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不是挖宝偶然发现之四:何尊上的铭文_考古不是挖宝偶然发现之四:何尊上的铭文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考古 > 考古不是挖宝 > 偶然发现之四:何尊上的铭文

考古不是挖宝——偶然发现之四:何尊上的铭文

偶然发现之四:何尊上的铭文 偶然的发现除了不可移动的遗迹,还包括遗迹内的遗物。像著名的人面方鼎的发现,就偶然到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 众所周知,商代铜器上的纹饰多为饕餮纹,但有一件人面方鼎以正面写实人像为主要纹饰,实属罕见。它是1959年湖南省博物馆在长沙废铜仓库中拣选到的,当时已残为九块,后经修复,发现竟是一件罕见的商代晚期方鼎,但已只剩三个足了。 无巧不成书,1960年,另一只残足竟然在长沙以外的一个城市--株洲的冶炼厂废铜中被发现。这样的偶然事例不能算是考古发现,只能说是文物发现,因为这类传世品的出土地点是不确定的。尽管它屡屡被人提及,常常出现在图书的封面或书内插图中,但其学术价值早已大打折扣了。 在这里还要说说另一个偶然发现--陕西宝鸡出土的何尊。 1975年,为纪念中日建交,国家文物局要在日本举办中国出土文物精品展,王冶秋局长聘请青铜器专家、就是后来的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先生赴京组织筹备。经审核后,马承源很快从全国各地调集了100件一级品文物,其中就有宝鸡出土的一件饕餮纹铜尊。 马承源过去只听说过但没有见过这件铜尊,他在故宫武英殿见到实物后,反复看了好几遍,心中一直纳闷,这么大造型的器物为什么没有铭文?随即他用手在铜尊内壁底部反复摩挲,感觉底部某个地方似乎刻有文字。他大为振奋,随即让人送去除锈。经过清除泥土和锈迹,果然在铜尊底部发现了长篇铭文。马承源高兴至极,马上做了拓片,经研究,隶定出的铭文有122字,内容大意为:周成王五年,一位叫何的周王室重臣,在刚建成的洛邑成周,受到新居那里的王的训诰和赏赐。何用得到的赏赐,铸成这件铜尊,记载这一重大殊荣。 就这样,铜尊被定名为何尊。也因为这一重大发现,国家文物局取消了何尊赴日本展出的安排。1980年,国家文物局又请马承源组织筹备"伟大的中国青铜器"展,以赴美国进行友好交流。马承源提出申请,要把何尊定为参展的主要文物,后得到批准。因为有这样一件青铜重宝参展,这次外展文物的保险费就高达三亿多元。 何尊是因为马承源偶然发现了它的铭文以后才身价倍增,后来被定级为具有综合价值的"国宝级"青铜器。专家对它的定级评价是:"方形圆口,器身铸大扉棱,开铜尊造型的新风格;铭文所记营建成周洛邑之事,可与古籍相参证。" 专家们一致认为,何尊的史料价值极高:一是证实了周武王灭商后,就产生了在伊洛这个天下中心建立都城、一统天下的战略意图;二是此器作于周成王五年,作为实物证据,为解决周公摄政的七年是否包括周成王在位年数之内的历史课题,提供了直接资料;三是证实了周成王要迁居成周并付诸行动这样一个史料不详的重大事件;四是铭文中"中"、"国"两字作为一个词组第一次出现,尽管它与现在的"中国"一词不是同一个地理概念,但其意义十分重大;同时铭文述及周初重要史事,与成周(洛邑)兴建有关,对研究古代历史文化与河南地方史、城市建设史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基于以上重要内容,1988年马承源到新落成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参观时,听讲解员介绍何尊为镇馆之宝时,他当即指出:"它应是镇国之宝,不仅仅是你们的镇馆之宝。"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考古不是挖宝》其他试读目录

• 世界十大发现 中国仅占一席
• 挖出来的中国
• 2006殷墟年
• 三大文物发现百年祭
• 偶然发现之一:马王堆汉墓
• 偶然发现之三:法门寺地宫
• 偶然发现之四:何尊上的铭文 [当前]
• 偶然发现之五:眉县青铜器窖藏
• 敦煌石窟算不算考古发现
• 有多少发现纯属偶然
• 为什么不挖秦始皇陵
• 开启秦陵的成本与代价
• 兵马俑的"发现权"
• 考古一侧 有个上海
• 盛极而衰的江南
• 黄河先人到上海来干什么
• 最遗憾的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