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学客观时间与主观时间_拖延心理学客观时间与主观时间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余华 > 拖延心理学 > 客观时间与主观时间

拖延心理学——客观时间与主观时间

第6章 拖延时钟:你知道现在几点吗古希腊人认为时间有两个方面--钟表时间和沉浸时间,钟表时间之外的时间才有意义和价值。现代人对时间有一个相同的区分。"客观时间"是由钟表和日历来衡量的,它是不可更改的,可预知的:我们都知道每年都会有4月15日;电影在7点15分开场,如果你没到那里,你就错过了开头。每一个生日都标志着你离生命的起点又远了一年,离生命的终点又近了一年。 相反,我们对时间的流逝都有自己独特的感觉,而这是不可量化的,也无从比较,这就是"主观时间",它是我们对于钟表之外的时间的经验。有时候我们感到时间过得很快;还有一些时候,时间又慢得像蜗牛爬。当你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无论是在互联网上冲浪还是在装饰你的爱车,或者赖床不起,时间都过得令人无法置信的快。但是当你在焦急地等待一个回电,或者在做一项你不喜欢的任务时,一分钟感觉上去就像一个小时那么长。 对时间有一个独特的主观感受可以使你对自己更具有一种独一无二感,这为你的内在时钟和你的生物节奏留出了空间,并对你在芸芸众生中寻找自我感觉极为重要。主观时间会帮助你摆脱那种依循季节周期变化而形成的线性时间观。与那种被钟表时间束缚着的感觉不同,在主观时间留出的弹性空间中,你可以更自由地呼吸。 主观时间的一个变体就是"事件时间",它指的是围绕着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而定位你的时间感。有时候,这些事件发生在大自然中,比如季节、潮汛、洪水或者风暴(例如,暴风雨之前和暴风雨之后就是这样一对时间概念)。当你想"写完这份记录之后我要去参加一个会议"的时候,你使用的就是事件时间,类似的例子还有:"我把房子收拾好之后马上要去机场"或者"晚餐后我要开始学习了"。 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挑战是:将我们个人的主观时间(当我们专注于某件事情的时候,它就是事件时间)跟具有不可动摇性的钟表时间这两种时间整合到一起。如果我们足够幸运,可以在它们之间达成无缝连接。我们在沉浸于某件事情的同时,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离开,为准时赴约而适时动身出发,而不会在妥协中失去诚信。或者,当我们在做一个周期较长的工程时,虽然最后期限还遥遥无期,也感受不到一丁点压力,但我们还是按时开始工作。 很多拖延者生活在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的严重冲突中,不愿意也不能认知到它们的时间概念与钟表时间有着很大的差异。与那些能够在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之间自由而流畅地出入的人不同,他们一直在其间挣扎。有些人把钟表时间看成无关紧要的,认为它不够人性。有些人则始终处于时间混乱中,一开始似乎一切进展顺利,但是因为突然之间发现时间不够而晕头转向,而这样的经历只会在他们身上一再重演。对于时间的主观感受是构成自我认同感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实际上它跟你的文化和家庭背景、你的生物遗传以及你的个人心理都息息相关。 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事实上,你对时间的主观感受可能让另一个人迷惑不解,甚至生气发火,因为他也有他自己独特的时间感,而且很可能跟你的大为不同。一个妻子可能质问她的丈夫说:"为什么你去看垒球的时候总是准时而去看歌剧的时候总是迟到?"她的丈夫也许会这样回答她:"你在开幕前20分钟就到了剧场,却认为我迟到,可是我坐下的时候,大幕正好拉开!"一个拖延者在4月15日的晚上冲到邮局去邮寄税费,有人问他为什么迟到,他说:"距离午夜还有5分钟,我没有迟到!" 当两个对时间认识不一样的人在一起做一些安排的时候,事情可能会令他们恼火不已。"当我同意九点出发的时候,我的意思是9点之后10点之前(也就是9点30分左右),跟我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我想我的妻子应该能够明白我的意思。"一个建筑师这样说道,但是他的妻子从8点45分就已经准备好了,并开始在那里不耐烦地看着手表,到9点5分的时候,她对他讲话的口气已经变得怒气冲冲了。 想要让某人接受你的主观时间注定是一件无法做到的事情,因为每个人与钟表时间的关系是千差万别的。你可以做到的或许是相互理解对方在时间概念上的不同,并以此达成某种妥协。 我们每个人的主观时间感都是不同的,因为有很多因素影响到我们对时间的感受。大脑的生物基础会影响到我们如何感知和处理时间。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在全身的细胞层面上运作的"时钟基因",它们控制着一些像睡眠和苏醒这样的人体日常活动。大脑有许多不同的时钟基因,其中有一种主时钟基因负责协调它们。时钟基因可能让某些人成为在早上工作效率特别高的人,而另一些成为夜猫子。通常,我们的大脑对时间都具有良好的判断,但是我们对时间的感知也可能受到诸如注意力、情绪、预期和前后背景等因素的扭曲。具有多动症的人往往对时间没有很好的判断。对他们来说,时间过得特别慢,所以他们对时间间隔的概念要比一般人短,他们会出现典型的不耐烦情绪,并希望更快地变换节奏。 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津巴多对时间感知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结果显示:人们是参照基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不同坐标来感知时间的。如果你只是局限于其中某一个时间坐标,那么你的生命观就会发生偏差和受到局限。那些可以在三种不同的时间坐标参照中保持平衡的人最有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也更能够充分地享受生活。 轻视未来就是时间感知失去平衡的一个例子,它会给现在制造麻烦。行为经济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都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当一件事或者一个目标其时间设定在很远的将来(比如为孩子储蓄大学教育基金,或者为自己创建一个适当的退休金账户),那么它就会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从而使这件事看上去没有它实际上那么重要。相反,一些时间很近的目标(比如为周末观看决赛购买一台大屏幕电视机,或者在4月14日打理自己的税收)则感觉上去更为清晰而紧迫。因此,即便现有的目标(购置电视机)没有长期的目标(为大学或退休存钱)那么重要,人们往往会急于去做即时的事情,而不做对未来很重要的事情。这被称作"未来折扣",它体现了人类的某些天性,也是为什么拖延对人的影响会这么大的原因。 在时间管理和时间协定的活动中,人们在时间感知和时间价值观上的文化差异还会导致无序和误解。一些研究显示:美国人注重现在,注重青年,注重在最少的时间内做最多的事情,还注重迅速而及时地行动。相比而言,亚洲文化具有一个更为广阔的时间观念,他们会更多地将历史和传统以及长期的计划纳入考虑的范畴。在一些欧洲国家,比如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迟到更容易被人接受,一般不会被人认为是一种不礼貌,而在美国,迟到是一种不礼貌。在中东、非洲和西班牙文化中,人们倾向于把时间看成是机动的、可伸缩的和自然的。他们希望同时参与到多种活动和交易中,他们对遵守时间并不十分讲究。 不管我们的文化对我们的时间观念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所有人都必须处理好个人时间与公共时间之间的关系,以便我们更好地与周围的世界沟通与互动。 拒绝接受钟表时间、坚持遵行自己的主观时间会让你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也因而造成了你的拖延和延迟。按照自己的时间表以自己的方式做事情,感觉可以不顾后果而掌控时间,这样做势必会造成拖延,而拖延的其中一个功能就是给了你一种全知全能的幻觉:你可以掌控时间、掌控他人、掌控现实。但是不管你喜不喜欢,你无法超越时间的规则,也无法避免丧失与限制,更无法抵挡变化和死亡。 全知全能是我们在年幼的时候都持有的一种幻想,当我们长大,遭遇到自己力量有限的现实时,我们必须在人生的各个发展阶段处理好这个问题。如果人生对我们是仁慈的,我们就会不断得到帮助,并慢慢开始承认我们的局限性,也开始明白我们人性的一面并不会贬低我们自身的价值,也不会让我们面目可憎、无人关爱。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拖延心理学》其他试读目录

• 对《拖延心理学》的赞誉
• 质疑拖延:是可恶的坏习惯还是应得的报应
• 我怎么知道我是在拖延呢
• 内在后果与外在后果
• 道路之一:不做
• 拖延的根源
• 早期记忆
• 客观时间与主观时间 [当前]
• 时间感的演化
• 陷在另一个时间区域
• 时间断裂
• 过去是在过去吗
• 你是怎样变成一个拖延者的
• 成功和失败的榜样
• 家庭态度:拖延的成因
• 你是谁的版本
• 家庭倾向
• 怀疑倾向
• 依附倾向
• 家庭对自尊的影响
• 破裂与修补
• 一切都与爱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