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不是挖宝偶然发现之五:眉县青铜器窖藏_考古不是挖宝偶然发现之五:眉县青铜器窖藏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考古 > 考古不是挖宝 > 偶然发现之五:眉县青铜器窖藏

考古不是挖宝——偶然发现之五:眉县青铜器窖藏

偶然发现之五:眉县青铜器窖藏 2003年1月19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五位村民像往常一样,在村北砖厂取土劳作。村民王拉乾一头挖下去,竟然挖出个大洞来。他很吃惊,忙唤大伙过来探望,原来洞里面是一个土窖,窖里还埋藏着不少露出半截的器物。在场的村民立即联想到此地曾多次出土过窖藏宝物,他们赶紧向政府报告,于是,发现窖藏宝物的电话打到了宝鸡市文物局。 经发掘,在这个偶然发现的西周青铜器窖藏出土了27件造型精美、保存完好的青铜器:鼎12件,鬲9件,壶2件,盘、、、盂各1件。最令人们兴奋不已的是,件件青铜器上都有遒劲古朴的述事铭文。经过著名青铜器专家李学勤、李伯谦、马承源等反复释读,共发现铭文4048字,为历代出土青铜器铭文最多的一次发现。陕西省宝鸡文物局长张润堂这样形容他的工作:"为此我数了不下50遍。" 偶然发现之六:秦始皇陵兵马俑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所有关于秦始皇陵的推测都只是停留在文献记载与传闻上,但1974年几位农民打井时的偶然发现,让秦始皇陵一夜之间家喻户晓。可如果你看过当年主持发掘工作的秦兵马俑考古队第一任队长、兵马俑博物馆首任馆长袁仲一在《秦兵马俑》一书中的回忆,你就会注意到他还讲了一个发现过程的细节,其偶然性几乎叫人难以置信。这里的引文比原著略有删节,转述如下: 1973年底,陕西省临潼县骊山脚下西杨村生产队长杨培彦和副队长杨文学二人带人一连打了二十多口井后,只有一口井水较旺,远远满足不了灌田的需要。 1974年3月24日下午,他俩又带几位社员来到村南满地砂石的柿子树林东端,这里有条古河道正对着山谷口。他们认为下大雨时山水从谷口下流,地下水必定丰富,于是他们就决定在这里再挖一个大水井。 杨培彦用尺在地上画了一个圆圈作为井址后,杨文学心里仍惴惴不安。端详了一会儿后说:"我看井址最好再往西移动一点。你们看那里的一棵大柿子树长得枝叶茂盛,地下水一定丰富,地势也较高,抽水灌溉北边的农田较方便。"于是把井址向西移动了一下,移至大柿子树南边约十米处。 事后才知,这个井址恰好位于一号兵马俑坑的东南角。井的一半位于俑坑内,另一半位于俑坑外,真是鬼使神差,促使兵马俑光耀天日。 袁仲一记载的这个农民打井时的偶然发现,颇富传奇色彩,但我们无法不相信它的真实性。我们可以想象,假使杨文学没有惴惴不安地建议移动一下井位,假使井址再错位一米或两米,恐怕我们不知何时才能见到地下三米多深的世界第八大奇迹;那里可能至今还是砂石累累,一片荒凉,伴随着夜晚依稀可闻的狼嚎;那附近可能至今也不会为参观兵马俑而修建一座宽敞便捷的飞机场。尽管这里早已被划定为秦始皇陵保护区范围,可这里毕竟距离秦始皇陵有1.5公里的距离,即使专家们在当时也没有意识到这么远的地方会有如此重要的陪葬坑,而且还不止一个。但让专家们始料未及的是,30年后,几位打井的农民会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权"提出要求,几乎上升到法律程度,这就不知道应该叫做偶然,还是看作必然了。这在后面的"兵马俑的发现权"一节中,将为大家详细介绍。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考古不是挖宝》其他试读目录

• 世界十大发现 中国仅占一席
• 挖出来的中国
• 2006殷墟年
• 三大文物发现百年祭
• 偶然发现之一:马王堆汉墓
• 偶然发现之三:法门寺地宫
• 偶然发现之四:何尊上的铭文
• 偶然发现之五:眉县青铜器窖藏 [当前]
• 敦煌石窟算不算考古发现
• 有多少发现纯属偶然
• 为什么不挖秦始皇陵
• 开启秦陵的成本与代价
• 兵马俑的"发现权"
• 考古一侧 有个上海
• 盛极而衰的江南
• 黄河先人到上海来干什么
• 最遗憾的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