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战争史(礼品装)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中国历史> 中国历代战争史(礼品装)

中国历代战争史(礼品装)

9.0

作者: 台湾三军大学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13-7-1
页数: 7048
定价: 118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中国历代战争史
ISBN: 9787508640372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套装介绍: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1955年,台湾三军大学奉蒋介石手令,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开始着手编纂工作。16年间,一批实战经验和学养兼具的将校军官捉刀执笔,多位各学科造诣一流的教授亲预审校,《中国历代战争史》于1972年面市。后来,台湾各研究机构和多所大学,还包括美国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胡佛研究所等,纷纷致函索求。为满足广泛的社会需要,该书于1975年开始修订,析为18分册,于1979再版。整个修订工作,由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屈万里、宋晞等学术名家担任指导委员,成就了这部中国战争史的扛鼎之作。

《中国历代战争史》全书结构依历史朝代顺序,分为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十八个时代,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战,下终八国联军入北京,前后共四千六百多年,分立十八卷。

对每一朝代,先是综合论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况、社会状况、国防措施、外交与谋略决策、战略与战术的运用、主要人物的影响等。然后,对每一朝代的重要战役或会战,各以专章论述。先论述战役或会战前的一般形式,战争起因、战场地理形势等,然后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战后情况等,最后是综合评论。

《中国历代战争史》叙述史实与战事评说相结合,态度严谨,文字典雅,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古代战争史的总结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至今在汉语文化圈中,还没有出现能出其右的战史著作。

自《中国历代战争史》问世以来,海内外评议纷然,大陆军方得悉后,即令军事译文出版社翻印成书,即大陆1983年版。印成后,只分发军中师级以上将领及军方研究机构。学人偶有得之,或传观,或口述,一时风糜。军事译文翻印之时,将前后附文及蒋介石题签,尽数去除,大陆读者至今未知此书前缘今世。本次引进出版,除将黎明版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外,其余尽复旧观,读者将无复疑惑。

----------

分册介绍: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册)从上古到春秋时代,涵盖了从中国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向戌弭兵时期的战争史内容。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2册)从春秋时代到秦代,涵盖了从春秋时代后期到秦末农民起义中的巨鹿之战为止的战争史内容。主要包括春秋时代的晋楚、吴楚争霸,秦国经商鞅改革后的崛起及其并吞六国的历场战争,秦朝与北方和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以及秦末农民起义的历次主要战争。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3册)从楚汉战争到东汉时代,涵盖了从楚汉战争到东汉一朝的战争史内容。主要包括楚汉战争,西汉前期平定七国之乱的战争、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以及对西南夷和西域的开拓,新莽末年的农民起义和东汉的建国战争,以及东汉对匈奴的战争等内容。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4册)内容涵盖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九十年间的主要战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蜀吴猇亭之战(亦称夷陵之战)等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尽在其中。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5册)内容涵盖司马炎建晋到东晋帝室式微刘裕登上政治舞台为止的中国古代战争史。包括了晋来吴之战、八王之乱后西晋在北方匈奴的冲击下灭亡,东晋建国,北方割据政权间的战争及它们和东晋间的战争如淝水之战,也包括东晋的各次内乱而引起的战争。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6册)内容涵盖刘裕代晋建立刘宋(同时期的北方政权北魏则在拓跋焘的统治下日渐强大)到北周统一中原为止的中国古代战争史。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7册)内容涵盖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年)到隋末天下大乱,李密为王世充所败走入关(618年)四十年间的主要战争,隋开国——讨尉迟迥之战、北征突厥之战、灭陈之战、征高丽之战及隋末乱中李密起兵之洛阳争夺战等一系列历史上的著名战役,皆收录其中。重点讲述有隋一代之史事及历次战争,故针对性较强,对研究隋代之全貌颇有助益。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8册)涵盖了唐初李渊开国至武则天篡唐擅政一段时期的史事及战争。战役包括:唐开国之进取长安之战、平定北方群雄之战、平定南方群雄之战,以及唐初对外进行之诸战役。武则天篡唐后之对内对外诸战役也有涉及。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9册)讲述唐朝中后期之战争,具体包括:唐玄宗征奚、契丹、突厥等之战,安史叛乱之战,唐代宗、德宗、宪宗讨藩镇各战役,以及唐末寇乱诸战役。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0册)起自唐末战乱、后梁朱温开国,终于后周世宗谋恢复大一统帝国,史称“五代十国”一段时期之主要战争。包括后唐开国、平蜀,契丹灭唐兴晋、灭晋,后汉开国,郭威代汉,周世宗谋恢复大一统等战役。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1册)讲述宋、辽、金、夏四朝之间战争及史事。内容涵盖起自赵匡胤篡周,终至宋徽宗灭辽、西辽建国及覆灭之间诸战役。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2册)与11册同为讲述宋、辽、金、夏四朝之间之战争历史,时间段限有所交叉。主要战争包括:北宋平定内乱各战役、金灭北宋之战以及金侵南宋之诸战役。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3册)涵盖蒙古兴起至元武宗继位一段时期之战争。具体包括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族、灭克烈部、乃蛮部,灭夏、金诸次战争,蒙古西征、蒙宋之战,以及元初靖乱各战役。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4册)起自朱元璋开国,终于李自成覆灭。具体战争包括:明太祖开国、北伐、远征漠北诸战役、燕王篡夺帝位之战、明成祖北征塞外诸战役、土木之变战役、及明终后期平定内乱、攘除外夷个战役,明室抗日各战役也有涉及。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5册)讲述起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终于郑成功收复台湾,即明末清初一段时期的战争。重点战役有:萨尔浒之战、后金五次迂道入关之战、南明帝抗清各战役、郑成功进攻南京及收复台湾各战役。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6册)讲述清平定三藩至同治十二年平定甘肃回乱一段时期之战事。具体战役包括:清平定三藩、内外蒙古、准葛尔、回疆、捻党之战,及后来平定新疆、西藏各战役。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7册)讲述清朝后期外征及被列强侵略之诸战役。具体包括:清征缅甸、安南之战,中英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入北京之战、中法之战、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之战。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8册)讲述太平天国从兴起到失败全般时期之战争。具体包括:金田起义、奠都金陵诸战役,内乱及天京解围诸战役,安庆争夺战,及太平天国最终覆亡诸战役。

----------------------

编辑推荐:

◎包含18册主体书+18册地图册+1册“十战长卷”,是军事和历史专业人士、军事和历史爱好者最值得珍藏的精品图书,也是政务、商务的送礼佳品。

◎蒋介石亲自下令编撰并题写书名,蒋纬国主持修订,军中将校担任撰稿,史家负责指导审校,历21年而成的一部战争史巨作。

◎军方专家,俱久历战火、将校之选,史家当中,钱穆、王云五、姚从吾、黎东方、陶希圣、蒋复璁、陈致平等名家悉数效力。囊括全台湾史家、军事一流专家。阵容之强,盛况空前。

◎历经4个版本,见证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

◎台湾陆军上将蒋纬国,三军大学校长、陆军上将徐培根,亲笔作序。

◎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一次对中国冷兵器时代的盛大回眸与全面检讨。

◎一部沟通历代典籍、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

◎一部中国两岸军方都大量分发军中将校、用以提高官兵军事素养的恢宏之作。

◎一部可以直接指导当下军界、政界、商界精英的智慧巨著。

◎一部抹平普通读者、各界精英阅读习惯差异的作品。

◎一部每一页都是中国前人智慧总结的书。

◎将星荟萃,史家云集,强大的作者阵容。

----------------------

核心价值诉求:这套书有什么价值?有哪些亮点?

1、主旨明确,意义深远

本书是近五十年来中国军事历史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其主旨在于“检讨战史,从中抽绎出切实有用的军事与政治原则,用以指示现代战争”。这套书是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后的泣血之作,可看作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军事集团的反省之作,这样的反省深刻地放在整个中国的历史背景下。

2、煌煌巨著,大成之作

本书出自久历战事的军方精英和饱读史籍的史家之手,是台湾史界对中国历史认识和研究的大集成。全书18巨册,500万言,用材精审、结构宏大、文字典雅;全书所论战史,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战,下终太平天国天京陷落,4600余年战事集于一览;所论史事,包举宇内,延及华夏有史以来的全部年岁;中国历代国防、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历朝政治的良窳、名将用兵的巧拙等,皆有系统叙述与论断。

3、层次清晰,视野开阔

《中国历代战争史》做到了融政略、战略、战术、制度、兵法、技术诸方面于一炉,既通过战争的具体过程展示上述诸方面,又通过上述诸方面的介绍而展示一个个具体的时代里战争的筋骨和血肉。

4、军事与历史相得益彰

本书既有“战争”研究的专业性,又有“历史”研究的底蕴。专业军事人员与权威历史学家的联手,是本书质量的最大保障。前者保障了“战争”研究的专业性,后者保障了“史”的底蕴。

5、战略与战术兼容并举

本书战略与战术并举,纠正了以往战争研究上“重战略轻战术”的思维。对每一历史时代都有高屋建瓴式的总体叙述,国家战略、军事战略和具体战争计划与实施方案等不同层次分析循序渐进,重视创新性战略方案的引导作用。同时,注重从战术层次分析战争进程,重视兵器和装备对战争的影响,尽可能多地对参战双方战术优劣及作用予以评价,多有“言人所不言”之处。

6、重视地理,直观呈现

本书重视地理地形,绘制近800幅全彩地图,独立成册,随书附送。离开地理地形讨论统帅和战将的高下智愚,既失公允,亦失凭据。军方专家的参预,使本书对军事地理有一空前的重视:一是讲论战前形势时,必将双方地理地形做相当论述;二是绘制了近800幅完密的战争地图。本书地图,全系手绘,脱胎于军事地图,精确详密,使本书成为一部让历史真正落到地上的大著。

----------------------

目标读者:这套书适合他们

1、对于普通读者而言:

这是一个史迹斑斓、意气纵横的史学天地;一部承载得动中国绵长历史、完美展现先人“故智”的煌煌巨作。

蒋介石手令编纂本书时,初衷是分发军中校官,以提高他们的军事素养。军中校官,学识当然有限,故本书除开学术上的求真求善外,在结构上力求层层展开,语言则务求明晰如话。因史事浩繁,非精炼典雅之文字,难控篇幅,事实上,这种文白相杂的典雅之作,极为精彩,文风略与《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作品相当,绝无难读之虞。

本书号为“历代战争史”,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历代有作为的君臣良将,皆在战场和政治上扬名立万,本书自始至终,皆以这两把手术刀解剖他们,而不以这六十年来大家所熟知的,以阶级论来划分政治正确或不正确,或以忠奸智愚来将他们分门别类。编纂者抛弃意识形态和标签,务求将他们的政治智慧、军事天才和决然勇气,展示于读者目前。这种极务实的态度,延续了中国历代史家的真正传统。拨开云雾,朗月分外清洁;抛开浮荡,先人的智慧和勇气才显出分外的光芒。

本书编篡者皆民族战争、国内战争的亲历者,亲见本民族濒于绝境,深知立国成事之艰难,对民族感情尤深,对战争的思考尤为痛切,形与笔底,则处处可见这种情怀。本书开卷即指明我先民之苦境,赞赏其战斗精神、手创之灿烂文化。全书之中,对先人均有极大尊敬,排列形势,让读者明了,他们智或有所不及,力或有所不逮,或深陷形势之绝境,失败者当中,不乏真英雄。读者藉此获得对先人的温情、对本民族的认同,获得人生的信心,懂得时时处处宽容他人。

中国历史绵长,史事浩繁,非有大作,无以展现。本书作者名家云集,正是撰写宏大历史的最佳人选。要求得“故智”,却又拒绝大历史著作者,终难以如愿。这种悖论,表现于人生的时时处处——没有人能轻易获得知识,或是成功。

2、对于军迷和军方人士:

这是一部独一无二的旷世巨作,一堂饕餮盛宴。

这套书,填补了《剑桥战争史》当中中国部分的空白,是一部沟通中国历代史作的大通史,因久历实战的将校的参预而精彩无伦。中国历代史家,绝少知兵者,对于战争,常怀有悲悯,不愿对战争做详密介绍,导致有关战争史迹,流散于各种典籍当中,而无专门史著。本书编纂者,将这些史迹,从典籍当中,细细搜选,一丝一缕,详加校订以期至当。21年艰苦卓绝,终沟通前史,成就这一绝无仅有之战争通史。是军迷和军界人士的不二之选。

3、对于政界:

本书堪称政治智慧的源泉。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军事,是一股力量,力量使用与否,在何处使用,却是政治家面临的问题。军事与政治,犹如双手和神经中枢。

全书当中,对政治的重视,一在国际,一在国内。这是本书当中极为赞赏的“蓄虎在山”之政略——以实力压制敌方,而不轻试锋锐,正是求得国际和平、谋取国家利益的无上方略。今日国际,谙于此者屡得大利,眛于此者,屡见催败。

国内政治始终是本书重视的一点。优秀统帅,始终能与豪杰同休戚,政令简而不繁,以公心推于万姓。文景因之大治,元代因之速朽,历代典籍皆屡见不鲜,只不如本书这样明确提出政治战略,而又解读得如此透彻。

书中政治人物,或参预国际纷争,或以上御下,或以下侍上,或平级相处,成功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而本书当中对政治人物的品评,极重视政治理想。政界人士细细揣摩历代政治人物的临事机变和政治理想,即可获得相当的政治智慧,和前行的勇气,从而成就自己,为国家谋得福祉。

4、对于商界:

这是一座充满财富的绵延群山。

商场如战场,实非虚言。一公司和一国家,面临同样的问题:同行之间的竞争,人才的获取,人才的驾驭。

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为中国国际竞争较为透彻之时。春秋时齐桓公在管仲的指引下,透过纷繁芜杂的国际纷争,看到了华夏集团的命运,提出“尊王攘夷”的政治主张,从而联合诸夏,外抗夷狄,内息本集团内纷争,开启了春秋五霸的局面,本国所取得的利益,远超其他霸主。管仲堪比行业内极成功的先行者。他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他的国家道德:不临驾与诸夏之上,不取诸夏之财富。透视时势和追求道德,是集团取得财富的最捷径。

求得人才,礼遇和金钱不是唯一的利器。马援到公孙述那里,公孙述极尽礼遇,许以高官,马援断然离去;见到刘秀,刘秀便装接待,马援却决意追随。刘秀的长处,一在于自身的见事明彻,一在于屡申国家大义,极有担当。商界并非单纯的利场,以造福众人之心,以公道之心,贯彻于公司经营,或有意外的收获。

人才的使用,是经营管理的大事。三国时钟会是一代名将,司马昭明知他野心炽烈,仍然用他伐蜀。他认为钟会不但才气过人,且在伐蜀的议论当中,态度最为坚决,有必胜之心。至于平蜀之后,如有反心,则归意甚坚的本国士兵必不为所用,蜀国沮丧之师必不堪用,料无成功可能。管理者在使用人才,不必执着于德才兼备。另外除本身才能外,其信心、决心也应考量。

在商学兴起之前,世上本无商学,大家从事商学,无外对时事的观察分析,或是用前人“故智”。对时世的明彻可称“当下之智”, 是横向的广度;后者则是纵向的深度。大敌当前之时,前沿广大、纵深厚实者,腾挪的余地越大。同理,同时拥有“当下之智”和“故智”,当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多的角度用以观察问题。本书叙论的战场和政治场,正是我们先人最为精彩的表演场,商业者行走其中,悉心留意,商业“故智”随处皆是。

5、对于专家学者

本书是极可靠的资料库,有专业的著史方法和史学观点。

本书材料的采取,取法于《资治通鉴》。编纂者搜罗540余种典籍,然后漫行其中,将有关战史者尽行采撷,经军事专家和史家的共同认证后,才用于撰写之资。故本书不但资料丰宏,且史料均经仔细认证。

本书当中,极重视时代形势和战前形势的叙论,战争的触发、决胜皆以此为依凭。每一论点的展开,皆以论据的铺开为前提。每一史学观点的得出,皆以强大论据为基础,并以战争原理相照映。论据、论点、史观层层相因,丝毫不爽,让读者感觉清晰如绘。

本书史观,未受纤毫意识形态和标签化的影响,尽显军事家的专业性和一流史家的底韵,专家学者可将这些史观与自身的观点对照、碰撞,对史识史才当有良好的助益。

----------------------

名家评论:

研究中国全部历史,若只求其兴衰之道,则不免偏于政治与军事之细节,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只求其文化之弘大,则不免驰骛哲理,形成高远之政论,二者皆未能阐明民族精神之所在……战争本为当时政治之一部分,因之从事于各代政治作深一层之研究。历时数载,涉览载籍至数百十种,浸润既久,逐渐发见中华民族所以历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仅为中国历史之宝典,抑且可为世界人类和平永处之药石。

—《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 陆军二级上将 徐培根

本书系综合记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存发展之战争史,为“三军大学”奉蒋公手令所编纂……以阐扬中华民族坚强之奋斗潜力与立国精神,并融汇与启发中国之战争思想及战争艺术,用意至为深远。

—《中国历代战争史》修订委员会主任委员 陆军二级上将 蒋纬国

18 卷本《中国历代战争史》有许多后出著述不及的长处,其作者军事素养深厚,有的还颇富指挥战争的实践经验。他们在认真分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对战前战略态势,双方兵力部署和武器装备战法,战争进程及成败原因的分析较全面,认识较深刻,颇能“言人所不言”。

该书战略分析层次清晰,注重创新性。战略分析通常可以分成对国家战略、军事战略和具体战争计划与实施方案等不同层次,上一层战略制约着下一层战略。本着这一认识,《中国历代战争史》对每一历史时代都有高屋建瓴式的总体叙述,使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当时的战略格局、参战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再对参战各方战略加以分析,就如同层层剥笋,有很强的说服力。

该书能在大陆地区正式出版,并以横排方式适应大陆读者的阅读习惯,相信将会对大陆读者学习和了解中国古代近代战争史,促进军事历史研究的发展颇有助益。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部研究员 刘庆

专业军事人员与权威历史学家的联手,是本书质量的最大保障。前者保障了“战争”研究的专业性,后者保障了“史”的底蕴。

—知名历史学者、《布局天下》作者 饶胜文

堪称巨制。

——万圣书园创始人 刘苏里

上下4600年,以作战为核心的中国通史,18册500万字,近800幅作战地图。遥想1955年大陆国庆那天,老蒋总统手令,国防部会同三军大学,编纂中国古代战争史,1956年启动,1972年编毕,1974年蒋纬国上将请史学大家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全面修订,1979年完毕,老蒋总统已过世4年。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阿忆

古往今来就是这样,有的人打胜了编书,有的人打败了编书,有的人没打过仗编书,有的人打过仗不编书,有的人编书不让人看,俺喜欢败者编书。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阿忆

全书上起黄帝败蚩尤的涿鹿之战,下终太平天国天京失陷,4600年战事毕于500万字的鸿篇巨制,战图多达789幅,共12卷,是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蒋介石亲令台湾国防大学与台湾史学名家历时近20年才完成的巨著!这是一大历史贡献!

——财经作家、《货币战争》作者 宋鸿兵

中信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历代战争史》,第一时间就购到。蒋介石打仗很毛糙,组织编书倒很精致,足以和《西洋军事史》媲美。

——国防大学教授 戴旭

中信社科的《中国历代战争史》估计是近几年里国内最值得追的军事类图书了。此书1955年由蒋介石下令国防部及国防大学编纂,1972年完成,之后又由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等史学名家以五年时间修订,1979年方告成。八十年代军事译文出版社曾翻印,内部发行。此次中信社科重印本质量又优于前本。

——《战争史研究》丛书主编及主笔 阎京生

好书!《中国历代战争史》,台湾三军大学编著,一共18册,789幅战争地图。研究战史,方知兴衰。深识战史,洞察未来。

——《财经》执行主编 何刚

蒋隅台岛,痛定思痛,乃命部下潜心精研战史,《中国历代战争史》乃成。……此书的特点,是可以挑章节阅读,不必正襟危坐从头读到尾──我就是这样读的。

——《新闻晨报》副主编 张国伟

《中国历代战争史》的出现,与其说是台湾文化现象,不如说是中国大统的承续。这套书,十八册,我将用一年时间耐心读完。真心感谢引进这种书的出版社,期盼引进更多的台湾好书。

——云南都市时报社社长、总编辑,东莞报业传媒集团前执行总编辑 周智琛

陆陆续续读《中国历代战争史》,我最喜欢的还是附带的历代战争地图集,一直想补习一些历史地理的知识,读这套书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

——资深媒体人、知名学者 陈远

此书胜在注重地理,每战必将所涉枢纽地貌撮要综叙,附图勾画清晰,诸方动态一读可知。

——作家 马伯庸

新版《中国历代战争史》不但印刷精良,校雠细致,而且是正版。

——专栏作家 宋石男

----------------------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台湾三军大学,前身为广东黄埔军校,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迁往南京市黄埔路北端为陆军军官学校,后迁往台湾,1952年改名“国防大学”,1959年改名“三军联合参谋大学”,1969年合并台湾“各军种”的“指挥参谋大学”改名“三军大学”。

1955年10月1日,败退台湾的蒋介石以“机密甲字第八十三号”手令,指示三军大学编纂中国历代战争史。1956年1月,台湾三军大学正式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撰委员会”并开始工作,1972年5月全书编印完毕,历时16年。更于1975年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修订委员会”,历时5年修订,力求内容臻于严谨周密。

----------

编纂委员会:

编委会主任委员:徐培根 (陆军上将) 皮宗敢 (陆军中将) 罗列 (陆军上将) 刘安祺 (陆军上将) 余伯泉 (陆军上将)

编委会副主任委员:蒋纬国 (陆军上将)

编委会委员:许朗轩 (陆军中将) 朱嘉宾 (陆军中将)

总编纂:李震 (陆军上校)

审校委员:姚从吾 (历史教授) 蒋复璁 (历史教授) 徐道邻 (历史教授) 宋晞 (历史教授)

陈致平 (历史教授) 夏德仪 (历史教授) 刘光 (陆军中将) 张傧生 (历史教授)

方豪 (历史教授) 黄大受 (历史教授) 许朗轩 (陆军中将) 杨家骆 (历史教授)

李方晨 (历史教授) 赵铁寒 (历史教授) 黎东方 (历史教授) 萧一山 (历史教授)

修订委员会:

主任委员:蒋纬国(陆军上将)

指导委员:钱穆(历史教授) 王云五(历史教授) 陶希圣(历史教授) 蒋复璁(历史教授)

黄季陆(历史教授) 方豪(历史教授) 屈万里(历史教授)

----------

钱穆(1895-1990),号宾四,江苏无锡人,知名史学大家、国学大师。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新亚书院。1966年移居台北,最高票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蒋介石特赠“素书楼”用以读书著作。所著归于《钱宾四先生全集》,全54册,1700万言。

王云五(1888-1979),字日祥,名鸿桢,亦称岫庐,广东中山人。国学大师、出版界巨擘。23岁出任孙中山大总统府秘书,因上书教育总长蔡元培建议教育革新,深得蔡元培激赏。次年去职后,胡适介绍任商务编译所所长,因与商务结下不解之缘,其后除一度从政外,先后主持商务凡40年。去台后,出任故宫中山博物馆联合理事会理事长、故宫博物院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考试院副院长、行政院副院长、“总统府”资政,主持“总统府”临时行政改革委员会。所著百余种,有“博士之父”之称。

陶希圣(1899-1988),名彙曾,湖北黄冈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大讨论”中主将,知名政论家,两岸公认的中国社会经济史领域的权威。1927年参预北伐工作,从此以字“希圣”行世。1939年任职汪伪政府宣传部长,次年揭露汪日密约后,脱离汪伪政府,任蒋介石侍从秘书,为蒋起草《中国之命运》,成为国民党权威理论家。去台后,屡任国民党内和政府中要职。一生色彩斑斓,与各派政治力量结缘,但学术造诣甚深,著作甚丰,所著《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学养深厚,是中国社会经济史领域权威之作。

蒋复璁(1898-1992),字美如,号慰堂,浙江海宁人。知名历史学家,图书馆学、博物馆学权威。北京大学哲学系、德国柏林大学图书馆学院毕业,韩国城均馆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圣若望大学荣誉人文学博士。历任清华大学讲师、北京大学讲师、北平图书馆编纂、国立编译馆编审、普鲁士邦立图书馆客座馆员。去台后,任中央大学、台湾大学、师范大学教授,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行政院顾问”,及“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图书馆馆长、台北故宫博物院院,主持影印出版《四库全书》。著有《图书与图书馆》、《中国图书分类论》、《图书馆管理法》、《论语集目》、《孟子集目》、《四书集目》、《易经集目》等,编著《珍帚斋文集》130余万字,主编有《徐志摩全集》《蒋百里先生全集》。

陈致平(1908-2002),湖南衡阳人,琼瑶之父,著名史家。早年任中学教师,后任教于成都光华大学、国立广西大学、同济大学。1949年赴台后,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辅仁大学、文化大学,一度赴新加坡,任教于南洋大学。著有《秦汉史话》《三国史话》《中华通史》。以《中华通史》一书最为知名,曾荣获1981年台湾图书著作最高奖金鼎奖。

方豪(1910-1980),字杰人,浙江杭县人,知名史家、神学家、中西文化交流史权威。历任浙江、复旦、辅仁、津沽等大学教授,并任系主任、院长等职。去台后,任台大教授、政治大学文理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中西交通史》《宋史》《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李之藻研究》《方豪文录》《方豪六十自定稿》。

宋晞(1920-2007),字旭轩,浙江丽水人,当代著名史家,研究宋代史之著名学者。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史地系及史地研究所,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文学硕士,国防研究院四期毕业,韩国建国大学校名誉文学博士。历任海疆学校、台湾省立师范大学、辅仁大学、东海大学、中国文化学院教授,国防研究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兼文化组首席讲座,中国文化学院副院长、院长。美国圣若望大学访问学者,香港珠海书院讲座教授。著有《宋史研究论丛》《旅美论丛》《中国史学论集》《华学研究论集》《中国文化与世界》《清末华工对南非屈兰斯瓦尔金矿开采的贡献》等书。编有《正史论赞》《司马光史论》《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等书。

屈万里(1907-1979),字翼鹏,山东鱼台人,史学家、《诗经》《尚书》和古文字领域著名学者。幼考生员,肆业北平私立郁文学院国文系,“九一八”而辍学。任职山东省立图书馆。1940年转任职中央图书馆。旋“入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任助理员,十余年间,穷治文史。在台湾时期,历任台湾大学副教授、教授,“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员及院士兼所长等职。1965年后,连续任美国普林斯顿高深研究所研究员及客座教授,及新加坡南洋大学客座教授,并在台湾各大学教授等职。为《诗经》《尚书》和古文字领域著名学者。1979年病逝。

目录:

《中国历代战争史》总目录: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册):上古~春秋(上)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2册):春秋(下)~秦代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3册):楚汉战争~东汉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4册):三国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5册):两晋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6册):南北朝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7册):隋代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8册):唐代(上)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9册):唐代(下)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0册):五代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1册):宋辽金夏(上)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2册):宋辽金夏(下)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3册):元代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4册):明代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5册):清代(上)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6册):清代(中)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7册):清代(下)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8册):太平天国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册)目录:

序言一

序言二

出版说明

第一卷 上古至西周时代

第一章 中华民族之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 夏族集团对黎苗之战争

第三章 尧舜禹之平治水患与夏代之纷乱

第四章 商代战争史

第五章 西周时代战争史

第二卷 春秋(上)

第一章 春秋时代全般形势

第二章 中原与戎狄荆楚之斗争一——齐桓公之霸业

第三章 中原与荆楚之斗争二——宋楚泓之战

第四章 中原与荆楚之斗争三——晋楚城濮之战

第五章 中原与荆楚斗争期间——晋秦殽函之战

第六章 中原与荆楚之斗争四——晋楚邲之战

第七章 晋国霸业复兴与晋齐鞍之战

第八章 晋国霸业与晋秦麻隧之战

第九章 中原与荆楚之斗争五——晋楚鄢陵之战

第十章 中原与荆楚之斗争六——晋悼公之霸业

第十一章 中原与荆楚斗争期间晋齐内讧之战

第十二章 向戌弭兵之会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2册)目录:

第二卷 春秋(下)

第十三章 吴楚战争——初期之战争

第十四章 吴楚战争二——鸡父之战

第十五章 吴楚战争三——吴破楚入郢之战

第十六章 吴越战争

第十七章 春秋末期之局势

第三卷 战国时代

第一章 战国时代全般形势

第二章 魏霸中原时期

第三章 齐霸中原时期

第四章 秦孝公之图强与商鞅变法

第五章 六国抗秦与苏秦合纵

第六章 秦惠文王之扩张与张仪连衡

第七章 六国抗秦与赵武灵王之变法

第八章 六国抗秦斗争间齐燕两国之混战

第九章 秦昭襄王之扩张战一——南路伐楚之战

第十章 秦昭襄王之扩张战二——中路伐韩魏伊阙之战

第十一章 秦昭襄王之扩张战三——南路破楚拔郢之战

第十二章 秦昭襄王之扩张战四——中路攻大梁之战

第十三章 秦昭襄王之扩张战五——北路伐赵之战

第十四章 诸侯再合纵抗秦与二周之灭亡

第十五章 申论

第四卷 秦代

第一章 秦统一中国

第二章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作战

第三章 统一后政治军事与经济之建设

第四章 北逐匈奴与边防之筹划

第五章 南征南越之战

第六章 秦末纷乱

第七章 秦之灭亡

结言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3册)目录:

第五卷 楚汉战争史

第一章 楚汉战争全般形势

第二章 刘邦进袭三秦与项羽伐齐之战

第三章 彭城会战

第四章 荥阳对峙及刘邦之机动作战

第五章 韩信破魏之战

第六章 韩信破代、赵及下燕之战

第七章 韩信袭齐及潍水之战

第八章 垓下会战

第九章 楚汉战争总论

第六卷 西汉时代

第一章 西汉时代全般形势

第二章 汉削平异姓诸王之战

第三章 汉削平同姓诸王之战

第四章 汉初对匈奴之战

第五章 汉武帝第一阶段征匈奴之战——诱击战

第六章 汉武帝第二阶段征匈奴之战

第七章 汉武帝第三阶段征匈奴之战——政治军事并用战

第八章 汉武帝第四阶段征匈奴之战——后期大决战

第九章 汉武帝开西南夷及灭南越朝鲜之战

第十章 汉宣、元二帝征匈奴之战

第七卷 东汉时代

第一章 东汉时代全般形势

第二章 更始灭新莽之战

第三章 光武开国战役之——略定河北之战

第四章 光武开国战役之二——进取两京(长安洛阳)之战

第五章 光武开国战役之三——平定关东群雄之战

第六章 光武开国战役之四——平定隗嚣之战

第七章 光武开国战役之五——平定公孙述之战

第八章 东汉对外战役之一——征匈奴之战

第九章 东汉对外战役之二——征西域之战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4册)目录:

第八卷 三国时代

第一章 三国时代全般形势

第二章 群雄讨董卓之战

第三章 曹魏开国之战一——破吕布与定都许昌之战

第四章 曹魏开国之战二——官渡之战

第五章 东吴开国之战——孙策开拓江东豫章

第六章 曹魏开国之战三——赤壁之战

第七章 刘备开国之战——袭取蜀汉之战

第八章 吴蜀争夺荆州之战——荆州及猇亭之战

第九章 诸葛亮伐魏之战

第十章 魏灭蜀之战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5册)目录:

第九卷 两晋时代

第一章 东西晋时代全般形势

第二章 晋平吴之战

第三章 匈奴刘汉之开国及其灭西晋之战

第四章 后赵石勒开国之战

第五章 东晋内乱之战

第六章 慕容燕开国及桓温灭蜀之战

第七章 燕晋乘乱伐赵及苻秦建国之战

第八章 桓温北伐——伐秦伐燕之战

第九章 前秦统一中原——灭燕之战

第十章 前秦统一之诸战役及其灭亡

第十一章 拓跋珪兴魏及其扩张之战

第十二章 桓玄篡晋及刘裕复晋诸战役

第十三章 刘裕灭南燕及平定内乱诸战役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6册)目录:

第十卷 南北朝时代

第一章 南北朝时代全般形势

第二章 刘裕灭后秦之战及篡晋

第三章 拓跋魏统一北方之战

第四章 南北朝之战争一——宋北伐之战

第五章  南北朝之战争二——魏宋相互攻伐战

第六章 宋内乱之诸战役及其灭亡

第七章 南北朝之战争三——魏伐齐之战

第八章 南北朝之战争四——魏梁之战

第九章 魏末内乱诸战役

第十章 东西魏之战

第十一章 侯景乱梁之诸战役

第十二章 周统一中原——灭北齐之战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7册)目录:

第十一卷 隋 代

第一章 隋代全般形势

第二章 隋开国——讨尉迟迥之战

第三章 隋北征突厥之战

第四章 隋灭陈及平定江南余乱之战

第五章 隋炀帝征高丽诸战役

第六章 李密起兵与洛阳争夺战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8册)目录:

第十二卷 唐 代(上)

第一章 唐代全般形势

第二章 唐开国之战一——进取长安之战

第三章 唐开国之战二——平定北方群雄之战

第四章 唐开国之战三——平定南方群雄之战

第五章 唐初对外战争之一——征东突厥、薛延陀、回纥诸战役

第六章 唐初对外战争之二——征吐谷浑、高昌、龟兹及西突厥诸战役

第七章 唐初对外战争之三——征高丽、百济诸战役

第八章 武后擅政及其对内对外诸战役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9册)目录:

第十二卷 唐 代(下)

第九章 唐对外战争之四——玄宗征奚、契丹、突厥、吐蕃及突骑施之战

第十章 安史叛乱之战

第十一章 代宗讨藩镇之乱各战役

第十二章 德宗讨藩镇之战

第十三章 宪宗平定藩镇诸战役

第十四章 唐末寇乱诸战役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0册)目录:

第十三卷 五 代

第一章 五代全般形势

第二章 后梁之战

第三章 后唐开国之战(一)

第四章 后唐开国之战(二)

第五章 后唐平蜀之战

第六章 契丹灭唐兴晋——晋安寨之战

第七章 契丹灭晋与汉开国

第八章 后汉开国及讨关西三叛之战

第九章 郭威代汉及周汉高平之战

第十章 周世宗谋恢复大一统帝国之诸战役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1册)目录:

第十四卷 宋、辽、金、夏(上)

第一章 辽、宋、金、夏全般形势

第二章 宋祖篡周及平定内叛诸战役

第三章 宋平定南方各国战役

第四章 宋辽战争

第五章 宋夏百年战争

第六章 金灭辽诸战役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2册)目录:

第十四卷 宋、辽、金、夏(下)

第七章 北宋平寇各战役

第八章 金灭北宋之战

第九章 金侵南宋之战一

第十章 金侵南宋之战二

第十一章 金侵南宋之战三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3册)目录:

第十五卷 元 代

第一章 元开国前东亚高原之一般情势 3

第二章 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族战役 62

第三章 铁木真灭克烈部王罕之战 112

第四章 铁木真灭乃蛮大阳汗之战 141

第五章 五征西夏之战 170

第六章 蒙古侵金之战一——边堡塞内诸战役 185

第七章 蒙古侵金之战二——黄河以北诸战役 202

第八章 蒙古灭夏、金诸战役 220

第九章 蒙古西征之一——成吉思汗征花剌子模诸战役及初期四大汗国之建立 255

第十章 蒙古西征之二——拔都西征欧洲诸战役 290

第十一章 蒙古西征之三——旭烈兀征木剌夷、报达诸战役及后期四大汗国 316

第十二章 蒙宋战争之一——蒙古二大汗侵宋各战役 342

第十三章 蒙宋战争之二——忽必烈灭宋各战役 381

第十四章 元初靖乱各战役 423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4册)目录:

第十六卷 明代

第一章 明代全般大势 3

第二章 明太祖开国诸战役 31

第三章 明北伐统一及远征漠北诸战役 92

第四章 燕王篡夺帝位之战 146

第五章  明成祖北征塞外诸战役 179

第六章 土木之变战役 206

第七章 宪、武二朝平定内乱诸战役 252

第八章 明世宗攘外战役之一——抵御俺答入侵各战役 296

第九章 明世宗攘外战役之二——东南沿海抵御倭寇战役 336

第十章 明室援朝抗日战役 379

第十一章 明末流寇之乱诸战役 455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5册)目录:

第十七卷 清代(上)

第一章 清代全般大势 3

第二章 萨尔浒之战 33

第三章 辽沈及广宁之战 85

第四章 宁远及锦州之战 125

第五章 皇太极征朝鲜之战 156

第六章 后金迂道袭燕京之战 177

第七章 后金五次迂道入关及松锦之战 203

第八章 南明诸帝抗清各战役 225

第九章 南明郑成功抗清复明漳厦之战 266

第十章 南明郑成功进攻南京战役 291

第十一章 南明郑成功东征台湾战役 317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6册)目录:

第十七卷 清代(中)

第十二章 三藩反清复明战役 3

第十三章 清平定内外蒙古之战 40

第十四章 平定准噶尔战役 75

第十五章 乾隆平定回疆之战 122

第十六章 平定西南苗瑶及大小金川战役 153

第十七章 平捻之战 187

第十八章 平定陕甘之战 213

第十九章 光绪平定新疆之战 251

第二十章 平定云南之战 291

第二十一章 平定西藏及征廓尔喀之战 304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7册)目录:

第十七卷 清代(下)

第二十二章 征缅甸之战 3

第二十三章 征安南之战 28

第二十四章 中英鸦片战争 48

第二十五章 英法联军入犯北京之战 75

第二十六章 中法对越南独立问题之战 112

第二十七章 中日甲午战争 142

第二十八章 八国联军攻北京之战 277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8册)目录:

第十八卷 太平天国

第一章 太平天国全般大势 3

第二章 金田起义至奠都金陵诸战役 47

第三章 太平军北伐与西征诸战役 97

第四章 杨韦事变前后天京解围诸战役 130

第五章 安庆争夺战及苏浙诸战役 157

第六章 太平天国覆亡诸战役 185

主要参考书(资料)目录 209

修订版跋一 226

修订版跋二 233

附录一:本书前版编后志略 236

附录二:为“战略”正名释义 238

修订委员会人员简介 256

索 引 267

展开全文
热门标签: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