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美学与心理学一_电影美学与心理学一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心理学 > 电影美学与心理学 >

电影美学与心理学——一

从杂乱的书堆中刨出了敦敦实实的两卷本的《电影美学与心理学》之后,我第一次知道了米特里:在电影世界中,还有这般学识渊博的牛人! 那是1979年岁末。一年前恢复身份的中国电影家协会还在北京新影厂的老楼里办公。东侧的一间小屋里,堆放着老一代“洋务派”在“文化大革命”前收集的外文书刊。我钻在故纸堆里翻翻捡捡,为《世界电影》的前身《电影艺术译丛》选题备稿。我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囫囵吞枣般读完了洋洋洒洒的两大卷《电影美学与心理学》,然后,认认真真完成了书中“蒙太奇的心理学”一小节译文,郑重其事交给编辑部领导邵牧君、陈笃忱和沈善。经前辈翻译大家徐昭先生精心校订,译稿变成铅字,刊印在1980年第三期《电影艺术译丛》上。这是我的第一篇正儿八经的电影理论译文。“文化大革命”年代,我从部队复员到工厂,业余时间借“批林批孔”之名阅读了《法的精神》、《哥达纲领批判》、《法兰西内战》、《法国革命史》、《一八七一年公社史》这类允许阅读的法文版经典原著。以这种阅读经验托底儿,尽管暌违专业十多年,我总算不怵理论思维逻辑。 《蒙太奇的心理学》中译文发表后,引起了始料未及的反响。香港浸会大学林年同先生参加中国电影研讨会后,顺访影协,与我晤面,希望日后见到《电影美学与心理学》的全译本。张骏祥老师托友人询问这本书的翻译计划,希望早日读到更多文字。郑雪来先生希望我为他主编的刊物添几页米特里的文章。我知道,那时候,传统的“蒙太奇”正与新锐的“长镜头”交锋,“文学派”与“影像派”也论战正酣,而米特里的论述毕竟是可以借用的“思想甲胄”。1982年,访问意大利归来的程季华先生告诉我,在“中国电影回顾展”上,代表团见到了米特里,米特里为“发现”中国电影兴奋不已,也为他的著述有了中译文而高兴。1983年冬,参加了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的米特里又致信程季华,表达了自己的喜悦和兴奋。他说:在意大利举办的中国电影回顾展上看了一系列影片,对中国电影的历史概貌有了一些了解,现在集中观看了谢晋的影片之后,相信谢晋跻身世界电影导演之林而毫不逊色。这些讯息拉近了我和米特里的距离:原来米特里是这样亲近中国电影的法国友人! 一九八〇年代是理论思维的激情汪洋恣肆的年代。我在抠持巴赞的《电影是什么?》的同时,也赶译了《电影美学与心理学》的几节文字。为了及早通盘了解米特里,我还译介了克里斯蒂安•麦茨评述《电影美学与心理学》的长文《当代电影理论问题》,发表于《世界电影》,然后,一鼓作气完成了《电影美学与心理学》第一卷的初译稿。 1985年2月,我随同中国电影代表团来到巴黎。这是我第一次踏出国门。经法中友协的白熙雍女士(Marion Blank)的安排,我专程到米特里的家中拜访了这位电影理论先贤。如今,时光流逝了四分之一世纪,我已经淡忘我们交谈的话题,只记得坐在书案后的米特里的和蔼微笑,只记得他站在门口挥手道别的身影,只记得他的温暖话语“您是我的中国知音”,只记得我们相约北京…… 1985年8月4日,我作为中国影协书记处书记,正式发函邀请米特里偕夫人访华,为影协一年前开办的“暑期国际电影讲习班”授课。青年学者翘首以待米特里的光临。但是,世事难料。不久,我收到了米特里写于11月4日的回函:“……因需接受重症外科手术,我不得不推辞您的盛情邀请。虽盼偕夫人访问中国,拜会我的中国电影界朋友,但长途旅程会使术后康复的人犹堪疲惫,况且,我深感无力胜任讲座之劳,也无力与您和您的同行认真讨论美学和电影理论问题。我为在你们的伟大国家得到认知、赞赏和译介而不胜荣幸,衷心感谢您作为译者和知音参与我的著作。我为不能成行而深感遗憾。但如蒙同意,亦如白熙雍夫人给我的建议,若健康允许,我切盼明年九月上半月访问北京。”一年多后,身患肺癌经过手术和化疗仍未康复的米特里,于1987年5月26日再次来函,希望北京之约顺延至次年九月或十月……1988年1月15日,传来米特里病逝于巴黎的不幸消息。中法电影文化交流史的令人期待的一页与我们失之交臂,成了留在我心中的一件憾事、一缕幽思和一段念想……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电影美学与心理学》其他试读目录

• 一 [当前]
• 二
• 三
• 四-1
• 四-2
• 五
• 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