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书籍:凌志军的《重生手记》 (一个癌症患者的康复之路)附书摘_重生手记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健康 > 重生手记 > 推荐书籍:凌志军的《重生手记》 (一个癌症患者的康复之路)附书摘
Carrie Lin 重生手记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3-04-07 11:04:12

推荐书籍:凌志军的《重生手记》 (一个癌症患者的康复之路)附书摘

  “我以为,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这个特定人群的。我们几乎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此时或彼时,遭遇到病痛的袭击甚至死亡的威胁,即便不是我们自己,也可能是身边最爱的人。生命的无常与突发的灾难,会使每个人在任何阶段都可能遇到志军和我所遇到的困惑和考验。所以,这本书也可以说是写给所有遇到生命困境时,渴望对自己的命运有更多了解和把握的人的。”
    ——妻子的后记
  
       这不是简单的一本倾注心血,而是生命的诉说。
  微博上看到过这段“【跟10种人聊天最有收获】1)百岁老人;2)三岁小孩;3)曾经一无所有现在是百万富翁;4)曾经是百万富翁现在是一无所有;5)看过一千本书的人;6)去过不同地方到处旅行的人;7)死刑犯;8)绝症晚期的人;9)竞争对手;10)偶像或榜样。”
  而这本书,既是第6,也是经历过其中“第8:绝症晚期的人”人所写。
  书中写了很多对抗疾病的很多困难和痛苦,求医中的绝望和恐惧。但是两度令我落泪的,并不是那些悲惨的部分,而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灾难和幸福的对比,让人沉重心痛又感动。作者在最黑暗的日子仍然心怀感恩,觉得此生足矣,别无所求,今生今世不可能得到更多。
  当他面对死亡时,回首岁月“家庭和美,做了喜欢做的事情,守住了自己的职业信念,还有那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情真意笃的朋友。假如明天离开人世,我可以说,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抱怨,也没有什么遗憾,也没有什么牵挂。”有多少人可以对自己的生命如此负责,自律地实现了一个个心愿,以至于灾难突然降临时可以说出上面的话。
  而这种对待生活与生命的认真的态度,再面对癌症时再一次派上用场。智慧、冷静的分析、理智的判断,以及家人朋友的爱,而不是盲目的勇气、坚强、金钱,更不是恐惧与无知帮助他获胜。
  以下为书摘。但碎片的书摘并不能表达书籍带来的感动,推荐大家去读一读全书。
                                      
                                      《重生手记》书摘
作者:凌志军
现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也是畅销书作家。
是当今中国时政作家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威廉·曼彻斯特”、当代中国记者的“标杆”。2003年《南风窗》年度人物。他的每一本书都引起巨大反响。他拥有广泛的读者。他在过去十多年间连续出版九部著作,全部进入畅销书排行榜。他的著作还以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2007年出版的《中国的新革命》,被境内外媒体和研究机构评为当年“值得记忆的好书”
、“年度商业书”、“最佳商业图书”。
2005年出版的《联想风云》,入选当年“最佳风云榜”,并获得“2005年度北京地区最佳版权输出图书奖”。
2003年出版的《变化》,被中国大陆媒体评为“年度图书”,同时在台湾获得“开卷好书奖”。
2000年出版的《追随智慧》,被媒体评为当年“最佳纪实文学”。
1998年和同事马立诚合著的《交锋》引起轰动,也引发了激烈争论,成为当年“中国第一畅销书”。
1996年出版的《历史不再徘徊》,获得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优秀图书奖”。

2007年他罹患癌症,以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思路应对治疗,逐步康复,并以亲身经历写下《重生手记》。
美国肿瘤病人五年存活率达81%,而我国肿瘤病人五年存活率仅10%。

很多肿瘤患者不是死于肿瘤,而是死于对肿瘤的无知、高度恐惧、以及恐惧本身带来的盲目应对。

大多数癌症晚期患者在有意或被迫接受着“过度治疗”。

面对医生的死亡判决书,我们要用脑子救命,而不是用腰包救命。

夜深人静,长跪不起,双手合十向苍天祈祷,她在医学的殿堂里感觉不到希望,只能从神灵的声音中得到慰藉。

如果真的像医生们说的,乐观积极的精神是战胜癌症的重要力量,那么我可以肯定,很多医生的表现甚至比疾病自身更加让病人绝望。

“真对不起,我还看不懂它,这是一个新技术,引入中国的时间不长。”
我忽然意识到,那些医生的冷漠,也许不是因为这一检查结果无足轻重,而是因为他们不懂。
他们不能持续低学习新知识,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甚至不愿承认自己也有不懂的东西。

多年以后我读到“苹果之父”乔布斯的一篇传记,写他在身患癌症之时曾经吃马粪治疗。和朋友们谈及此事,大家连连叹息,都无法想象把马粪塞进嘴里的情景,可是我太能理解乔布斯了。“人到了那时候,只要他相信有用,别说是马粪,就是人粪,也能吃下去。”

开胃汤和牛筋汤……它们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再死神面前没有束手就擒。它们让我们心安,让我们乐观,让我们有了精神依托。

在我的生命中,迄今为止,我把全部身心投入写作。这行当在本质上说是寂寞的。在埋头写作的漫长的日日夜夜,我沉浸在这种寂寞里,同时期待着众多读者的共鸣。可是每次真的出现热闹的场面时,我又感到格外厌烦。就本性而言,我喜欢独处,不喜欢呼朋唤友;喜欢清静,不喜欢喧嚣,尤其讨厌不真不假的客套和不咸不淡的应酬。我选择写作这个行当,最初的动力其实不是心忧天下,也不是为稻粱谋,而是觉得,只有顺应天性才能让自己更加快乐。

因为对自己的一生很知足,我内心有一种很深的感恩之念。我感谢上帝给了我那么多快乐,同时想象上帝是公平的。他老人家对每个人一定都是平等相待,所以在给予一个人生命时,不是衡以时间,而是衡以快乐。你拥有的权势越多,你拥有的真诚就越少;你拥有的名声越大,你拥有的隐私就越少;你周围簇拥的谄媚者越多,你拥有的朋友就越少。同样,死亡迟早会来的。既然我的生命中已经拥有那么多快乐,那么我和死神的握手来得早些也就没什么奇怪的。

“得这种病的人,70%是被吓死的;20%是被治死的,因为乱治;只有10%是病死的。所以,第一,不要自己吓自己;第二,不要乱治。”

“因为现在的医学,检查手段越来越先进,治疗手段却越来越滞后。”

说实话,有才华的医生当然可敬可佩,但我更相信富有同情心、敢于担当而又不那么自以为是的人。

原来医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医生只相信自己,另外一种医生也相信病人;一种医生只把病人当病例,另外一种医生把病人当人。

正是这样的笑声中,我渐渐体会到,面对癌症时,一个悲观主义家庭和一个乐观主义家庭之间有着很大区别。

我把自己的感觉详细描述出来……不仅倾听医生的话,也仔细倾听自己身体在说什么

他们真有享受平淡生活的天赋,即使生活在物质世界的底层,依然拥有保持快乐的秘诀。如此清贫单纯的快乐生活,在这座城市里正迅速消失。

人们总是期待着自己能够从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绝症降临,意味着事业之路被一刀斩断,这对他们来说必定是一个晴天霹雳。

感谢上帝,他老人家以一种最激烈的方式让我找回生命的真谛,不再被世俗的华丽和喧嚣包围,也不再被功名利禄束缚。

在我刚病倒的时候,哥哥有一次提醒我,写下自己组想做却总因太忙而没做的事。然后一件一件去实现……现在我决定:不论生命还有三个月还是三年,我都不会再让自己留下遗憾。
我被这个想法激励着,兴奋起来。于是,我打开笔记本电脑。这电脑已经伴随我多年,键盘已被指尖磨光,里面记载着我生命历程中的无限风光。但是这一次,我希望它能让我记得,还有更好的风景在电脑之外。

对我来说,最糟糕的莫过于医疗领域里盛行的互相贬损之风。

一个高墙林立、壁垒森严、充斥着门户之见,连最基本的信息共享都做不到的医疗环境,与医生的误诊率、病人的治愈率之间,有没有关系?

有一些非医学的因素,可能导致医生不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1.受制于人性的弱点
医生不等于医学。医生=医学+人。
在病人面前的职业优越感
医患之间的严重供不应求造成了普遍的麻木和厌烦
利益的纠葛

  我们心情不错,既快乐又轻松。我们经历了从天而降的打击,经历了迢迢漫漫的求医问药,经历了死亡的恐惧,经历了艰难的抉择……然而我的生活居然重新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我又能读书,能下厨房,能把玉米面和黄豆面混合起来蒸出一锅窝窝头,能开动榨汁机为老婆儿子榨鲜葡萄汁,还能独自开车到公园去散步。在晓东的日记里,我当时的情况是“满面红光,体重增加两公斤”。
    父亲节那天,儿子为我祝福,用他的工资请我们吃饭。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如同劫后重生。这个晚上,他谈起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谈到他正在恋爱,谈到他已决定不到英国去陪伴热恋中的女友,他要留在这里陪我们。那女孩子说,在他一家人最困难的日子,她要在他身边。于是她也返回国内,一边陪他,一边完成自己曼彻斯特大学的硕士学业。她后来成了他的妻子。我亲眼看到他们携手走进婚礼的殿堂,才进了手术室。那一刻我的内心平静如水,实在是因为事事如意,了无牵挂。感谢老天,今生今世我已不可能得到更多。
  
  癌症是一种慢性病,不是绝症。这是美国人对癌症的理念。
  
  在恶性肿瘤值得注意的病因中,精神因素始终是一个重要方面。
  上海市的癌症病人中,有大约30%同时患有抑郁症。到了每年入冬前后,这个数字还会增至50%以上。
  
  我开始问自己:我能把疾病也放下吗?
  

展开全文
有用 1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