务的分类,到彼得林奇对股票的分类,到人与人之间的分类。
七:我应用时间统计法的收获
七月份:读《把时间当作朋友》9.5小时,《少有人走的路》7.5小时,共17小时;总共有纪录的时间是87.5小时,读书占19.4%,娱乐44%,结论是必须减少娱乐,增加读书。
八月份:《把时间当作朋友》7.5小时,《少有人走的路》0.5小时,《富爸爸提高你的财商》10小时,《如何阅读一本书》0.5小时,《账务智慧》2小时。有纪录总时间123.5小时,读书共18.5小时占比15.6%。上网等娱乐48.5小时占39.3%。结论,相比上月纪录时间增多了,读书虽占比下降但总时间上升,下月继续增多,计划一天三小时。
应用时间统计法之后,不再是以前得过且过的混日子状态,感觉对自我、生活、工作的掌控清晰了许多,活得很扎实。
八、与君共勉: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24. 养成记录的习惯,以便自己随时监督自己。
自己做到哪个程度了?//反馈
在记笔记的时候,可以借助一些符号来简化书写,例如:
. [] 方括号标注为要做的事。
. () 圆括号标注为指派给他人的事情。
. * 星号标注为重要的事情。
. ? 问号标注为下一步要研究或是询问的事情。
正确的策略应该是:要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需要怎样的技能,然后确定那是一个自己可以通过练习真正熟练掌握的技能,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地执行该计划.这根本不是,也不可能是我一个人的独特见解。其实同样的道理已经有很多人给你讲过:“不要等机会来了,才发现自己没有准备好”或者“机会总是眷顾那些准备好了的人”。懂得这样的道理之后,你就会真正审视生活,然后开始醒悟。其后,你再看看你身边忙忙碌碌却又碌碌无为的人,就知道他们其实有多可笑了,因为他们一生在追求实际上根本得不到的东西,最后只有这样的出路:要么对人生失望,要么选择某个宗教而后寄希望于来世。
万事皆可提前准备
所有的高级特工都明白一个简单原理:任何动作演练到一定的次数,就能做到甚至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都可以准确完成的地步。
可以把你看过的书,都把它的精华抓出来,扣在一起。有了这样精巧的勤奋,李敖那火花乱溅的“灵感”之丰富多彩从何而来就清清楚楚了。
懒惰,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做任何事情。短视,是缺乏耐心而不能运用心智去展望未来。草率,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认真地调查研究。肤浅,是缺乏耐心而不能运用心智深入思考。夜郎自大,是因为缺乏耐心而拒绝观察外面的世界。而所有的成见与偏见,都是因为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分辨每个个体的特征,而宁愿用粗暴简单的分类方法替代思考。
读者们阅读时要注意的几点缺陷:
1、经验主义
李笑来说个体的经验是有限的,但是他在书中却大量运用了所谓“自己的经验”得出大量的论断。人的复杂性不是你所能想象的,我们或多或少都是经验主义的动物,这也是无可奈何的。所以心理学会根据人的行为的大量观察和研究,从而得出一些微妙的结论,而不是根据少量的信息,得出大量的论断。比如说,他关于学习的观点——凡是值得做的都值得慢慢做,这一观点,是从健身房的几位不努力锻炼的人的行为中得出的,而我看到这个例子后脑子里就想到了另外几个几个例子来反驳他(当然我也是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读者们看到这些例子,请自动忽视(如果你没有一颗理性的大脑的话,很容易就会因为这些例子而犯傻,我就犯过)。
2、方法太多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太多的关于“时间管理”、“心智成熟”、“独立思考”的方法和步骤,要命的是,这些方法都还他妈的很在理。这就使读者们的不专注,又要学习控制时间,又要学会独立思考,还要心智成熟,怎么可能忙的过来?
后果就是,太多的人,看了这本书之后,不作为,不改变,还是原来的那狗样。
《老子》中有句话: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我们大多数人,都还在中士与下士的夹缝中生存呢。
每天都要反省!
Review 有时候比做事更重要些。
笑来老师,有提及,时间的浪费,往往是因为1)目标不显示或者目前暂时不可行;2)为了达到目标而制定的策略有误。因而为了不浪费时间,做事前,要先审视这两个条件至少大于3遍以上。
判断一件事是否重要的标准只有一个:是否会对你的目标的实现有益。经验表示,真正紧急的事情少之又少,十万火急的事情大多发生在故事里面。所以判断事物的标准最后往往都只剩下一个:这件事是否真的重要。
道理很朴实,很简单,但是能付诸实践么?
正如作者书里面说,
很多学生不停地问方法,比较方法,想知道最先进最有效的方法。然后呢,参加了一个又一个辅导班,回去之后,就把老师们的苦口婆心忘得一干二净,比如我。
书里的观点是,很多方法都有效,不同的人坚持不同的方法,都有了成就。可是,不实践,永远是空谈。
想起了印象深刻的一个观点,是《如何阅读一本书》里的。
即使你很认同作者的观点,觉得作者的方法很好很实用,在观念上认同了,但是不去做,不去坚持,其实你还是不认同。
只有去实践了,才是真正阅读了这本书,这本书对你有用。
而我,只想着一目十行,赶紧读完这本书。里面的道理都认同,然后呢,然后啊,看完就忘了。
书中这些道理,以及在学生时代,班会或者老师讲话时候的学习方法。这些,都成了空的口号,在脑子里。
遇到需要发言,需要向别人讲时,一套一套的,可是,永远都别想在实践中实现。
说法永远是说法,做法是做法。
李笑来语录在学生中同样广为流传,现摘要如下:
1. 我小时候,一发烧就想吃水果罐头,一吃水果罐头就退烧,因此老妈说:你装病都能真发烧。
2. 过去的蒙古人,儿子没了,可以再生,马没了,全家都要挨饿。因此作为兽医的老妈地位比较高,家里也从来不缺肉吃。
3. 小时候,我想吃肉,但家里实在没有。我妈便看中了我家仅有的那只鸡。杀鸡取卵不可取,况杀鸡取肉乎?但生性彪悍的老妈硬是把我家那只全村著名的一周下6次蛋,其中5次是双簧蛋的母鸡成功卸下一只鸡翅膀,并成功让母鸡止血,我晚上便喝上鸡翅汤,从此院子里便有了一只只有一只鸡翅膀的一周下6次蛋,其中5次是双簧蛋的母鸡。我从老妈身上学到了:凡是只要你想,就一定有办法。如果没有,那是你还没找到。
4. 我的父母是红旗下的“蛋”,一生不会挣钱,一生视金钱为粪土,但到晚年时,恨不得视粪土为金钱。
5. 王朔曾说过:有人突然对你很好,你就有种要被害的感觉。
6. 孝顺是需要实力的。
7. 做生意是不比谁挣的多,而是比谁挣得久。
8. 18层楼里的大游泳池,空无一人,我站在边上,自然就不得不有了幻觉,感觉大池子就是自己的。
9. 卖菜的地方的叫菜市场,卖肉的地方叫肉市场,卖电脑的地方就叫电脑市场。肉市场要改成电脑市场了,于是肉老板们就update成电脑老板了。
10. 在中国大学毕业、硕士毕业、博士毕业都是打工的居多。
11. 我通常不出门,因为长得比较难看,更是为了环保。
12. 关于《手机》:男人就那熊样,怎么能怪手机呢?
13. 周星星:陪人看月亮,叫人家小甜甜;新人变旧人,就叫人家牛夫人。
14. 你得多变态才会喜欢背单词啊。
15.精神病的典型症状:反复做同样的事情,希望得到不同的结果。
16.作为一个老师,没必要幽默,学生也没有权力要求老师幽默。
17. 讲笑话很痛苦的,因为我都讲了1000遍了,更痛苦的是,在同一个人面前,有些笑话要讲两遍。
18. 商业上成功就一定要俗,因为曲高和寡吗。
19. 求你了,把我想成一个正常人,好吗?
20. 我们一生都要说服别人。你是男人的话,要说服女人嫁你;是女人的话,要说服男人娶你。
21. GRE大家都不喜欢,我能背,你不能背,所以我成功了。所以我们要善于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22. 很多事物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人。
23. 如果一个女人说No man is good.或者All men are bad,我们可以得出:她要么没受过什么教育,要么受过极大的刺激。
24. 说李笑来是天下最好的男人,我自己都不信。说李笑来是个相当不错的男人,这是十分正确的。
25. 我最恨学生把我想成他们想象的好人,我绝对不是。
26. 文章无曲折,正如女人无曲线。美感是相通的。
27. 学了点逻辑,但又没学好,乱用的逻辑叫做“猪逻辑”。
28. 烂学校读了跟没读一样。
29. 你baby talk,是因为你的baby think。
30. 关于F4:有些女生觉得“傻帅”才好呢。
31. 男女约会,当然要face to face,还想mouth to mouth呢。
32. 我跟人家没法比。比学历,张洪伟是北师大的博士;比嗓音,许杨的太绝妙;比傻,比不过戴云。没有才气的人可以跟别人比人品!
33. 送完大礼包了,你们使劲鼓掌啊,这就是我人品好的根据。我能做的,全做了。如果我这样,你还是考不好,我只能说:你们人类真残忍!
34. 晕菜=气晕了就歇菜了。
35. 收集病句,就到聊天室、英语角。你起个网名叫“怨妇幽魂”什么,会有一堆人像苍蝇一样围过来。
36. Not兄弟无能,but共军火力太猛。
37. 好了,啊/哈;明白我的意思了吧;何等之令人向往;何等之美丽;其实你并不孤独--李笑来的口头禅
38. 大家不要看《读者》,那是脱盲用的,大家要看《读书》,适应复杂思想的表达,然后考GRE就跟玩似的。
39. 按照我的话去做,作文想不得6分都难。
40. 求你了,读点书吧!
41. Life is short, Time is limited.
42. 有脑子不用就是没脑子。
43. 天才死于梅毒……不知道是天才激发了梅毒,还是梅毒毒死了天才?
44. 审题准确,想跑题还有点难。
45. 阅读不行,那是因为中文理解差。阅读水平的极限是你的母语水平。
46. 我一生都跟那些傻X老师做斗争,因为他们的存在,我才有了存在的意义。
47. 审美不需要原理,创造美才要知道原理。
48. 小时候,多看几眼女特务,特有罪恶感。
49. 老师让我使劲去想问题,可是使劲出来的是思想吗?
50. 这个世界,只要你思考了就难免痛苦了。
51. 鲨鱼=杀鱼。
52. 在中国,枪杀你之前还得先买颗子弹。
53. 数罪并罚判了632年,美国人连万一科技进步让人长寿的因素都考虑到了!
54. 人类对冒险充满了向往!人类每一次进步都是一小部分人冒险的结果。
55. 坏男人为什么讨女人喜欢?因为好男人循规蹈矩,生活枯燥无味。跟着坏男人,充满冒险,充满刺激:今天暴打谁一顿,觉得爽;明天抢银行,竟然没事,这也很爽;后天一起亡命天涯,这更爽了。
56. 跳伞教练贼能侃,我们新东方老师去了第二天,教练们就都不说话了。7天后,上天跳伞了,老师们脸都白了,有的人还哆嗦,教练们可乐了:你们接着侃哪!然后一脚又一脚地把我们逐个揣了下去。谁知道跳一次就上瘾了。
57. 有时候勇气来自于无知 。
58. 爬山不比体力,比体质,比财力。
59. 万分之一的希望生还,百分之万的努力营救。
60. 媒体对于年轻人盲目登山的狂热报道极大了满足了年轻人无知的虚荣,也造成了有些年轻人的没必要的不幸伤亡。
61. 你爬过了喜马拉雅,可喜马拉雅还是喜马拉雅,那种所谓的征服喜马拉雅是现在某些年轻人极迷恋的纯幻觉。
62. 什么叫征服了长江?你漂流漂得惊天动地,让长江服了!下次,只要你走到长江边,奔腾的长江立刻不流了,高呼:oh, Master!然后静默五分钟,表示对你的极高敬意,然后才缓缓流动……这才叫征服了长江!
63. 为什么这作文显得深沉,有蛮深沉的感觉,那是因为我们遵循了深沉的模式。
64. 束缚有时不是坏事,古诗创作在于填写,他们填写多了,惊天动地的效果出来了,大家才发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就是好的模版的作用。
65. 你们这样对我,我要气绝身亡若干次。
66. 你能找到足够数量和足够质量的老外帮你批改作文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吧!
67. 中国人改作文是改错,美国人改作文是找优点。
68. 这篇文章是4分够呛,3分勉强,2分才准确。
69. 如何做到显得愚蠢呢?
70. 如何辨别废话?摘掉了没有任何变化,那就是废话。
71. 大街上最花哨的车就是奥拓了,看看他哥奥迪,朴素的很。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对车主的分量不一样。
72. 思考不完全需要也不依赖于语言,只有表达时才需要语言。
73. 你可能会错的知识点,考试时一定会错的!
74. 写作时要取典型的例子。你写时突然发现你平常爱写的姥姥不是那么famous,那就把她改成刘胡兰?
75. 我李笑来上课从不讲笑话,只讲可笑的话!
76. 门外这个老女人的听力太强了,难道连我们的心理活动都听到了?
77. 你很坚强,但难道还要求你的邻居也坚强吗?
78. 今天的作业是写3篇作文,解决16题,让你们先爽一把!
你缺少的是思考,你没有思考里面的内容和它的实质。
原来也一直感到迷茫和困惑的问题,也和同学讨论过:为什么很多名牌大学的学生那么优秀,能在同样的时间里做那么多事情?他们真的是天才么?可是天才也没那么多啊,当然,同学给的答案是智商,我当时并不同意,但是,我也无法表达出来那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记得我说的是方法,其实,在《把时间当做朋友》这里我找到了,是心智,对的,是心智。任何时候,那些从容的完成工作,完成学习,达成目标的人,都很让人羡慕,此时,人们就觉得他们不可思议,觉得他们很聪明,是天才,其实,当真如此么?并不,他们智商也是平平,当然,至少不傻,但是,他们运用心智,去实现了自己的每一个目标,这种人不成功都难,这时,你可能会产生疑问了,那心智到底是什么呢?我刚看《把时间当做朋友》前面的时候,也产生这种疑问,我想:奇怪,作者如此的强调心智,为什么没给心智下个定义,也没有做什么解释呢?后来看到后面,才发现这些所谓的心智,其实说白了就是所谓综合素质的表现,这里的综合素质可能与教育体制的德智体美劳不一样,心智是一个大而全的东西,比如说你的计划能力,知道你为什么失败吗?因为你准备得太晚,你没有更早得准备;知道你为什么总是相信这相信那得吗?因为你没有思考,你从来不用自己的脑子思考之后得出结论,作出决定;知道你为什么老是记不住东西么?不是因为你的记忆力不好,而是因为你不习惯做笔记,不习惯整理,这些良好的习惯你没有养成,你永远只能是健忘了;知道你为什么那么浮躁么?因为你没有耐心,在作者看来,这是一个最让人成功的核心素质之一,没有耐心,以为自己是天才,做什么事情不愿意重复,以为自己一次能够搞定,这样能学会东西么?这样能让自己思考吗?不可能的,那么成功离你就远了。说到成功,你又认为什么事成功呢?你是不是觉得拥有房,车,美女,地位,权利这种大众意义的成功才叫成功呢?大众引导的未必就是对的,你思考过吗?你的生活是不是在无形中就已经走向了这种情况,你几乎不知道什么是真实,你觉得世界充满了欺骗(这本身没错,这本来就是个不完美的世界),你觉得自己才华横溢却并未用上,你的追求只是简单的车,房,老婆,地位,权利,你都不知道该如何思考一个问题了,怎么思考,思考什么?什么目标好像离你比较的遥远,现实的不如意与残酷让你觉得都快迷失自我了,奋斗努力好像没了动力?然后确一味的假装努力,强调努力。
你会有这些感觉么?反正,我有挺多的,有这些感觉很正常,进入社会都需要一个适应期,但是,有了就应该思考为什么产生这些想法,是哪些事情让你有这些想法,这样的话,你就能透过简单的外表,探讨内部深层次的原因,从而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还有就是一些从小充斥你耳朵的话语,像什么“努力奋斗怎么怎么样,人人都能成功怎么怎么的,时间就是金钱什么什么的”,这些话本身没有什么错,但是,就像作者说的,努力,奋斗这样的事情需要强调么?他不是你应该做的么?你想过得更好,你没有理由不做啊,努力就是必须的,没人督促你得努力,这种事情还需要强调吗?努力,这种东西早就应该成为你身上的品质了,另外,“你觉得你很优秀,你是独一无二的”,拜托,有点逻辑好不好,基因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你优秀那仅仅是你觉得,可事实上,那个自我确实是优秀的吗?很多问题你需要养成思考的习惯,不思考,你太容易形成思维的定势了,你会觉得理所当然的如此,你看到别人成功时,你会觉得他很努力,而你没有,所以他成功了,而你没有,然后你心理觉得舒服了,其实是这样吗?你也很努力的,他的娱乐也未必比你少,那什么原因,是的,一切的问题在于时间,你把时间当做敌人,而心智发达的人把时间当做朋友,他准备得更早,老早就知道自己想要获得的东西,然后一步一步的计划,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且努力的,甚至是加倍努力的(因为他看到了那种结果),这里的加倍努力只是他习惯的一个结果,或者是说养成的众多习惯之一,而之后的成功与掌声那时水到渠成了,是不是?所以,如果你还不知道怎么改变自己,看看这书,我自己的结论是改变从养成各种习惯开始,然后就是确定一个目标(不管这个目标是什么),接下来就应该一步一步的制定计划,然后重复重复再重复了。一旦一些良好习惯养成了之后,你会发现惊喜接踵而来,真的,不信,试试看,当然我也在行动了!
一。书中写耐心的那篇写得很不错,其实我们都知道耐心很重要,可是为什么作者写得这么振聋发聩,这么让人信服呢?他是如何写的:
1.what-重新定义耐心:因为耐心是个耳熟能详的事物,所以,他选择用名人名言的话”一杯咖啡98%是水“来形容耐心,得出定义:能够投入这种简单无聊重复的事就是耐心。并且再把耐心与其他缺点相比较,得出所有的缺点,归根到底就是缺乏耐心。
2.good-以自己的个人经历,举出有耐心的好处。该经历很有说服力。其中再引用名人名言(tipping point中的话),说耐心是好的。
再举一个耐心在人际交往上的好处。
至此,耐心是好的,是重要的,已经得到证明。
3.how-耐心从何而来:
来源于对事物的了解,举个实实在在的例子。
来源于推迟满足感,举个实实在在的例子。
如此,读者已经知道了耐心很重要,并且通过how,仿佛体验了获取耐心。
4.goog=作者再举个例子,说明耐心的好处,让读者模拟自己获取了耐心后,得到了什么好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如此一来,这个极其平常的“要有耐心”这一论点就完成了丰满的阐述。
关于好的素质的写作模型是:
define(因为素质是众所周知的,不用花费大力气来说明what,而引用巧妙的定义,一般引入名人名言最好)+good+how+good.
二。阐述要作准备(问题-解决模型)
问题:自己没有急智,害怕讲课
解决:用一个事例了解了准备的重要性,再针对害怕讲课,自己作了充足的准备,获得成功。
如果这个问题要继续深入下去,就要解释准备而获得问题解决的原因,于是有why模型(cause+result模型)
如何产生灵感and why:
通过鸡尾酒效应来说明人对特定信息的过滤功能
用科学来阐述许多信息都会放进潜意识,当目标确定,产生过滤功能时,人从潜意识中提取特定的信息,于是就产生所谓的灵感。
最后得出结论,准备的过程,就是把信息放进潜意识,要想有灵感,都要准备。
再引用李敖大段大段的叙述,来验证灵感是能够准备而来,事实上,可能作者是先知道这个例子,然后再去寻找灵感产生于准备的科学根据。
如何获得能力and why:
出国是个复杂的事。并详述如何复杂。
很多事都是个复杂的事,所以要准备充分。
男人的性能力也要准备才能够在老年。。。(这个例子很吸引人)
所有的成功、国家的崛起都要准备。
即能力都是准备得来的,所以早点准备吧。
读书都是为了寻找方案,而作者提供了方案,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案例来验证这个方案的可效性,例如,他说了如何获得耐心,他还举了个人的例子,说明自己获得了耐心,来证明这个方法是对的。验证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而作者能否提供大量的令人信服的验证,是作者自身水平的标杆。因为你不光要给读者厘清问题所在,你要提供他们信服的解决方案,他们才会爱上这本书。而作者中有部分章节,没有提供验证的,都是写得不太好的。例如,作者提出要追求”不必比较的幸福“,他并没有提供他自己通过追求不必比较的幸福,而真正的获得了幸福。所以这章就不引人注目,事实上,这个观点我觉得很对。但是书本写出来了,读者看得到看不到,并不随作者的心,而随写出的文字。
看到了这本书,它对我来说,就像一条线,把我脑中到处乱窜的思想、理念,无法理解的现实连到一起,某种意义上的融会贯通?
生活里总是有各种搞笑有趣的例子,为了锻炼思维,我决定搜集例子来玩儿。事实上,我们生活中到处都充斥着没有逻辑却广为传播的、被一大撮不明真相的群众奉为真理的言论,如何要穿透这些言语和习惯的迷雾做到清醒明白,就需要不断的反绉和思考了。
历史的经验是,人的直觉、许多轻易就下的定论往往是不符合事实的,在数据和事实之前无所遁形(请看例子2),而这一点,是大部分人毫无所知的;科技发展如此迅捷,大部分人还是作为终端客户在笨拙地使用着别人设计出来的problem-solutions,并且时刻等着别人来解决自己手中的高科技产品因操作使用不当而产生的各种低级问题:我本人就是这一大撮不明真相的群众之一,word,excel尚且玩不转,重装系统还要找人来解决(虽然是公司统一解决费用),就完全不用提自己用新的网络技术产品来改善生活了(比如mind hack、time management系列产品),悲惨啊。。。
关于锻炼自己的思维,避免各种各样的logical fallacies和思维陷阱,有两本不错的入门书籍:《beyond feelings》、《nonsense》,都是英文书籍,顺便还能锻炼外语^^
做这个找例子玩儿系列,主要是和表弟做了一个“在这半年当中给我找出10有逻辑漏洞的个例子”的约定。老实说表弟真是一表人才啊,高又帅,我和他还蛮有缘分:
- 考上了同一所高中
- 进了竞赛预选班又被踢出来
- 我高一的时候,学校120年校庆
- 他高一的时候,学校128年校庆
于是我决定要凭借自己的小小力量来锤炼一下未来的人才:从淘宝上买了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寄到他学校,希望这本有才的书能带领他意识到独立思考、理性思维的重要性。
我的目的很简单,培养人才计划——大致框架是这样的:
1)培养表弟的客观性和逻辑性——本学期的10个找例子玩儿。
2)培养表弟的英文水平——下学期让他再找10个找例子玩儿,结合我给出的10个没有逻辑漏洞的例子,从一共30个例子(20个有逻辑漏洞和10个无逻辑漏洞的例子)中找出5个自己感兴趣的例子,用英文写表达自己观点的议论文。
3)培养表弟的自制力——打游戏方面。
4)培养表弟的精神独立——慢慢来,任重而道远。
为了到时候不要词穷,我要在高中这个上半学期结束之前找20个例子出来(以下转载全部来自www.xiaolai.net与blog.tianya.cn/blogger/view_blog.asp?BlogName=geekonomics)。
例子1
现下流行的“职业(匹配度、性格、能力、潜力)测试”真的有用吗?
其实这根本不是一个必须要专家才能判断的复杂问题,是只需要用常识就可以判断的事情而已。
谁能告诉我某一种特定的职业与某一种特定的性格特征之间的确定联系?显然谁都不能。
简单概率问题
现在让我们假定一个人在从事某种职业的时候如若能够做到出众的话,可能与他的某几种性格品质有着一定的联系。
比如,为了能够很好地从事A职业,需要X、Y、Z等至少三个优良品质。而X、Y、Z与A之间的决定关系系数假定分别都是一个很高的数字 0.9(0.5<该系数<1.0;等于0.5的话就与抛硬币没什么区别);那么,一个人同时拥有这三个品质的时候,能做好A职业的概率是 0.9×0.9×0.9=0.723。如果做好A职业需要至少7个品质,那么这个概率就会低于 0.5,0.9×0.9×0.9×0.9×0.9×0.9×0.9 =0.4782969。而如若该系数为0.8,那么在做好A职业需要3个品质的时候,概率已经接近0.5,0.8×0.8×0.8=0.512——这与抛 硬币已经几乎没有区别了。
评测问题
就算某些品质确实与某种职业有着相当确定的联系,可问题在于,又如何通过什么样的方法精确地衡量那些品质?如果做不到100%准确,而最终又要用同样不精确的方法衡量多种品质,最终不还是简单概率问题了么?
通用的品质如何考虑
有些品质确实明显与不同的职业相关,比如,想像力与艺术类职业、逻辑思考能力与医生、律师等职业。可问题在于,谁说艺术家就不需要逻辑思考能力,而从事医生、律师等职业的人不需要想像力?
再比如,无论是哪一种职业都必须的“认真、仔细”,又如何评测?而又在一个人认真仔细的能力注定会随着其认真仔细而越来越强的情况下?
运气问题
一个人最终从事怎样的行业,又在那个行业里有着怎样的表现,并且又有多大的机会被公众所承认,某种意义上运气(其实又是概率问题)在其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而没有什么测试可以衡量运气,难道不是么?(有空不妨读一读弗兰克·H·奈特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
关于积累
事实上,一个人在某个领域中出类拔萃,相对于运气和积累这两个因素来看的话,天分因素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这个不是我一个人的看法,Malcolm Gladwell在他的“Outlier”中花费了一整本书的篇幅来证明,我就不用再啰嗦一遍了。而所谓的职业测试背后的基本假定就是“天分”起的作用最大——这是个从根本上就没道理的假设。
另外,我的个人观察是:没天分的人最相信天分的普遍存在。
当然,无论如何,愿意相信的人依然有权利去相信。我只是认为相信那东西风险太大——稍微学学概率统计,就实在很难做到用这东西决定自己的命运了。有些人把这东西当作科学处理,在我看来,是那些人误解科学的定义了。
例子2
冤假错案的数学原理。
我最近连续从几本书中看到同样的概率典故,不得不把它写下来。人的直觉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武器,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帮我们不需要精密计算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是在人的众多直觉能力之中,不包括概率。下面我说说这个典故。
现代技术检测 HIV 病毒的准确度已经到了惊人的程度。如果一个人真是 HIV 阳性,血液检测的手段有 99.9% 的准确率,也就是说有 99.9% 的可能性把他这个阳性给检查出来而不漏网。如果一个人不携带 HIV,那么检测手段的精度更高,达到99.99% - 也就是说有 99.99% 的可能性不会冤枉他。
现在假设我们随便在街头找一个人给他做检查,发现检测结果是 HIV 阳性,那么请问这个人真有 HIV 的可能性是多大呢?
在你回答之前,我要提供一点背景资料。德国马普研究所的心理学家曾经拿这道题考了好几百人,包括学生,数学家和医生。结果 95% 的大学生和 40% 的医生(这些医生实际上都受过这方面的专门训练)都给出了错误的答案。
如果你真懂概率,你会想到要使用贝叶斯定理,然后你会发现这道题还缺少一个关键信息:那就是一般人感染 HIV 的概率。现在已知一般人感染 HIV 的概率是 0.01%,也就是说一万个人中才有一个人感染这种病毒。根据以上信息,这位不幸被检测为 HIV 感染者的朋友真有 HIV 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正确答案是 50%。
我先说贝叶斯定理的算法,然后再给一个更直观的解释。贝叶斯定理说的就是条件概率。如果我们用 A 表示 “真有 HIV”,B 表示 “检测出 HIV”,那么我们要计算的是 P(A|B)。 已知 P(A) = 0.01%, P(B|A)=99.9%。
P(B) 需要计算一下,它等于 0.01% x 99.9% [也就是有 HIV 而被查出来的]+ 99.99% x 0.01% [也就是没有 HIV 但被冤枉的]。
贝叶斯定理说,P(A|B) = P(B|A) x P(A) / P(B),计算结果等于 0.5.
直观的解释是这样的。假设我们随机地找一万个人来做实验。根据 HIV 病毒的分布,这一万人中应该只有一个人是真有 HIV 的。而由于我们的检测手段很强,这个人会被检测出来。但剩下的9999人都没有 HIV,可是我们对没有 HIV 的人的检测精度是 99.99%,也就是说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会冤枉好人。这样一来,我们的检测手段还会在9999人中冤枉一个人。
本来只有一人有 HIV,可是我们却检测出来两人。所以如果一个人被检测出 HIV 来,他真有 HIV 的可能性其实只有 50%。
从根本上说,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 HIV 其实是一种罕见的病毒,只有万分之一的感染者。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的检测手段再高,也很有可能会冤枉人。下面再给一道例题:
1%的妇女有乳房癌(简称为C);80% 的有乳房癌的妇女会在乳房 x 射线照相检验 (mammographies,简称M)中成阳性;10%的没有乳房癌的妇女也会检测到M阳性。现在有一个妇女检测到了M阳性,请问她患有乳房癌的概率是多少?
答案:P(C)=0.01; P(M|C)=0.8; P(M)=0.8*0.01+0.1*0.99=0.107,所以
P(C|M)=P(M|C) P(C)/P(M)=8/107.
这是一个出乎意料的小数。
如果一个疾病比较罕见,那么你就不应该对阳性诊断特别有信心。
由此我联想到当初文革期间的“抓特务”行动。“特务”这个工作的要求,其实贵在精而不在多,再说国民党也没那么多钱养,真正的特务其实是很少的。如果我们看到一个人长得像特务,说话走路也像特务,我们有多大把握说他就是特务呢?上面的两个概率例题告诉我们,“误诊率”可以相当高。“抓特务”,最好的办法是冒出来一个抓一个,最可怕的办法是搞“人人过关”。如果你搞“人人过关”,必然是一大堆冤假错案!
这就是概率。哪怕你的初衷再好,你也会犯错!
--
本文第一个例子来自 The Social Atom 一书。
第二个例子来自 Super Crunchers 一书。
另外好像 The Drunkard's Walk 这本书里也有一个类似的例子。
别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我们岂可不知呼。
例子3
据说某公司招聘,先把收到的一大堆简历随机扔掉一半,因为他们的招聘理念是“我们不要运气不好的人。
笑来评论:该公司的HR显然是个思考能力欠佳的人,因为他竟然那么自然地认为“被他们扔掉的人是运气不好的人”。也许这家公司是个大公司,所以,他们自以为是地认为“能够到我们公司来工作是应聘者的福气”,可问题在于,从另外一个角度(也是更合理的角度)来看,为这样的公司效力或者被这样的HR选中本身恰恰是 “运气最差”的表现。
思维的漏洞往往就来自于这种所谓的“想当然”。 举报
不过这本书最精华的地方在于它引导了读者去改变一些观念,并正视自己的问题,让读者明白“原来我之前的想法可能是错误的”,比如考试。虽然本人自觉对于考试一直是非常积极地态度,当我看到自己的想法和作者不谋而合的时候,心里还是很开心的。
如何与时间做朋友
1.方法:第一步:每天只记事件和所用时间
第二步:每天制作时间预算
第三步:审计时间开销,找出规律。提高效率的方法就是同时做两件事。
使用列表减少失误。
2.工具:纸笔
要不要做计划?
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
长期目标是通过实践才可以慢慢实现的。
有些不需要做计划,太简单的任务,或者对任务不了解,一开始做计划效果并不好,只会有更多的挫败感。
真正的解决办法:万事都要提前准备。
主要观点:
一句话概括:
记住自己不是独一无二的,所有想要做好的事情,需要努力去培养兴趣,适当重复,并需要巨大的耐心。对自己耐心,对别人耐心,才能收获成功,得到尊重。
包括,如何学习(兴趣培养,懂得重复,吸取教训,克制天性)
自我管理(时间管理,素材管理)
人脉管理(要提升自己,在教授别人上面倾注耐心)
A1. 兴趣培养:往往不是有兴趣才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只要是有意义的事情,就要努力做,直到做好为止。
A2. 重复:做事不要怕重复,任何一件事的创新部分都是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都是繁琐无味的事情;一杯咖啡99%都是水,可以说明这个道理。学习最重要有两点: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是最重要的策略。
A3. 吸取教训,克制天性:大脑倾向于忘记不愉快的事情,所以在遇到尴尬的时候,要记录下来,然后定期翻阅,提醒自己;另外,也要避免将自己想记住的事情变成不愉快的事情,学习要快乐地学,而不是痛苦地学。发现自己的天性并努力去克制这个天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推迟满足感”非常重要。
B1. 时间管理:一日三省吾身,早上9点,下午2点,晚上10点。睡前记录下时间开销,早上对当天进行计划。要记住,你现在的所有轻松安逸,都可能是以后的成本,所以要把这些安逸放到未来的某个特定时段,现在应该心平气和地完成所有工作。
B2. 记笔记:要有主体部分,简化部分和总结部分。
看到不错的事例,要记录下来,化成自己的语言结构,并注明说明什么问题,可以用在哪里,在心里演练三遍。对于素材,一定要记录下来,并且归纳,收藏到不同的文件夹。
C1. 人脉: 有效的人脉是自己也能为他人所用的人脉,人脉本身就是各取所需的桥梁。
C2. 教别人:教别人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同时帮助自己发现有哪些地方自己也不清楚;要有耐心,教授别人同时也是最好的助人为乐的方法,并且帮助自己得到别人的尊重。
读书使人完整,讨论使人完备,写作使人完善。
要问清楚一件事情:
我不喜欢这件事情会不会是因为我做不好?
做好这件事对我有没有意义?
如果有,那就要努力做,直到最好为止—没有其他选择
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坚持和策略。而坚持本身是最重要的策略。
当你面临尴尬的时候,把它记录下来,然后定期翻阅,提醒自己。
要仔细审视下自己在哪种天性上最为突出,然后定期审视,提醒自己要克制这方面的天性。
要从一开始就知道,你今天所有的轻松安逸,都可能是未来的成本;所以,你应该一早就把轻松安逸放到未来的某个时间段,心平气和地完成每一项工作。
休息时间可以用来:给朋友写信,整理邮件,看新闻报纸
写日记要把自己做事的过程以及对应的时间记录下来(番茄工作法)。如果没有做什么实质性的事情,就会看到日记而心慌自责,但是如果不写日记,就找不到任何理由自责,也就没有继续做事的压力和动力。
每天睡前记录当日的时间开销(需要思考),然后第二天早上工作前进行计划。
真正最重要的任务只有一个:真正对你的目标实行有帮助的任务。
检查列表不超过7个的话,完全可以在我们的大脑中进行。
如果一个计划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星期,是很容易坚持,并且出色地完成的。
在初始状态下,我们往往没有实际的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
需要训练自己的以下能力:
1. 阅读能力
2. 检索能力
3. 写作能力(写出简洁,有效,准备,具体的说理性说明性文章的能力),传递信息,积累经验,共享知识,比文学更重要
4. 自学的实践能力
教别人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清楚明了地表述那些你以为很了解的东西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简单。有时候,你没能给别人讲清楚,其实就是你自己没想明白。记住,教别人就等于自己学,只有学得好的人才有可能教会别人。另外,你在知识上不吝共享的经历,最终会让你明白这是最好的助人为乐的方法,并且获得的永远是尊重。
看到好看的故事,要记下来,然后注明备注,这个故事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学东西,就要好好学,不能只学样不学本。
记笔记:主体是笔记,提示栏在左侧,作为简化,回顾和消化用。最后用概要,用一句或者两句话总结该页笔记。
把自己要做的事情罗列出来之后,问自己:我做的这件事情,是不是一定要建立在和别人比较的基础上,才能感受到幸福?然后去选择那些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幸福的事情做。
只有优秀的人才会拥有有效的人脉。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而把那些不能改变的暂时忽略掉。专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而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打造自己,等于打造人脉。
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别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你的独立赢得尊重。
避免和那些物质或者精神无法独善其身的人交往。
要努力学习,因为每学会一样新的技能,就能感觉自己重生一次。
在工作上,挑一件自己觉得很重要的事情,然后每天坚持至少2小时专注于这件事。
健身的时候,坚持最久的人表情是平静的,放松的,专注的,他们会做很长时间的准备工作,完成当天锻炼后,做很长时间的放松工作。
要提前想办法预知自己需要怎样的技能,然后确定那是一个自己可以通过练习真正熟练掌握的技能,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执行该计划。
一天至少检查自己时间表三次:上午8点,下午2点,晚上10点。
要永远假定自己会遇到交通堵塞,身上带着有声书或者没看完的书。
假定其他人会迟到,做好如果其他人迟到自己能做什么的准备。
要睡午觉,可以喝了咖啡,然后去睡上20分钟,能补充1小时的睡眠。
如果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要考虑自己是不是值得帮助,然后列出自己想要帮助的人的特质,看看自己哪里可以改进。
列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这两点其实是有相对性的,综合来说,都是自己的特点。
准备任何一个演讲时,要花费很多时间认真思考自己的每个观点,每个事例,甚至每句句子可能引发什么样的理解和反应,然后逐一制定对策。
准备的内容至少是讲课的内容的两倍,不一定要克服恐惧,但是可以习惯恐惧。
素材例子的积累很重要,但是如果提前制定一个方向去寻找的话,会收到很多很多的惊喜。
成功的素质:耐心。
耐心,本质上就是时间的投入。任何与我们共享了时间的人,我们做的每一件事,不论我们喜欢也好讨厌也罢,本质上都成为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对他们还是多点耐心吧。
耐心不是凭空来的,是需要了解和支撑的。了解本身也是需要耐心的,没有耐心的人无法深入了解任何事情,于是,最终他们对什么都没有耐心。
做事不要怕重复,如果说“天分”是那2%的咖啡粉末,也需要98%的水,才能成为一杯清香的咖啡。任何已经做成的事情,除了微小的创意,大部分都是看上去没有意义的枯燥乏味的事情。
上司真的很愚蠢吗?
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如果不做事的话,是不会暴露自己的缺点的,因为人只有在做事的时候才会暴露缺点。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并不自知的重要原因——因为本质上来看,大多数人是没什么事儿可做的,如果他们确实是在做什么事儿的话,那么他们更可能正在做的是别人让他们做的事儿。在任何一个部门或者团队里,上司做的事情全部是显性的,所有下属或者成员都可见的;而下属和成员之间往往并不相互非常清楚对方正在做什么。于是,下属们更容易“共同”地看到上司的缺点。
拥有强大的心智力量的人面对“上司的愚蠢”的思考过程:
他的这个缺点是否会阻碍团队目标的实现?
一.如果是,是否有补救的余地?
1.如果能补救,那么补救的方法是什么?
2.如果确定不能补救,那作为团队成员,你能否有效地提供帮助?
a.如果你能提供有效的帮助,那就想出一个有效的方式去进行沟通,并提供帮助——因为这其实是团队的义务之一。
b.如果你不能提供有效的帮助,那作为团队成员,有没有什么其他可行的建议,或者可实施的有效方案?
(a)如果有,那就想办法提交,并推进实行。
(b)如果没有,那就暂时闭嘴——反正不是抱怨。
二.如果不是,那就应该平静对待。
1.如果能平静对待,那就专心做自己的工作,完成自己的贡献。
2.如果不能平静对待,不要抱怨,应该安静地离开。
关于耐心
“耐心”和“推迟满足感”说的其实是一回事。我有一件做的很成功的事,去年暑假回家,我疯狂迷上了仙剑四,没日没夜狂打了大概有两三天,感觉整个人都垮了,出去跟同学见面别人问我一句话半天反应不过来。马上意识到这样打下去真不行了。7月23号那天做了一个重大决定:考完雅思之前绝不做两件事——打仙剑;看康熙。一直到11月7号考试大概有三个半月的时间,当时为了看看自己的克制力究竟能有多强,游戏依然保留着没有卸载。开始一个星期的那种难熬程度实在不言而喻,沉迷过游戏的人都能明白。很多次手痒的不行就强迫自己转移注意力,大不了去看看电视上网干点别的,总之就是不碰游戏。现在我已经回忆不太起来那种感觉了,这大概也是归功于“遗忘”这一强大的自我保护能力。当考完雅思,三个半月来第一次看到那个游戏界面时,我有一种很强的自豪感,再次没日没夜地打了两天,通关,心里跟几个月前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我亲身感受到了,推迟满足感的确可以带来快乐。
所谓的“耐心”其实也就是个小小的选择,看你更愿意满足当下还是满足未来。小欢愉小玩乐适用于大紧张后偶尔放松,如果让它们成为生活的主旋律那么必将以断送的未来作为代价。我总是指望任何事情付出了一点点就立即见效,这只是“没有耐心”的证明。其实如果有耐心,不指望立刻见效,坚持下去,必然见效。
如何判断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确?最核心的判断只有一个:看它是否 现实。几乎 一切愚蠢的 行为都来自 于否定现实 逃避现实。只有接受现实才可能做到脚踏实地,避免心浮气躁、好高骛远。
通过时不时的记录、思考与反省,你会越来越善于甄别那些不现实的念头,进而摆脱他们的影响。
想明白
• 想明白也不一定做得到。“想归想,做归做,想明白和做得到并不总是一回事儿。”
• 需要太长时间才可以获得的经验很难传递,就是因为缺乏现有的经验作为支撑……
• “时时刻刻小心审视通过‘归纳’得到的结论”,进而“尽量找到可以通过‘演绎’能够得到这个结论的依据”。
• “认真仔细”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能力,或者反过来说,一个人能认真仔细到什么程度是受其自身能力限制的。
不愿去投入学习,是因为我们总在困惑:“这学习了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