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大未来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理财> 中国金融大未来

中国金融大未来

7.2

作者: 巴曙松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10
页数: 302
定价: 49.8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07531381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从中环到北京,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以先后在香港和内地金融机构工作的经历,以亲历金融危机的独特视角,以多年金融实践的经验,审视并展望了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的未来。在全球化新格局下,中国经济将走向何方?中国扩大内需的长期动力是什么?如何应对经济复苏中的市场风险与通胀压力?创业板能否最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发展股指期货有何内在逻辑

[图书卖点]

1. 国家智囊、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博士第一本大众经济类读物

2. 聆听来自国家级专家的声音,解读最前沿、最高端的金融决策,把握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向。

3. 民众所关心的时事热点问题一一呈现:扩大内需是否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后危机时代发展股指期货有何内在逻辑、如何应对经济复苏中的市场风险和通胀压力。

[编辑推荐]

聆听来自国家级专家的声音,解读最前沿、最高端的金融决策,把握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向。

[建议上架]

超重点畅销书 金融趋势 经济热点

———————————————————————————————————————

经销商:天津华文天下图书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小关东里10号核地院西小楼一层 电话:010-84724934-8022

[作者序]

中国金融大发展的极好机遇

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在全球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似乎已经度过最为艰难的时期。不过,危机最为恶劣的时侯尽管已经过去,但对于危机的反思可以说才刚刚开始。

实际上,危机愈演愈烈的时期,全球金融市场笼罩在一片恐慌的气氛之中;而金融市场往往总是健忘的,在恐慌时期过后,全球资本市场的大幅上扬又重新使金融市场充满了乐观的气氛。这一点在香港这样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体现得最为鲜明突出:在恐慌时期,中环最为喧闹的餐厅和商场门可罗雀;而在恐慌时期过去之后,站在中环,几乎看不到危机的痕迹。一位从事资产管理行业的专业人士告诉我,在恐慌时期,他所在的中环写字楼似乎一下子空了不少,十分冷清;而仅仅一年多时间过去了,写字楼里面又重新喧闹起来。

危机最坏的时期过去当然是一件值得欢欣鼓舞的事情,但是,如果不对危机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反思和追溯,很可能导致危机的隐患并不能完全消除。换句话说,危机往往暴露了现有的经济金融体系中的深层次和结构性的问题,而危机本身往往成为推动这些问题解决的重要的倒逼动力。现在危机的恐慌时期那么快过去,是否改变这种经济内在不平衡的动力会明显衰减?

简单一点说,我们是否可能错过一个很好的利用危机来进行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时机,如同有的金融界同仁所说:We will miss a good crise.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立足于金融危机时期的一些思考与担忧,在危机的恐慌时期过去后,深入对全球经济金融体系进行反思,可能是未来一段时间经济金融界避免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收录了金融危机一年多来,我亲历金融危机过程中所进行的一些思考,其中既有一些理论性的分析,也有一些对话式的讨论,尽管缺陷和不足在所难免,但是都大致可以说是一些立足于金融市场的思考。现在看起来许多判断开始成为共识,但是在危机之中,许多判断的得出,往往经历激烈的争论,例如2008年年底和2009年年初对于中国经济脱钩并强劲复苏的判断,当时就受到许多的挑战与质疑;对于城市化推进在扩大内需中的独特影响力,以及中国再杠杆化的空间等,也是在与金融界的讨论中逐步被认同的。这些在危机中的思考,应当成为下一步进行跟踪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起点,毕竟亲历危机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总结的经历。

从总体上说,这次影响世界的金融危机有着深刻的根源,即在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贸易体制作用下,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储蓄消费结构等方面的不平衡。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这种不平衡愈加严重,便会因美国资产市场价格破灭这一局部事件迅速扩散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应对危机和世界经济的新一轮复苏增长的过程,其实质是世界经济再平衡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例如:

1. 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塑,在2009年4月初召开的G20峰会上,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际提出了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要求;

2. 对金融监管方面的反思和改进;

3. 对现有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

客观讲,从根本上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监管并非一日之功,实现全球经济的再平衡更非易事。在每次大规模的金融危机之后,随之而来的都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重新调整和各国经济实力的潮起潮落。全球经济再平衡给予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既有冲击,但是也更意味着机遇。可以预计,随着中国经济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复苏,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以结构转型为重心的新的发展阶段。具体来说,中国经济要从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增长的模式转为消费、投资和出口均衡带动增长的模式;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转变到依靠一、二、三产业协调带动的增长;从主要依靠资源消耗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劳动力素质、企业创新能力来发展。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中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于金融这样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来说,在书斋里研究金融市场和金融政策难免脱离实际,在金融危机中,因为先后在香港和内地金融机构工作的经历,我经常得以有各种机会,与决策者、金融家和研究者以及企业家讨论应对危机的举措,分析全球金融市场发展的趋势,我从他们那里学习到了许多提出问题的方法和重要的分析判断,参考了他们的不少研究报告,恕不能一一列举。同时,我的研究生也在资料搜集整理方面提供了积极的帮助和支持,李胜利、朱元倩、孟之静同学协助进行了文章的搜集,在此一并致谢。当然,书中难免会有各种局限和不足,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2010年4月于北京翠微路

[巴曙松观点]

 在每次大规模的金融危机之后,随之而来的都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重新调整和各国经济实力的潮起潮落。全球经济再平衡给予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既有冲击,但是也更意味着机遇。

 城市化的推进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转型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 外需的迅速下滑为中国经济转向内需主导的增长方式,形成了强大的倒逼压力。

 中国实体经济对于金融服务的巨大需求是中国金融业成长的巨大动力,但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模式还有待改进。

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股指期货产品的极端压力测试,现货市场的发展、市场结构的变化、金融创新的需求,增加了股指期货等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

[简要目录]

目 录

第一部分 全球不平衡下的危机与变革

 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演变路径是什么?

 金融监管的重中之重是什么?

 在全球化格局下,中国金融提供了哪些有益的反思与启示?

第1章 从“金融恐怖平衡”到“再平衡”

第2章 打造完善有效的国际金融体系

第3章 谁会真正处在“货币金字塔”的顶端

第4章 美国保险监管体系改革的新一轮角力

第5章 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国式反思

第6章 资产管理行业的调整之路

第二部分 全球再平衡中的中国机遇

 中国会不会是本次金融危机最大的赢家?

 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何在?

 依靠基础设施投资扩大内需的政策面临怎样的困境与挑战?

第7章 重提中国经济脱钩论

第8章 中国需要重新布局扩大内需政策

第9章 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

第10章 防止经济二次探底

第11章 经受住危机考验的中国金融改革

第12章 人民币国际化应该设定清晰时间表

第三部分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金融转型

 创业板能否真的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 人民币升值压力背后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 信贷扩张能否使中国经济进入“金融加速器”的上升通道?

第13章 中国金融转型的进程

第14章 人民币汇率争论让内部改革迫在眉睫

第15章 中国金融业的新思考

第16章 信贷扩张能否成为中国经济复苏的金融加速器

第17章 把握创业板市场的挑战与脉动

第18章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之途

第四部分 中国金融的未来

 后危机时代中国发展股指期货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 如何应对经济复苏中的市场风险与通胀压力?

 中国金融市场的未来在哪里?

第19章 中国宏观经济的未来走向

第20章 经济复苏中的市场风险与通胀压力

第21章 经济复苏与政策退出的互动博弈

第22章 中国发展股指期货的内在逻辑

第23章 中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适时退出的时机

第24章 后危机时代《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中国的挑战

作者简介:

巴曙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证监会基金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先后担任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长、中国银行(香港)助理总经理、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等职务。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主要著作有《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路径研究》、《美国货币史》(译著)等。

目录:

第一部分 全球不平衡下的危机与变革 第1章 从“金融恐怖平衡”到“再平衡” 第2章 打造完善有效的国际金融体系 第3章 谁会真正处在“货币金字塔”的顶端 第4章 美国保险监管体系改革的新一轮角力 第5章 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国式反思 第6章 资产管理行业的调整之路第二部分 全球再平衡中的中国机遇 第7章 重提中国经济脱钩论 第8章 中国需要重新布局扩大内需政策 第9章 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 第10章 防止经济二次探底 第11章 经受住危机考验的中国金融改革 第12章 人民币国际化应该设定清晰时间表第三部分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金融转型 第13章 中国金融转型的进程 第14章 人民币汇率争论让内部改革迫在眉睫 第15章 金融危机带给中国金融业的新思考 第16章 信贷扩张能否成为中国经济复苏的金融加速器 第17章 把握创业板市场的挑战与脉动 第18章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之途第四部分 中国金融大未来 第19章 中国宏观经济的未来走向 第20章 经济复苏中的市场风险与通胀压力 第21章 经济复苏与政策退出的互动博弈 第22章 中国发展股指期货的内在逻辑 第23章 中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适时退出的时机 第24章 后危机时代《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中国的挑战

展开全文
热门标签: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