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_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月之仙者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9-09-25 17:09:37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阅读名著很有压力,写名著的读书笔记就更有压力了……诺思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自然属于让人倍感压力的名著,译者前言里提到这本书已有了三个中文译本,可见其影响之深,我看的是最新出的2008年版本,花了断断续续的三天时间将之看完,不禁庆幸自己能一睹名著的风采。虽然本书的大部分观点已经成为耳熟能详的常识,但了解观点与通过阅读了解叙述和推理的过程还是有一些区别,这也是阅读原著和看文献综述的区别之所在。在书中,诺思系统阐述了他的制度变迁理论,明确界定了制度的相关概念,对制度的起源、组成及其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对制度的变迁及其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做了阐释,并将这种制度分析方法进一步提升到解释经济史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史的高度。他通过对制度变迁的分析,展现了经济发展与演化的动态过程,改变了经典经济学分析特定时点的静态假设,揭示了制度的变迁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经典经济学假设排除了许多现实条件,而建立在一种很难实现的理想状态下,这就决定了在运用经济学解释现实世界的时候,需要不断的增加变量,修改假设条件,才能使经济学分析与真实世界建立起真实的联系。制度经济学自然是对传统的经典经济学的补充与现实化,因为它增加了制度这一变量。经典经济学假设经济行为者都是理性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追逐财富的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需要花费时间、精力以及经济投入来获得信息、技术等要素,因此交易费用为零,这也就决定了他们不需要制度。但这种假设在现实世界中几乎找不到对应物,一旦联系到现实世界就会发现,人们从事经济活动需要付出成本,这不仅指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在本书中体现为生产转形),还包括交易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具体体现为衡量交换物之价值的成本、保护权利的成本、以及监管与实施契约的成本。为了减少这些成本,就有了通过制度进行约束的需求,但诺思在这里虽然也看到维持制度运行同样需要成本的付出,却没有对之进行深入的分析,不能不说是本书的一大缺憾,毕竟制度运行的维持成本也是巨量的,如果制度维持成本高于通过制度来降低的交易费用,那就会产生规避第三方监管的需求,这种状况在落后国家特别是制度落后国家比比皆是,地下市场是这种规避的典型体现。既然制度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就应该首先明确制度的含义,因此有必要引用诺思对制度的定义及其对制度重要性的表述:“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从而,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领域里交换的激励。制度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中的社会演化方式,因而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
    博弈论分析了理性经济人面对不同利益机会时的选择,揭示出个体的理性选择会导致集体的非理性结果,因此这就需要制度对经济人的选择机会进行约束,但是不同主体在谈判能力上的差异却又导致制度的不公平性,因为强势的谈判主体会使制度的设计偏向自己,使得制度不能作为公正的第三方对双方进行约束和规制。当然,造成这种结果的前提是一种自利趋向的经济人假设,而事实上很多人也有着利他倾向、自我约束或者其他非自利的行为,这取决于当事者的动机和对环境的辨识,并受到宗教、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显然人的行为是极其复杂的,对此进行简单的设定很难使其与现实状况相符合,但也应看到,自利行为是人的一种潜在动机,要想避免这种行为对集体的损害,仍然需要通过制度对之加以规范,并且人的处理信息和辨识环境的能力取决于每个人的心智构念,也就是说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局限,这也决定了制度存在的必要。通过建立制度可以结构化人们的行为,限制他们的选择集合。这里的制度不仅包括正式的规则,还包括非正式的约束(行为规范、管理和自我限定的行事准则),另外还有这二者的实施特征,因为规则的存在如果得不到实施,那就等于没有规则。就实施而言,需要一个第三方负责,最适合的自然是国家,但国家特别是官僚结构也有自己的效用期望,所以他们很可能利用实施来为自己牟利,这也就使得制度的实施难以实现最优。但是,依赖于参与者的自我实施也不现实,在人际关系化的交易中或许可以通过家族等紧密关系网络来约束参与者,但在非人际关系化交易活动中特别是在跨地域、跨文化领域的交易活动中,这种自我实施就越发不可能,因此需要建立公正的司法体系和有效的法治,才能有效的保证制度的实施,在政治领域还应该建立宪政政体,保证公民的参与权,从而有效约束官僚机构的自利行为。需要注意的还有,在这里正式规则和非正式约束二者相辅相成,前者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后者,或者是将后者合法化,后者则是对前者的补充,使其更有效的实施。但二者又存在着不同甚至是冲突,当正式规则发生激烈变动(革命或者转型)的时候,非正式约束可能还保留原样,这样就导致了二者的不均衡状态,从而产生冲突,最终的结果取决于二者的力量对比,或者正式规则保持稳定并逐渐改变了非正式约束,或者非正式约束超越正式规则并使之难以施行而最终废止。应该看到,非正式约束嵌套于文化之中,因此有着深层次的历史沉淀,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要想实现制度的稳定或者均衡,必须实现正式规则和非正式约束的相互适应和配合。
    但是,制度在实现稳定与均衡的同时,也是在不断渐进变迁的。诺思指出,价格的相对变化导致了对制度变迁的需求,另一方面,诺思还强调了人们的品味的变化也就是主观意志的变化对制度变迁的影响,当然,后者也与价格变化有着紧密联系,因为价格变化会改变人们的主观意志。通过观察技术变迁的过程可以发现,之前的技术选择会深深地影响以后的技术发展路径,从而形成一种“路径依赖”。而应用技术的组织以及与之紧密联系的制度也表现出同样的规律,历史上的选择对后世有着深深的影响,这就形成一种锁入效应,使得制度在原有的轨道上行进和渐进变化。当然,这些渐进变化逐渐积累也会产生一种根本性的制度变迁,但这种根本性变化仍然带有深深的历史痕迹,即便是在革命或者战争之后发生剧烈的正式制度的变化,也不能否定这种历史因素的影响。另外还要注意的是,报酬递增以及以明显的交易费用为其特征的不完全市场对型塑制度变迁的路径有着很大的影响,因为它们使现有制度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特别是在人的心智构念辨识复杂环境存在困难的情况下,制度的变迁就要局限在原有的路径上。诺思的这一观点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探讨上,他还引用了历史事实来提供经验证明。以美国经济史为例,美国的经济制度建立在殖民地拾起即以拥有的各种制度,特别是在土地问题上,殖民地时期就有了法规约束,而大陆会议通过的西北法案也具有着重大影响,这就使得后来尽管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法规,却仍然使得土地问题的处理保留了原有的方式。另外,英国和西班牙在面临类似财政危机的情况下,却走上了截然想法的道路,并分别对北美和拉美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也证明了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现象。英国特有的文化以及分权性的政治实践,使得英国在面临财政危机的时候走向了扩大议会权、司法独立等制度建构的道路,而西班牙则走上的是巩固中央集权和官僚统治的道路,在荷兰反叛从而使其丧失重要财政源泉的情况下,西班牙只能依靠剥夺财产权等方式挽救财政,最终走向财政崩溃的道路。北美和拉美分别带有英国和西班牙的影子,并且,因为初始制度和文化的不同,即便拉美采用了诸多北美的政治制度和法律规范甚至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也难以挽救其回归中央集权和官僚统治的道路,这就说明路径依赖的深刻影响。
    诺思在第三篇着重探讨了制度与经济绩效的关系问题,指出二者并非严格的对应关系,这其实与上文提到的路径依赖有一定关系,即制度必须与特定的历史文化相联系,仅仅是移植制度并不能带来良好的经济绩效。应该看到,历史上形成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制度都依赖于具体的经济实践,比如商人法的出现就与普通法相矛盾,但却因为其有效性而保留下来并成为正式规则。诺思还指出,激励是经济绩效的根本决定因素,因此一个合理的制度应该使能够提供有效激励的制度,也就是说,采用或者实行某种制度,必须使之与本国的国情相契合,从而使之产生对经济行为者的有效激励。
    最后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诺思在重视制度在经济学的重要地位的同时,还突出了心智构念的作用,认为人的观点、态度和意识形态等主观因素对其行为和选择产生着重要影响,但是,这种主观因素要受到历史文化因素的深切影响,并与非正式约束具有密切的关系。还要认识到的是,由于人的理性能力的有限性,人们的心智构念不能做出准确有效的判断,并且还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这一方面揭示了制度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制度的实施很难达到最优。特别是人的心智构念在发挥作用的时候,还与人的自利倾向相互作用,从而使其容易选择符合自我利益的路径,特别是在谈判能力强大的时候,这种倾向的影响就更深远。不过,这种心智构念尽管来源于历史文化、现实体验甚至基因要素,但主观因素是否具有决定性仍然需要打上问号,毕竟现实体验特别人们所经历的各种外在的客观条件对人的行为和判断产生着巨大影响,至于主观重要还是客观重要,实在是难以衡量的问题,主观与客观因素的相互影响是较为合理的解释。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作者:道格拉斯.诺思(Douglas North) 译者:杭行 审校:韦森

目录:
出版前言
代译序一再评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
前言
第1篇 制度
1 制度与制度变迁绪论
2 合作:理论问题
3 制度理论中的行为假定
4 关于交换的交易费用理论
5 非正式约束
6 正式约束
7 实施
8 制度与交易费用和转形成本
第2篇 制度变迁
9 组织、学习与制度变迁
10 稳定性与制度变迁
11 制度变迁的路径
第3篇 经济绩效
12 制度、经济理论与经济绩效
13 经济史上的稳定与变迁
14 制度分析与经济史的结合:前景与疑难
参考文献


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1990) 190千字

展开全文
有用 16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的回应

木.林.森 2009-10-29 17:49:36

“了解观点与通过阅读了解叙述和推理的过程还是有一些区别,这也是阅读原著和看文献综述的区别之所在”这是最近才明白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