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制度”_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 解读“制度”
Bill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0-09-16 21:09:56

解读“制度”

    推荐这个级别,本不应该是这本书的真实地位;但是考虑到翻译者“处心积虑”地翻译了这样一个作品出来,因此只能被迫降级到“推荐”。以下所描述的,是我对于这本经过翻译了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的理解。

    经济绩效(economy performance),我认为更适合翻译成“经济状况”,因为绩效这个词就是直译,并且多用于组织(书中的组织概念)内部。什么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力量?科技是一个方面,这是生产力层面的;除了科技之外呢?还有没有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因素?这本书给出了答案:制度。按照诺斯的观点,制度和科技,在马克思那里有根源,就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只是马克思主义制度,是建立在一个全新的人类主观认识(即道德水平很高)这一前提下的,但是人类的这一水平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很大提高。与新古典经济学派不同的是,新古典经济学把激励机制当成了默认的条件来看待,忽视了不同激励结构所带来的不同表现。在全书的后半部分,诺斯反复的列举了美国与南美、英国与西班牙的对比案例,只是想说明,即便是制度相同,即便是背景相近,但是在主观选择上的不同,最终导致了路径选择上的差异,进而对于经济状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本书首先讨论的,是制度。制度,是社会的博弈规则;参与博弈的,是组织(包括企业、政府、非营利机构、个人等等)。制度定义了游戏规则,从而减少了在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制度界定并限制了人们的选择集合。从这一层的意义上说,制度是社会的框架,通过正式的约束(如法律、契约等)和非正式的约束(如习俗、规范、行为准则),调节人类在社会中的交往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制度是一个复合体,既有促进生产力提升的因素,同样也有阻碍其发展的因素(这也导致了路径的不同)。什么时候不需要制度?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给出了答案,当交易无需成本的时候,制度没有必要存在。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因为如果在交易中,各方都可以免费获得完全充足的信息,那么交易的价格将会严格服从“看不见的手”的调控,无需外界的干预,也不会产生违约的问题,这样一来,制度的产生,反而增加了社会交易的运营成本,会在长期中被社会淘汰。但是在真实的世界里,信息的获取需要成本(成本的高低,反映了社会制度的水平,进而代表了经济的发展水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促使人们在交易时附加了高昂的交易费用。倘若交易是存在费用的,那么制度存在就是重要的。制度通过一系列的约定,降低了一定时期内的不确定性,保证了大部分社会交易的完成。按照诺斯的观点,交换的复杂程度是契约层级的函数,越复杂、越专业就越需要制度的保障。

    从制度的发展历史来看,经历了小范围的自然交易,扩大化的村镇交易,城邦之间的交易,以及随后的国家范围和超越国家范围的交易。正如前面所言,交易越复杂,制度的重要性就越能体现——因为信息的获取成本更高、难度更大。传统的供求分析理论,其基础是信息的完备;在考虑交易成本之后,双方的效用和选择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是古典理论无法解释的。虽然随着国家的诞生,正式的约束越来越明显;但是非正式的约束作为正式约束的延伸、阐释和修正,却是人与人之间交换的基石,这其中有道德的作用,也有传统的“恩仇”(可以从博弈论的角度理解为无限重复博弈)。当交易成本提升到一个很高的水平的时候,人们会倾向于使用非正式的约束(因为这一约束是隐性的,本身成本不高),但是由于限制能力有限,这样的约束条件却容易增加违约的风险。从经济层面往上走,制度对于政治层面的影响更显著。当意愿表达的成本变得很低的时候,意见、观点的作用就显得举足轻重。

    从政治走向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反映出制度的发展水平。科技无疑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但是即便是科技水平相差不大的国家,经济水平的差距却依然显著,究其原因,还是在制度上。制度框架确定了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向,这一方向成为了特定社会长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于组织而言,竞争-决策的分散化、产权的明晰和破产清算制度,是一个组织保持效率的关键;组织不仅可以对各种知识需求进行投资,同样可以对制度进行投资,去促进制度的变迁——后者的投入风险大,不过只要成功,收益更为丰厚。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组织持续改进的努力,促使了各种相对价格的变化,进而引致了制度的变迁。从这个角度来说,组织确实是社会博弈的参与者,他们甚至参与到了博弈规则的改变之中。从供求的角度分析,制度是存在“均衡”的,那就是:在制度均衡的条件下。任何试图改变现有规则和契约的行为都将付出高昂的改变成本,各方(不仅仅是一方)均能从制度的重构中得到好处。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均衡无疑是一件坏事,因为这种相对稳定的结构阻碍了变革的发生和发展,甚至会成为变革的阻力。

    从进化论衍生出来经济进化论,代表人物阿尔钦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无效率的制度将会被有效率的制度取代。不过这一观点纵然得到大部分人的赞同,但是在现实中却“执行不力”。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各种“落后”的制度存在和发展,丝毫不受周围“先进”制度的干扰和影响。这是为什么?诺斯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他只是通过美国的历史说明,一种有弹性的制度(如《西北法令》)的发展,会引导一条“好”的路径,从而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这一观点,无疑有些“事后诸葛亮”的味道。如何在法令制定之初就看清合适的路径,如何选择路径,无疑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最后还想重新提及一点,即便是制度选择一样的国家,在经济状况上也会造成巨大的差异,这不是技术发展的问题。这样的差异,与非人际关系化的交换和基于人情世故的交换谁占据主要地位,有着莫大的关系。这一点,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全文
有用 16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