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纸的一日
2014-03-27
收到一个大盒子,打开后发现封面上印着无比炫丽的七彩小灯球,宝贝在一边兴奋地跳来跳去:“快打开快打开,我们一起玩吧!”
然而拆开后直接傻眼:线路板、塑料壳和一堆白纸,脑袋里马上飘过复杂的组装,深奥的原理,文科生的噩梦……故做镇定地指着“10岁以上”的标识对宝贝说:“这个要留到你长得很高很高以后才会玩!”老妈从一旁路过瞥了一眼说:“咦,10岁以上啊,你玩正好!”呃,好吧,硬着头皮拿出白纸,看到上面体贴地印好了折痕,信心恢复了几分。“宝贝你要哪种漂亮的白纸灯罩,我来搞定!”她欢叫着指向看上去无比复杂的“天星”,哦不……
不过第一页的基础单元极其简单,1分钟搞定,正要愉快地翻到下一页,忽然发现底下有一行小字“折30个同样的单元”——这个东西是耐心大赛的奖品吗?
耐着性子边折“单元”边和宝贝一起欣赏盒子中DIY MOOK的内容,精美的文字和配图展示了折纸的趣味和光的进化史,其中那个创意折纸艺术家松尾贵史最为搞笑,一张正方形的纸经过他的妙手巧叠,居然能变成颇为传神的人脸,而他创作的特点就是无法复制,因为他把折纸当做创造雕塑一样依赖当时的灵感,“不会记录折纸的顺序过程”。这一点很让经常被自己过去的写作内容吓倒的人感到亲切。
不久后,宝贝拿着好歹组装成功的LED底座亮闪闪地奔向老妈求助,留下某人面对着一堆折好的“单元”一筹莫展。老妈迅速折出了一个扁扁的纸模,对着开口处用力一吹,一只简易纸灯笼呼地膨胀起来,插在底座上居然也亮得像模像样。能用手捧着玩的游戏,随点随来的动画片,大大小小的游乐场把孩子们惯坏了,不知道从积攒下的废纸里能找到最简单的乐趣,老妈如是说。
素质教育的国产废料默默捧着“单元”们出门。
书店里,X姑娘看了几眼示意图就开始刷刷地组装,对装配说明的理解力和手指的灵活程度令刚才已经备好剪刀胶水准备“硬装修”的人惊叹:“啊,第一次有了种‘你原来真的是女人’的感觉!”
用纸盒把看上去颤颤巍巍实际上均匀结实的“天星球”带回家(这个样子还真不“科学”啊……),得意地直接插上底座(用时十余分钟),关灯,一家人欣赏着LED色彩变幻下星辉闪烁的折纸灯和投射在四壁上的光点,一种“手工达人”的满足感油然而生。(喂,你好像就组装了个底座哎!)
宝贝天真地拿起盒中的另一叠白纸和装配图:“哇,还有一些纸没折好!”
赶紧抱起她走到窗边,天空难得地清朗有星:“你知道吗,明天还有一套更好玩的‘大人的科学’玩具等着你哟!”
“是更大的折纸灯吗?”
这个熊孩子哪壶不开提哪壶!
“不,是牛顿天文望远镜!”
“哇,我们一起折吧!”
“……”
《大人的科学:牛顿天文望远镜》拆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