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时代开始,我就一直深信我是一个很会写作的人。因为从小学开始,我的作文一直是老师口中的佳作, 被老师作为范文在讲台上朗读了无数次。
因此虽然搁笔不写很多年,当我今年第一次在简书上写作的时候,我依旧信心满满,感觉自己很快就能写出一篇“爆文”——阅读上万、点赞上千、评论上百,让我重温学生时代的辉煌。
一篇、两篇。。。很快我就写了小二十篇文章,无奈的是,至今也没有写出一篇“爆文”。
短暂的“世不容我”的挫败感之后,我对比了几个受欢迎的作者的文章,发现她们的文章里有着一种我说不清楚的东西在里边,比如文章中有的东西我也会写,但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将它写出来;我也习惯了中学时候议论文和散文的写作形式,习惯大段的辞藻堆砌和无病呻吟似的渲染感情,无法真正将事物记叙和景物描述进行的生动而有趣。
其实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就是语文思维。语文思维是思维主体在运用汉语进行认识与表达、审美与创造、鉴别与吸收的思维活动中,借助于形象对语文对象展开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过程。
缺乏这种思维表现在作文里就是作文中的“死心眼”,即思维的线性发展而导致了思维视野的狭隘,认准了一条路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拼命地让思维“跑”下去,为了能从整体着眼,就必须形成对问题的整体认识,学会“笼统思考”。
这也就是说我长期以来套用模板、辞藻堆砌和无病呻吟似的渲染感情在实际的文章写作中已经非常不合时宜了。
建立语文思维,《朱天衣的作文课》做的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