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角度,多种世界
——克鲁格曼的新凯恩斯主义与《现在终结萧条!》
写在2012年2月的新作应该是能够跟上瞬息万变的国际经济现状,而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名头在身,克鲁格曼的新凯恩斯主义色彩的《现在终结萧条》自然也就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读完本书的时候,美联储无限期无限量直到经济转暖的QE3被提上了日程,夹带着南中国海和东海局势的新闻,在更为深远地影响2012年的中国。
相比较以自由主义为核心精神的美国本土,其实以集中权力和手段为思考模式的中国,更能够接受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事实上,如果你阅读本书,你就能够明白,为什么我们会投入四万亿在公共基础建设项目,并且在随后于地方政府的手中上马如此多的“铁公鸡”。在巴曙松先生的推荐序中,有这样一段对于克鲁格曼主张的总结:“克鲁格曼认为,市场并不完善,因此政府干预是必要的。金融危机和大衰退造成了产出缺口,即经济的潜力和实际产出之间的差额,正是需求的巨大短缺使然。他认为,当消费和企业开支难以前进,就只剩下了一种填补缺口的办法:政府必须采取行动,进行刺激性开支,美联储必须推行指向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为经济提供第一推动力。”因而当我们看到新一轮大规模债券购买计划时,其实或多或少都能够看到通过政府干预、财政刺激推动等等凯恩斯主义的影子:伴随着失业率居高不下,选举效应导向,为了刺激经济而下猛药的方法,已经变成执政者们背后的某种内生需求。
当然,每一种主张在经济学界都存在争议,而作为无法影响政策导向的普罗大众中的一员,我们不必担心政府会选择什么,但是我们应该了解这样可能会导致的后果和这样做的推动力。当我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听到CPI、PPI等名词,开始了解大环境对于每个人的生活都必然会引起巨大的影响,自然,我们也应该选择通过多个角度,去了解多样化的世界。而今天,仅仅依靠上学时曾经读过的那点经济生活的知识,显然不能作为我们迎击经济大潮的有力支撑;阅读,多样化的阅读,才是我们能够信心百倍的依赖。
在本书中,我们见到的是一个依靠凯恩斯主义的构架去探索并且设想的未来,作为身在这片土地上的子民,我们非常需要去了解。然而,在中国这个名字周围,有太多的问号,我们在社会资源的自由有效配置、公共福利与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不对等畸形发展、政绩经济的好大喜功等等问题上,还有太多的路要走。未来,面对健康、科技、创新、民生,仅仅依靠新凯恩斯主义,约莫是不太可能的,因而,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了解更多,并且,做好自己,与其抱怨他人的方法不好,不若自己想想面对萧条,我们应该如何前行。毕竟,经济学家只是说说而已,而人生,是要我们自己去走的,生活,是我们自己的。
By 林怿
2012年9月15日11:24:22
写于履坦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