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传统的说法,好莱坞有八大厂,梦工场不属于此列(注: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八大”中,上述的米高梅和联艺分别属于两家,另外还有出品《公民凯恩》的雷电华,但不包括迪斯尼)。梦工场电影公司标志 1994年成立的梦工场(也译“梦工厂”)是否曾经跻身大厂,主要视考察的年份。在它名利双收的年份,它似乎完全获得了加盟巨鳄的资格;但有时却一整年没有一部超级卖座影片。 梦工场由3位大名鼎鼎的娱乐业巨头共同创立:票房奇迹创造者斯皮尔伯格、再创迪斯尼春天的动画片奇才卡岑伯格、唱片业高手大卫·格芬。他们3人总共掏出1亿美元,向微软创始人保罗·艾伦和韩国三星的李氏家族集资8亿美元(占1/3股份),另外又向大通银行开了10亿美元的贷款额度。梦工场从一年三部五部故事片起家,制片数量不断增加,并推出了《角斗士》、《美国丽人》、《怪物史莱克》等王牌影片,迅速创下品牌。 梦工场跟其他7家相比,有一些先天的不足,如仓库里没有堆积如山的老片可供重拍或延伸附属产品;产品线仍然有限,目前仅限于影视音乐制作(但动画片已打开一片天,大有抗争迪斯尼之势),发行渠道仅限于美国,自己没有电视网、主题公园、电子游戏等多种平台。但梦工场在科技领域胜人一筹,它被称为“21世纪的数码制片厂”。2004年梦工场将动画片制作业务剥离上市,取得巨大的成功。 除了非常赚钱的动画业务,梦工场十多年来的道路并不顺畅,既有叫好叫座的影片(如《角斗士》、《美国丽人》、《美丽心灵》),也有赔大钱的作品(如《逃出克隆岛》等),曾两度濒临破产。2005年底,派拉蒙买下梦工场的制片业务(不包括动画片);2008年梦工场重新独立。2009年2月梦工场和迪斯尼签署了为期6年、总共30部影片的发行合作计划。从第四部《怪物史莱克》开始,梦工场的动画片将全部采用三维立体电影的形式。 好莱坞大厂各有所长,它们的实力和地位可以细分,但并不是一成不变。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论,迪斯尼和华纳属于“大哥大”,一年能发行40-60部影片;第二梯队是福克斯、派拉蒙、索尼和环球,各能发行二三十部之多;第三梯队是米高梅,一年10-15部,它的状况经常不如时代华纳属下的新线公司。后来新线和梦工场的崛起把米高梅远远甩在后面,而索尼若能保持它在2002年的势头,那么跻身第一梯队也是近在咫尺的目标。在经济萧条来临的前后,电影业也开始整合和收缩,迪斯尼收编了皮克斯,华纳把新线从分公司变成了一个部门,并关闭了另外两家小公司,派拉蒙的艺术片分公司也被并入总公司,扩张和独立的趋势暂时受到压制。 早年,影院是电影产品的唯一市场。那时,一部影片放完后就被扔进片库,时间一长,很多胶片开始霉烂。如今,片库是一家电影公司两项看得见、靠得住的资产之一(另一项是地产,因为很多片厂在创业之初买下了大片土地)。电影公司跟软件公司差不多,基本上是一个空架子,创作人员是临时签合同的,日常雇员可以随时被高薪挖走。但以前视作累赘的片库,现在却成了宝贝,其中的精华可以拿出来赚钱(卖电视播映权、出影碟影带);另外,在新项目需要贷款融资时,这些“老古董”往往被用来当作抵押的资产。 你如果经常查阅权威的列奥纳德·马尔丁(LeonardMaltin)电影指南,会知道该工具书共收录了将近2万部影片的简介,其中有18900多部是好莱坞产品。它们的所有权分布如下: 华纳(包括新线和1987年前的部分米高梅影片):4500部 米高梅(包括已倒闭的奥莱安):4400部(2004年已被索尼买下) 环球:4000部 索尼(包括哥伦比亚和三星):2400部 20世纪福克斯:2000部 迪斯尼:600部 派拉蒙:1000部 这是2000年的片库资产分布。片库的买卖是常见现象,当一家电影公司陷入财政危机时,它除了裁员,所能拍卖的资产就是片库和房地产。因此,张三拥有某片的版权,不等于张三是该片最初的制作商或发行商。有些影片被倒买倒卖了不知多少道;有些片厂的片库之间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里需要提醒的是,片库中影片的数量不等于价值,迪斯尼产品的量虽然不高,但它那几十部动画片真可谓价值连城,每过几年都可以拿出来重新发行一次,以赚取最高的边际利润。 好莱坞大厂的主要功能早已不是电影的制作,而是电影的开发、融资、发行以及周边产品的营销。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好莱坞跟很多行业一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最新的影碟格式战以蓝光取胜而告终,但YouTube等在线视频网站究竟是福是祸目前还难以定夺。内容为王固然不错,但同样内容为王的唱片业正急遽萎缩。在这个大背景下,作为世界电影最大重镇的好莱坞,一定将继续上演精彩程度不下于银幕剧情的幕后大裂变。水平发展的案例研究:迪斯尼(Disney)这篇关于迪斯尼经营的文章,以及接下来关于索尼的文章,均仿照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写作风格,将一家企业定格在某个时间点。这两个案例的时间点是2002年初。为此,无论是本书的初版还是再版,均刻意不加入太多的新内容。关于这两家公司的最新动态和业绩,读者应查阅近期的财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