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与情爱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女性> 革命与情爱

革命与情爱

7.5

作者: 刘剑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副标题: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中的女性身体与主题重述
译者: 郭冰茹
出版年: 2009-1-1
页数: 345
定价: 3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
ISBN: 9787542628411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内容简介:

“五四”运动之后,革命逐渐走入了知识分子的视野,从而引发了与此相关的许多重要议题的讨论,诸如个人在动荡的社会中的位置以及政治与性别认同之间不断移动的边界等问题。“革命加恋爱”的主题是对动荡和剧变社会的文学反映,最早呈现在1920年代末。在对这个流行却比较不受人重视的文学公式的研究中,本书作者所讨论的革命与恋爱的主题重述是变化着的文化存在。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产生了复杂而不断变化的文学实践,而这一实践又是由社会和历史所决定的。

《革命与情爱: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中的女性身体与主题重述》将1930年代至1970年代的写作公式“革命加恋爱”作为文学政治的一个案例来研究。它在革命文学早期被左翼作家喜爱,直到1970年代还影响着主流的中国文学。通过对这一主题进行历史性的梳理,作者揭示了革命话语的变化是如何促成了文学对性别角色和权力关系的难以预料的再现,而女人的身体又是如何凸现了政治表现与性别角色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革命加恋爱”这个题目看来平常,里面其实大有文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风云变幻,前卫作者或热衷民族改造 ,或追求主体解放,总结起来,正不脱“革命”、“恋爱”两大目标。以后五十年中国所经历的种种激情狂热,基本源出于此。时移事往,刘剑梅成长的岁月却是个告别革命、放逐诸神的年代。进入九十年代,在美国,她重新检视“革命加恋爱”的谱系,反思其中所透露的中国现代特征;写的虽然是文学,但一股与历史对话的冲动,跃然纸上。

——哈佛大学东亚系Edward C.Henderson讲座教授 王德威

一部扎实、迷人的专著……将会引发个体能动性、女性身体以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政治历史的讨论。

——美国《中国研究》(China Journa)

刘剑梅的《革命与情爱》一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在性别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面是继周蕾的《女性与中国现代性》(1991)之后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对这一重要的小说类型还没作过如此系统、深入的探讨,而观点新颖、研究扎实,更是其长处,且在宏观与微观、理论与文本的结合处理方面,对于“重写文学史”具有方法上的启示性。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 陈建华

作者简介:

刘剑梅,北京大学中文系学士,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东亚系硕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博士,现为美国马里兰大学亚洲与东欧语言文学系副教授。曾出版《共悟人间》、《狂欢的女神》、《革命与情爱: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中的女性身体与主题重述》等中、英文著作。

目录:

中文版自序/刘剑梅

引论

现代性与革命

革命与爱情的谱系

延续与中断

表演式行为

革命话语的自我循环

第一章 “五四”后的文坛风景

阶级性民族认同

理论准备不足的文艺论争

公式草创:蒋光慈现象

“革命加恋爱”的模拟

文学时尚的传播

第二章 左翼作家的眼中和笔下

蒋光慈与茅盾:新女性的性感身体政治

洪灵菲:哭泣、颓废、徘徊的青年

华汉:时代病与性冲动的革命现实

第三章 女性化政治

命名与再命名

白薇:歇斯底里的女性写作

庐隐:超验的女性爱和死亡迷恋

丁玲:重塑新女性

第四章 上海变奏

施蛰存:性心理政治

刘呐鸥:混杂的认同

穆时英:内心世界和对现代性的批判

张资平:革命外壳下的消费文化

叶灵凤:政治和商业的媚俗

第五章 爱的遗忘与记忆

新国家“性与革命”的新理念

夫妻之间的微妙变迁

“有始无终”的情爱尴尬

女性主体性的可能

第六章 告别革命还是铭记革命?

回归本土认同和性尤物

王小波的施虐受虐美学

结论

补篇

第一章 晚清小说中的女性、民族和叙述

第一节 欲望的叙述:乌托邦与现实

平衡东西方冲突的女性药方

作为爱欲的革命表述

色情想象作为一种革命证明

第二节 女性主义诗学

女性气质的界定

世纪末的新女性文本

第二章 性别的地缘政治

重庆:双重角色

上海:多变的政治修辞

延安:纪律地带的性困境

外文参考书目

中文参考书目

译后记

展开全文
热门标签: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