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托的素描簿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绘画> 班托的素描簿

班托的素描簿

班托的素描簿

8.9

作者: John Berger
出版社: 麥田
原作名: Bento’s Sketchbook
译者: 吳莉君
出版年: 2012-7-8
页数: 176
定价: NT 350
ISBN: 9789861737928

我要收藏

内容简介:

◎觀看的方式 + 繪畫的過程 = 班托的素描簿

◎英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藝術批評家、美學理論大師──約翰.伯格,首部以文字和圖像共同呈現的素描沉思錄

大師與大師的唱和創意之作──當約翰.伯格遇上斯賓諾莎!

我們畫畫的人,不僅想創作一些看得見的東西讓別人觀察,也希望能附帶一些看不見的東西,陪著它走向無法預料的終點。——約翰.伯格

素描是一種探索的形式。而人類最初之所以產生素描的衝動,是因為人類需要尋找,需要測定位置,需要安置事物,需要安置自己。——約翰.伯格

班托(Bento)是十七世紀哲學家斯賓諾沙(Baruch Spinoza, 1632-1677)的小名。斯賓諾莎很迷戀光學,也喜歡畫畫,據說他會隨身攜帶一本素描簿,畫下眼睛所見的事物。1677,在他猝死之後,保留了書信、手稿、筆記,但就是沒有那本素描簿。

終其一生,關注繪畫的柏格,多年來始終對那本素描簿充滿好奇,常想像裡面究竟畫了些什麼,希望能一邊看著斯賓諾莎用他的雙眼觀察到的事物,一邊重讀斯賓諾莎的一些話語和令人吃驚的哲學命題。

在某一個機會裡,伯格得到了一本他認為是「班托的素描簿」!接著他就開始在裡面素描,畫下那些班托希望他把它們畫下來的東西。伯格和班托,在觀看、在用眼睛提出疑問的動作中,他們變成彼此的替身。因為他們對於素描這項活動能把我們帶往何處,指向何物,有著同樣的體悟。

全書收錄三十幅伯格的素描,以及該幅素描所引發的思考文字。文字中描繪了繪畫的過程,也描繪他的沉思冥想,以及藝術如何引導我們凝視這個世界。

伯格以一種親身示範的方式,將他以往有關觀看、藝術、對抗等等的觀念重新整合凝聚,在本書中精采呈現。書中也穿插了從斯賓諾沙《知性改進論》和《倫理學》這兩本書中摘錄出來的文字,與內文圖像相呼應,是一本大師與大師的唱和創意之作。

作者简介:

約翰.伯格(John Berger, 1926.11.5-)

文化藝術評論家、作家、詩人、劇作家等,1926年出生於倫敦。1944至1946年結束服役後,進入倫敦中央藝術學院及切爾西(Chelsea)藝術學院就學。1948至1955年開始教授繪畫,並展開終其一生的繪畫生涯。他的作品曾在倫敦的.登斯坦畫廊、瑞德弗尼畫廊,以及萊斯特等畫廊展出。

1952年伯格開始替以政治、社會問題、書刊、電影、戲劇等為主題的《新政治家》雜誌撰稿,並很快的以一位深具影響力的馬克思主義的藝術評論家身分竄起。從那時起他陸續出版了多本藝術評論書籍,包括了有口皆碑的藝術研究作品《觀看的方式》。這本書是以BBC的同名電視影片裡的某些概念為出發點。

伯格的第一部小說發表於1958年,他創造了一種別出心裁的小說體,包括1972年贏得英國布克獎以及布萊克紀念獎的作品G,並與瑞士導演阿蘭.鄧內合作,撰寫電影劇本《2000年約拿即將25歲》,以及多部電影劇本。他還撰寫了多部舞台劇本。在過去的這二十多年,伯格長期居住在靠近法國邊境阿爾卑斯山的小村鎮裡,深受山中居民的傳統習俗以及艱困的生活形態所吸引,他也以他們為主題撰寫了多部相關作品。

伯格雖已年近八十,依然十分活躍,作品大多具有濃厚的批判色彩,且表現形式不斷的推陳出新,對社會政治等議題也有其獨特的看法及熱情。他被公認為是英國最具影響力的藝術批評家。相關重要著作還有《永恆的紅色》、《畢卡索的成功與失敗》、《影像的閱讀》、《藝術與革命》、《另類的出口》、《另一種影像敘事》、《我們在此相遇》、《留住一切親愛的》、《觀看的視界》等。

譯者簡介

展开全文
随机来一本书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热门标签:
暂无评论
我想说两句
暂无评论
我要写长评
 想读     在读     读过   
评价:
标签(多个标签以“,”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