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社会学>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8.5

作者: 王学泰
出版社: 同心出版社
出版年: 2007-7
页数: 750
定价: 60.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汉唐阳光人文图书
ISBN: 9787807163602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内容简介:

江湖是游民生活的空间,也是干犯法纪、为非作歹的渊薮。凡是敢于与主流社会对抗的秘密组织成员、打家劫舍的绿林豪强、闯荡江湖的各类人士,乃至称霸一方、为人所惧的痞棍,都会被畏惧者恭送一顶“好汉”的帽子。逼上梁山是“造反有理”的过程与归宿。不义之财,取之何碍,是游民劫掠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总的说来,它仍是“强盗逻辑”。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游民、游民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学的密切关系,游民文化对于文学创作,特别是对于通俗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意识,习惯作用,也因通俗文艺的流传而深入到了各个阶层,本书阐述深刻,可读性强。

作者简介:

王学泰,原籍山西清源(现名“清徐),1942年底生于北京。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编辑,1988年转到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比较关注文学史与文化史的交叉研究。2003年退休前任文学研究所古代室研究员,后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主要著作:《中国人的饮食世界》、《中国游民》、《华夏饮食文化》、《幽默中的人事百态》、《中国人的幽默》等;学术随笔集《燕谈集》、《多梦楼随笔》、《偷闲杂说》等;整理了《杜工部集》、《唐诗评选》,与傅璇琮、许逸民等人主编了《中国诗学大词典》。

目录:

序:发现另一个中国

第一章 绪论

一、被学术界忽视的游民与游民文化

二、游民意识是不是真正存在?

三、什么是游民?

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第二章 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成员的地位

一、聚族而居的自然与社会背景

二、宗法国家时期的社会结构及其解体

三、汉至唐——族居与地主庄园经济的结合时期

四、宋代及宋代以后宗法家族制度的确立

五、乡土社会造就了乡土意识

第三章 脱离了宗法与家族秩序的人们

一、什么是“脱序”?

二、社会动乱的主力军——流民

三、游士的辉煌与解体

四、自命为社会良心的游侠

五、历代统治者对待流民、游士、游侠的态度

第四章 城市游民群体的形成

一、五代战乱对传统的冲击

二、宋代社会风貌的变迁

三、游民群体形成的初期——两宋、元到明中叶

第五章 江湖艺人与通俗文艺作品

一、“江湖”——游民生活的空间

二、两宋时代的江湖艺人

三、早期通俗文艺作品所反映的游民生活与游民意识

第六章 游民情绪与游民意识的载体

一、《水浒传》和《三国志演义》

二、游民意识在《水浒传》和《三国志演义》等通俗作品中的表现

第七章 从游民到帝王——一个个案的分析

一、谈所谓对农民的“背叛”

二、朱元璋的生平和造反实践

三、朱元璋的治国之术

四、从游民到帝王的思想转化

五、《英烈传》等通俗小说中的朱元璋和朱元璋集团

第八章 通俗文艺与游民意识的传播

一、通俗文艺传播的存在

二、通俗文艺的传播

三、“三教”之外,还有一教——通俗文艺中游民意识的影响

四、小说教中的英雄崇拜

五、传播中的反传播力量

第九章 游民意识与通俗文学的演变

第十章 明中叶以后游民的发展和组织化过程

第十一章 天地会与通俗文艺

第十二章 游民、游民组织与通俗小说

结语

附录:游民政治

中国政治革命不成就及社会革命不发生之原因

引用书目

后记

增修版后记

文章试读:王先生这个书,是揭示中国历史奥秘的一部力作,我给它这么定位。 王学泰先生的《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就是试图告诉中国人,我们到底是怎么回事的一部著作。许多人都说这部书好,许多人都觉得这部书很优秀,但是并不是所有读过他的人都能说出他何以好,何以优秀。我以为答案很简单,因为你从这本书当中,感受到了我们是怎么回事,所以才会觉得他优秀。 这是一部社会史著作,是一部试图揭示中国历史奥秘的著作,确切地说,是揭示...

(查看全部试读)

展开全文
热门标签: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