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很多父母在自己孩子尚未出世时,都是信心满满,为下一代的养育做足了功课。而待孩子出生后随着他们的成长,自我意识的逐渐明确,这时有过切身经历的父母们大多会感叹——世界上最困难的事莫过于教育一个人,哪怕是孩童。
其实世界上任何事情,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处理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很多成人知道这个法则,但是却很少应用于自己的子女教育上,或是偶然心情大好用心与孩子沟通,但试不了几次摸不着门道便心里烦乱起来,功亏于溃。这本书就是分析讲解,如何摸准儿童的心理,用他们能够接受得了的方式沟通交流,当然方法很容易,买书就能看到,但实际应用中的贯彻还需要家长的耐心负责,根据不同的孩子做些微调。如同作者所说,想要知道孩子反感什么,只要我们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自己父母的哪些做法让我们最不爽,我们就应该避免那样做,虽然时代不同,但人性的进化远比当今社会的进步慢得多,从历史上我们也能看出,几千年前古人犯的错,我们也会一错再错。
很多家长包括我,很容易从孩子的表面行为来作出判断,从而武断的下出结论,比如孩子把画笔扔得满地都是,这并不是他本意想调皮捣乱,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画画上,没有注意到画笔的摆放,如果这样我们粗暴的呵斥他们,这不仅仅不能建立孩子的秩序行为,相反还会伤害到他画画的积极性。书中说要让家长认同孩子的情绪,以孩子的思维来思考和看待问题,不要把孩子当大人,要把自己当成孩子,与他们平视,才不至于导致“鸡同鸭讲”。
我最赞成书中的一点就是,不要人为的给孩子“贴标签”,人为的制造“天花板”,比如“粗心”、“数学差”、“打架王”等等,每个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可塑性是非常大的,有时结果会远远出乎于家长意料之外,家长凭自己和他人的经验来提前限定孩子的未来是不负责任的,相反要打破这些框框,帮助孩子最大可能的发挥自我潜能,得到自我认知,自我认可,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