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当国是法统问题,也是面子问题_袁氏当国是法统问题,也是面子问题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历史 > 袁氏当国 > 是法统问题,也是面子问题

袁氏当国——是法统问题,也是面子问题

从上列简明大事记,我们可以了解到: (一)双十变起,清室要对付革命党,非起用袁氏不可。 (二)袁世凯有实力可以镇压革命,但是他要养革命以制朝廷。 (三)革命各派,包括孙中山和黄兴,尤其是立宪派,也都体会到,推翻帝制,“驱除鞑虏,建立民国”,非有袁参加不可。 (四)除满族亲贵中的少数激进分子之外,全国也人同此心。 (五)袁亦有心建立民国,但是他要利用朝廷的名义来另立法统,由他主动担纲,而不受革命党人之支配。 再者,袁所注重的还不只是个“法统问题”,也是个“面子问题”。他显然是认为不论做皇帝也好,做总统也好,总之,在他当了元首之后,自己高高在上,而纳革命派与立宪派,乃至原有的清室官僚体系于自己的新法统之内。他这项腹案,老实说,与上述孙、黄一派要把“总统制”改为“内阁制”的动机,并无不同。二者都是政治斗争的策略而已。只是袁弄晚了一步。在赛跑途中,第一面金牌被孙中山抢去了,他只得了个银牌,心有不甘,所以这也是个面子问题。 但是历史家平心而论之,袁只是个老官僚、独人班。他所争的重点实在只是个人的权位和荣誉,而他的对手方,孙、黄那一伙所争的,则是千万志士仁人前仆后继,拋头颅、洒热血的民族使命(national mandate),两者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可是对这项民族使命,袁本有心附义,孙、黄等革命党原也寄厚望于他,并曾虚位以待,只是这时南方诸贤急于要组建一个统一领导的政府,而黎、黄两派又相持不下,迨中山适时出现,便立刻变成了黑马。参议员诸公既然不能举孙为“大元帅”,就只有举他为“临时大总统”,以待袁氏“驱除鞑虏”之后,再来让贤了。袁氏后来虽不负所望,推翻了帝制,但却做了个“继任总统”,已稍嫌美中不足。再因国民党又对他不信任而防范兹严,约法改制,强迫他做了个“虚君”,使他也要来个困兽之斗,革“革命”之命,治史者之不偏不倚,又何由定论呢?我们的解释,只可说,这是历史转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这次历史转型,需时若干年,在这历时若干年的历史三峡中,道路总是曲曲折折的嘛,哪能老是直线呢?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袁氏当国》其他试读目录

• 孙文创制,宣统退位,袁氏当国——民国开国史简论
• 采用美国制度为蓝本
• 以都督代表会暂代参议院
•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在汉口诞生
• 从一军三旗到黄、黎易位
• 虚位原以待袁,中山变成黑马
• 以孙文为首的政府架构
• 总统直辖的十部总长
• 第一任临时政府的人事安排
• 总长取名,次长取实
• 总统制乎?内阁制乎?
• 《民元约法》之诞生
• 袁世凯的养敌、逼宫和摊牌
• 老办法的养敌自重
• 袁氏养敌抓权取位始末时间表
• 是法统问题,也是面子问题 [当前]
• 不流血的宫廷政变未可厚非
• 太后念念不忘优待费
• 孙总统只有银元十枚
• “高干”子弟不知轻重
• 军人干政,刺客横行
• 项城不作虚君,遯初志在首相——记民初共和政体的实践与流产
• 迎袁专使与京津兵变
• 袁总统就职与大赦令
• 袁政府与唐内阁的架构
• 唐绍仪是怎样一个人?
• 外交总长是首席总长
• 黄兴留守南京收拾烂摊子
• 恩饷与外债
• 孙逸仙医师的社会丹方
• 民生主义抽象和具体内容
• 革命尚未成功,留守终被裁撤
• 唐内阁垮台的学理解剖
• 美国模式的中国国会
• 议员并无选民,政党随意整合
• 同盟会扩大为国民党
• “孙大炮”与20万里铁路计划
• 国会选举,国民党大获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