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正义的成本时,所指的多为为了实现正义所付出的代价。法学和经济学的碰撞非常有趣,用一种新颖的工具来分析旧有的学科,必然会擦出不一样的火花。重要的是在于作者敢想,也敢于尝试和分析。
法学和经济学的融合更易于政治经济学、社会经济学、人类经济学等学科,在于法律是一门更贴进生活的学科,在大多数方面,都可以用普通人能够理解的话语阐述。关于法律经济学的产生,源于经济学研究中需要涉及到大量的社会制度问题,所以包容这些制度的法律也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但我认为,是经济学的触角伸进了法学领域,还是用法学在经济学里探寻真理,是不同的。本书重于用经济学分析工具,分析法律制度,这与作者首先是一位经济学家不无关系。
其实“正义”这个字眼也并非那么正义。如果给正义下一个定义,是一个众人认可的审判结果?还是一个根据一定标准行为而给予的道德评价?这个评价是从何而来又会去往何处?正义不过是某个时间段,人们普遍认可的一种行为标准,如果它本身是可变的,那么要如何衡量它的成本。
在书中,作者认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不能无视代价。”从经济学中的需求法则来看,价格会影响行为,书中有个非常有趣的例子,它说为什么在军中或监狱里,同性恋更多?正是因为异性稀缺,与异性交往的抽象价格升高,但总的需求不变,因此更多人会退一步选择同性。价格与行为,恰恰是经济学与法学不同学科的重要概念。所谓价格,也正是实现行为需要付出的成本。可见,成本是沟通经济学与法学的重要桥梁。
如果正义有成本,那么是否可以思考正义也有它的利润所在。作者认为,效益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他之所以选择成本来展开,也正是因为此。他更侧重于讲述经济分析的手法,而非具体个例,通过各方面的例证想要达到的目的也绝非是探讨其中的某个观点。诚然,法学中的案例更为有趣一些,一些特殊的案例可以挑战人类道德的底线,在法学学习的思维中,如何用法规解释特殊的案例是一门有趣又意义非常的科目。当加入了经济学的概念之后,法学的分析将会更加多元化,对案例的解释也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
将成本的概念引入法学,绝不是充满铜臭的无意义行为。理性看待和学习,是对法学的新尝试和体验,我相信在过程中必然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