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的《经济学人》的封面,是一只由各种中国制造的产品所组成的巨龙。通过这只龙,《经济学人》这本杂志其实是想告诉我们,尽管中国的制造业等面临着成本危机等不利因素,但是它仍然是最有竞争力的——该杂志的一个解释说,是的,相比于印度等国,中国的劳动力的确涨价了,但是,未来的工业也许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的年轻人了。
平心而论,这是一种极为乐观的说法,但未尝不可能,想想最近大家都在谈论的工业4.0吧,如果真的工业4.0得以实现,而中国又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那么,中国的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竞争力,恐怕绝不会比现在差。
关于工业4.0我们已经听得太多了,但至于它的本质是什么,则恐怕并非一般人所理解。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因为这个概念本身是工业概念,与日常相关性较差,另外一方面,则也少不了很多人在其中做了添油加醋的演说,令一个本来具有重大意义的概念变得像是一个小丑。这样的事儿,这样的词儿我们遇到的着实不少,比如大数据,云计算……此处省略几百字。
所以,就像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多少要摆脱中学课本,了解这样的概念,起码也要看看德国人的著作,至少,工业4.0是他们提出的概念。因此,这本叫做《工业4.0》的书虽然不完美,但也提供了很多原始性的洞见。
简单而言,工业4.0可以看做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一个计算机时代语言表达。所谓第四次工业革命,当然是因为已经有三次革命在前:瓦特发明蒸汽机带来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流水线作业的第二次革命,工业自动化的第三次革命,以及此次以工业互联网化为主线的第四次革命。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理解前两次革命比较简单,但若要分清第三和第四则有些困难,毕竟工业的自动化并非心事,而这也是很多人质疑工业4.0是炒作的依据之一。不过,在我看来,所有的工业革命其实都并非孤立的,它们之间本身就有继承与发扬的关系,而第三次与第四次联系紧密也并不意外,它们只能说明,工业以及人类的进步速度变得更快了。
具体而言,第三次革命的核心在于机器本身的自动化,而如今的革命,则超出了机器本身,更在于机器与人的连接,而实现人与机器的连接的,就是互联网。
以最简单的汽车工业为例(手机的例子太明显就不说了),如果说第三次的工业革命是让汽车生产变得自动化,减少了人员的使用,那么,未来汽车工业更多的是让汽车生产直接与上游的原料采购与终端购车者产生联系。这里包括很多的可能性,比如,所有原材料的采购实现互联网化,制造商使用大数据,改进汽车的性能,而作为购车者的你,不但可以在家里就订购甚至参与设计一部自己喜欢的汽车,可以直接与你的汽车修理师建立联系,甚至可以用手机检测你的汽车的充电情况,可以通过互联网让汽车飞起来……
人与机器的连接更表现在机器人的使用会更加频繁,而机器人作为产品的制造者,也会更多的实现与人的互动。通过与人的沟通,机器人可以更好的执行人的命令,从而令生产更加智能化。这听起来像是《超能陆战队》里的故事,但这就是一个可以想象的未来。
这些听起来比较虚,比较实在的是,通过人对机器运转的更好的理解与操控,产品生产的不良率可以大大下降,而这就意味着生产效率的提升与成本的降低。
在未来,互联网在工业上的运用会更加广泛,囿于专业限制与背景知识,我们对此的描述无法更具体,因为你只是知道,通讯设备生产的互联网化肯定和机械设备有所不同,但如何不同,这就是一个专业问题。当然,未来也不排除有很好的统一标准,即所有的互联网工业产品都可能实现互通互联。这又是一个可以实现但尚未实现的未来。
当然,就像任何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一样,新的技术总会引发人们的恐慌:失业是否出现?隐私怎么处理?安全性是否有保障?人与机器是否会出现伦理问题?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争论。但是从大处着眼的话,任何一次工业革命最终都是提高了整个人类的福祉,所以我们似乎没有必要怀疑工业4.0的更多的正面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