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读完这本书已经过了近半个月,笔记一直拖着没写,再要提笔时,当初构思好的脉络早散的七七八八。
要说读书,我信缘分。和自己的记忆曲线做对抗,办法是有,但是太苦了。索性顺其自然,最终被记住的东西,也就记住了,就像生命里的人,来来回回,最后留下来,也就留下来了。
#“开发—测量—认知”
豆瓣网友@莫邪说,精益创业的核心就一句话:“按需驱动”,生产和创业都是如此。
深表赞同。
传统的工作流程一般遵循“调研—开发—测量—批量”的模式,不论是久远的工业制造还是现代化的互联网+,都能瞧见这种流程的影子,但问题在于大部分人都会陷入一种“自嗨”的陷阱而不自知。一份美观的调研报告、几张酷炫的PPT,任何停留在纸面的调研,都不能替代用户认知。
生产者不能替用户做决定,别自以为是乔布斯。
精益创造最大的核心在于“认知”,而传统的”经验“恰恰是获得认知的最大敌人,认知必须是排除内部员工的“真实反馈”,来源可以是:
●数据反馈
▷历史数据
▷数据分析
▷可行结论
●面谈反馈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在”数据分析“后一定要得出可执行的结论,只知道”昨天19.00PV比前天上升了8W“和”今天注册用户多了1W“这种事件描述无用,一定要知道为什么上升,为什么多,不要预设结论反推,而是提出你分析后的”假设“,进一步去验证它,重现它。
在收集到了内部+外部的所有反馈后,运营者需要迅速和开发者进行联合筛选,剔除”纯吐槽“,认真审视”建议“和忠告。最终为所有新需求制定优先级,依次开发,快速迭代循环。
#Dropbox - 最小化可行产品
作为推广岗位从业者,我常说”产品未动,营销先行“,可是当我扪心自问,到底什么是”产品“,怎样定义”营销“的时候,还是发现在自己的思维太过局限。
在”Dropbox“实例中,一次视频展示就可以是一个最小化的可行产品,它把最终实物产品的核心展示给了观众,不再局限于只有实物才能传递理念的思维定式。(不是必须有实物的产品,才能传递产品理念)
当用户发现你传递出的理念很酷(实用简单),那么用户会变得宽容和耐心。让用户的期待拉动产品的开发,每次都能解决一些用户真正的问题,成就感也会随之而来。
接触实例:小葵图文同步
2016年7月6日下午,在网上看见了微信公众号权重查询工具,小葵助手提供了工具型微信号,通过搜索我找到了他们,发现他家居然还有微信同步功能,于是加群,发现还在内测阶段。这个候补群已经有200+人,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个个都是有需求的精准粉丝。2016年7月18日,图文同步开启预售,在没有大范围推广投入的情况下,小葵获得了几万元的预售额,这对当时的我启发非常大。
因为正符合Dropbox和视频式最小化可行产品模式,不同的是Dropbox用了视频,小葵更多是图文。不管形式怎样,只要能传达产品核心(产品能帮你做什么),就是好的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