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再造危机的阴影常在2_企业再造危机的阴影常在2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管理 > 企业再造 > 危机的阴影常在2

企业再造——危机的阴影常在2

◆ 甚至当某一项工作会对整个公司的盈亏产生重大影响时,有些公司也往往没有人对此项工作负总责。例如,政府批准一种重要的新药可以生产、上市的前提条件之一是,要求制药公司事先提供30名不同的病人、每人连续7天服用该药的后果的临床研究资料。为了取得这种资料,一家医药公司花了2年的时间。该公司的一位科学家研究、考虑并确定要收集哪几种数据,花了4个月。其中,实际设计这项研究工作的方案只花了2个星期,而请别的科学家审议这项方案却花了14个星期。其次,为了进行该新药的试验,就需要有能识别患有有关疾病的病人并能实际掌握试用该新药的医生,为了聘请到这样的医生而安排会见和实际会见应聘人员,又花了2个月。为了取得所有的有关医院同意这项试验,又花了1个月,其中大部分的时间是花在等待这些医院的答复上。主持试用一星期剂量的医生是预先支付报酬的,因此,他们缺乏要抓紧工作的刺激。各个有关的医生填写好表格,把它们收集起来,又花2个月。接着,该科研项目的管理人员将这些表格交给数据库以便输入电脑。这时发现约90%的表格在填写上有错误。于是,表格退还给科学实验报告的设计人,后者又将这些表格交给科研项目的管理人员,让他将表格分别退回给有关的医生们,以便他们设法改正表格填写上的错误。该公司由于自己主持现场研究的全过程(不是指政府审批的过程),其结果,丧失了这种新药的将近2年的利润,价值达数百万美元。它过去也曾试制过其他许多种新药,情况大体相同。然而,迄今为止,该医药公司对试制新药的现场研究一直没有一个人负总责。 上述事例是我们从所见所闻中随意拣出来的,可以再举出一些,但这类事例实在多得不胜枚举。上述几家公司的情况并不是偶然而是常见的现象。问题不在于公司的管理层如何声称,希望自己的公司要怎么做,而是上述这种做法因循相袭,依然如故。其原因何在? 一些美国大公司干得不好,并不是如某些批评家所说的,是由于美国的工人懒惰,美国的管理人员无能。过去一百多年来,有关美国工业和科技成就的记录就是证据,足以证明美国的管理人员并非无能,美国的工人确实干得不错。可是,事实真相却具有讽刺意味,美国一些公司之所以干得不好,其原因恰恰在于它们习惯于过去的那一套做法,而且做起来顺手。 一百多年来,美国的企业家在建立企业组织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些组织在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等方面树立了榜样。无怪乎美国的公司成了世界各国企业在组织机构方面仿效的对象。美国的公司提供了广大民众买得起的工业制品,修筑并经营了横贯美洲大陆的铁路,促进了技术进步,例如发明了电话和汽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从而使美国人享有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最高的生活水准。这些大公司及其子公司的业绩之所以不再出色并不是由于某些内在的缺点,而是由于这些公司所处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变得即使它们最大限度地作出局部调整或演变,也不能适应。这些公司在建立时所依据的原则适合于早先年代的条件,延伸的范围也只是这么远。 科技的进步,各个国家市场之间的边界的逐渐消失,客户由于现在比过去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而改变了期望值,这一切结合在一起,使美国一流公司的目标、方法和基本的组织原则令人痛心地显得过时。要重振这些公司的竞争力,问题并不在于如何使公司的人员干得更卖力些,而在于要想方设法另辟蹊径。这就意味着这些公司及其人员必须抛弃曾经在如此长的时间内给他们带来成就的许多原则和方法。 今天,大多数的公司无论它们经营哪一行业,无论它们的产品和服务在技术上的高精尖程度如何,也无论它们原先属于哪个国家,都可以将其工作方式和组织的根源追溯到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以《国富论》中所描述的制针工厂作为原型。斯密是一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认识到工业革命的技术给制造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使工人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从而使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其提高和降低的幅度不是小小的百分之十几——像通过劝导工匠工作抓紧一些所取得的那样——而是成倍地提高。斯密,企业顾问的祖师爷,在他那个时代的一位激进思想家,在《国富论》中对他所说的劳动分工原理作了解释。 斯密的原理体现了他所观察到的情况: 若干名工人实行分工,每人专门从事制造针的一个步骤。这样,他们一天的总产量,比同样人数的工人人人都从开始到结束制造整个针的总产量要高出很多。斯密写道:“一个人抽铁丝,另一个人把它拉直,第三个人把它切断,第四个人把它的头部弄尖,第五个人把它的顶部磨光以便装上针头,做针头需要两?道操作,装针头是一?特殊的操作,把针漆成白色是另一种操作,甚至用纸把若干枚针包起来也是一种操作。”斯密说,他参观过的一家小工厂只雇用了10个人,每个人只从事针的整个制造过程中18种不同操作中的一两种操作。他写道:“这10个人一天能够制造4800枚针。可是,要是他们各管各,全都独自一人去做整枚的针,加以他们中没有一个人受过制造整枚针的专门训练,那么,他们每人每天的产量肯定达不到20枚针,有的人,也许一天也做不成一枚针。” 劳动分工使制针工人的生产率成倍地提高。斯密写道,生产率提高的原因有三: “第一,提高了每一名干专门操作的工人的熟练程度;第二,把从一种操作换做另一种操作的过程中通常要花费的时间节省下来了;最后,发明了一大批机器,既便于操作,又节约劳动,能使一个人干许多人的活。” 今天的航空公司、钢铁厂、会计事务所、计算机芯片制造商等等都是根据斯密的这个中心思想建立起来的,即实行劳动分工或劳动的专业化,并且随着实行劳动分工而将工作加以分解。一个组织愈大,工人愈专业化,将整个工作分解成各个不同的工作步骤的数目就愈大。这条规则不仅仅应用于制造业。例如,保险公司也普遍地指派各个办事人员分别去完成一种标准化表格中的某一项要求。他干完后,将表格移交给负责下一项要求的办事人员。这些职工从来不独自完成整件事、整个工作。他们中每个人只是从事整个工作中的某个片段。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企业再造》其他试读目录

• 1
• 2
• 3
• 危机的阴影常在1
• 危机的阴影常在2 [当前]
• 危机的阴影常在3
• 危机的阴影常在4
• 危机的阴影常在5
• 危机的阴影常在6
• 危机的阴影常在7
• 危机的阴影常在8
• 再造——通往变革之路1
• 再造——通往变革之路2
• 再造——通往变革之路3
• 再造——通往变革之路4
• 再造——通往变革之路5
• 再造——通往变革之路6
• 对业务流程的反思1
• 对业务流程的反思2
• 对业务流程的反思3
• 对业务流程的反思4
• 对业务流程的反思5
• 工作的新天地1
• 工作的新天地2
• 工作的新天地3
• 工作的新天地4
• 工作的新天地5
• 工作的新天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