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员与效率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动员与效率

动员与效率

0.0

作者: 林超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计划体制下的上海工业
出版年: 2016-11-1
页数: 249
定价: 48
装帧: 平装
ISBN: 9787208141612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内容简介:

中国改革开放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低下的经济效益,给后人留下了太过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我们很少能发现同时期国家在追求效率上作出的努力。林超超著的这本《动员与效率(计划体制下的上海工业)》认为,1949年后的中国是在短缺的社会资源基础上实现其工业化诉求的,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显示了中国计划经济和劳动激励的独。以生产指标构筑起来的指令体系和赏罚体系,是国家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器;对劳动竞赛等群众运动式的生产动员方式的青睐,是国家常用的一种针对劳动者个人的激励办法。然而,这种激励机制在换来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是不可估量的效益流失。

作者简介:

林超超,女,福建福州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基地班本科,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硕博连读,2013年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入职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基层社会与劳工政治。先后在《社会学研究》《社会》《开放时代》《史林》《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数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阶级身份与上海工人的物质生活研究(1949—1965)”(14CZS022)。

目录:

跨过1949:20世纪中国整体研究刍议(代序)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几个概念的厘清

四、研究思路与论述框架

五、研究方法与主干资料

第一章 政权更替与上海工业企业的改制

第一节 接管与改造

一、私营经济的恢复与改造

二、国营经济的建立与管理

第二节 从民主改革到生产改革

一、国营企业的民主改革

二、私营企业的民主改革

第三节 苏联模式的搁置

小结

第二章 计划与效率:“大跃进”前的制度化管理

第一节 技术普及

一、学徒制度的演变

二、技工学校的培训

三、“先进经验”的推广

第二节 组织管理

一、计划管理

二、指标激励

三、内部监督

四、国家监督

第三节 劳动激励

一、生产动员与劳动竞赛的兴起

二、劳动竞赛的制度化

三、“难产”的经济激励

四、工厂里的政治文化

小结

第三章 动员与效率:“大跃进”中的计划管理失序

第一节 权力下放与指标体系的失控

第二节 技术革命与国家动员

第三节 “鞍钢宪法”与反制度化管理

小结

第四章 纠不了的偏:“大跃进”后的制度重建

第一节 “大跃进”之后的经济纠偏

一、指标收缩

二、精减人员

第二节 《工业七十条》的问世

第三节 试办托拉斯

第四节 “三五”计划的编制

小结

第五章 稳住生产:特殊年代的工业组织

第一节 “社教”运动中的工业组织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中的工业组织

一、革命与生产的拉锯

二、“工人造反派”的行动

三、计划管理的失常与恢复

四、“七二一”大学的兴起

第三节 “四五”计划期间的经济体制改革

小结

第六章 效率优先与上海工业企业的改制

第一节 政治变局与经济纠偏

第二节 打破.禁区

一、“洋奴买办”

二、“企业自治”和“利润挂帅”

三、“奖金挂帅”

第三节 理论重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文
热门标签:
暂无评论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