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动地球的Google前言(3)  _撬动地球的Google前言(3)  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商业 > 撬动地球的Google > 前言(3)  

撬动地球的Google——前言(3)  

布林和佩奇合作无间,共同推动了Google的发展,在它与数以亿计的用户每天的互动过程中注入生命与活力。他们不断地敦促公司总部的那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数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着手解决越来越大的问题。同时,他们极力让计算机用户有机会试用他们还没有达到完美境界的产品,因为,通过这样做,他们可以保证公司旺盛的创新能力,而且,用户反馈的意见非常有价值,它们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去除产品的瑕疵。 Google的搜索服务对其用户是免费的。公司通过Google的其他服务赚到的数十亿美元的收入和利润只是对公司专注与创新的额外奖赏。在Google,人们从来都不把一个项目的获利能力当做衡量其优劣的尺度。在别的公司里,经营者和产品经理一般都是先考虑什么样的服务可以赚钱,然后再开发可以提供这种服务的产品。然而,在Google,人们首要的目的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才会考虑怎样把这些技术转化成钱。Google鼓励其热忱的工程师团队充分发挥想象力,找到可以让搜索引擎运转得更快更好的方法。公司不需要做市场推广的一个原因就是,Google的企业文化决定了,公司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为Google用户利益的最大化服务。而这些受益的用户就成为公司最好的宣传者。 Google并不追求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此原则最经典的体现就是Google的首页。尽管这张网页被认为是互联网上最有价值的一块“不动产”,可是,如果你现在马上访问一下www?郾google?郾com,你就会发现,在这张网页上一个广告也没有。而因为这样做,Google放弃了数百万美元的广告收入。Google坚持这样做的原因是,它要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搜索体验。 Google这个体系的灵魂就是快速地创新。在公司的每次董事会上,最重要的议题就是快速创新。而布林和佩奇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也是,如何使Google在成长的同时保持旺盛的创新能力。因为,创新的能力正是Google领先竞争对手并保持遥遥领先优势的法宝。Google的创办者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总有人在努力探索更优越、更快捷和更巧妙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日新月异的领域,时刻保持锐意进取、积极创新的势头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许多前途远大的年轻企业家都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 在产品开发这个问题上,布林和佩奇也做得非常漂亮。他们坚持以令人目不暇给的速度推出一项又一项新的功能和服务。其中的一些是非常容易看到的,而另外一些却是普通用户无法看到的,不过,它们都能使用户得到更快更好的搜索结果。两位创办人之所以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上来,是因为,他们的伙伴,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埃里克 · 施米特担负起了公司日常经营的重担,他的帮助使布林和佩奇可以去做他们最擅长的事情。不过,最高领导集体的3位成员都会倾注心力于公司的日常经营和产品开发工作。事实证明,布林是商务谈判的一把好手,而佩奇对成本控制很有一套,比如,在Google计算机的供电和冷却系统这些关键环节的能耗节约方面,他的工作就卓有成效。 在Google,技术人员更愿意以3人为小组进行工作,而且每个人都享有20%的自由支配时间用于发展任何他感兴趣的想法。这种“20%的时间”的想法借鉴了学术界的做法。在学术界,通常每周都有一个工作日供教授们自由支配,进行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因为没有在其他公司常见的中间管理层,所以在Google不存在传统公司中常见的等级森严的体系。同时,与其他任何一家公司不同,Google拥有无可比拟的智力资源、强大的计算机处理资源,而且关注长远的发展。这些都使它得以独树一帜,自成一体。近来,很多公司在与Google进行人力资源争夺的过程中都吃尽了苦头。 Google正处于互联网的“地震中心”,备受瞩目,这个星球上最优秀和最聪明的工程师成群结队地争相到这里来工作。他们离开知名学府、美国航空航天局、贝尔实验室、微软公司等地方,来到这个充满活力的地方。这里不像是一家公司的总部,倒更像是一所大学的研究生院。而这家公司在首次公开募股之后一飞冲天的股票价格也在其人才网罗工作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Google之所以吸引了媒体的广泛关注要归功于以下几点:首先,这个搜索引擎具有超强的人气;其次,它代表了这个时代的风尚;最后,记者和编辑们在日常工作中都非常频繁地使用Google。在英语、德语和其他一些语言中,这家公司的名字已经变成了一个动词,“Google一下”就意味着“进行搜索”,Google对全球文化的广泛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撬动地球的Google》其他试读目录

• 本书目录
• 前言
• 前言(3)   [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