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家眼里,看看世界_谁赚走了你的薪水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谁赚走了你的薪水 > 从经济学家眼里,看看世界
D.B 谁赚走了你的薪水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9-07-08 16:07:44

从经济学家眼里,看看世界

说句实话,我对经济学家不是很感冒。

他们太自傲,总认为抽丝剥茧就能把世界理解得清清楚楚;他们也太冷酷,历史事件和俗世生活在他们看来无非是人个体在衡量所得所失后做出决定的后果。他们认为,所有人的所有选择都是在做交换:工作,就是用生命交换金钱的一种行为;婚姻,就是用自由交换合理分工提高产出……

特别对他们不感冒的是,他们总在尝试用某种“模型”来分析解释世界。殊不知,在建立模型的同时,已经把世界模块化简单化了。一句话,他们用了太多的左脑,而忽视了右脑的存在。

但有趣的地方恰恰也在这里。不同的人,不同的行业,看到眼里的世界都不尽相同。看看这些人的书,理解一下他们的想法,有时候还是对自己会有一些启发。总的来说,这本书没有作者第一本《undercover economist》条理清晰表述完善。可能人一辈子就那么点儿积累吧,千辛万苦千雕万琢出了第一本书后,剩下的只是些碎渣烂沫边角料了。

===================================================

这本书的主要前提,还是纠结在经济学中,认为大部分的人都是Homo Economicus -- “理性人”,都能够有能力做出理性决定的前提上。但作者对“理性人”做了进一步的定义:

1. 人的理性,并不都表现在对金钱得失的理性上;
2. 不是所有人都具有绝对理性的思考能力;
3. 即使有绝对的理性思考能力,也不一定有绝对的执行能力;
4. 人总会犯一些看起来愚蠢的错误。


 作者对于有些问题的分析,还是比较有趣的。比如说为什么在有些性服务合法的国家,经过了大力宣传,妓女们还是选择不用避孕套。并不是因为她们无知,而是因为这样可以赚更多的钱:1.客人要带避孕套,妓女说可以,但要加价10%;2.如果客人不要带,妓女说没问题,但要加价15%。 看似“无知”的行为后面,原来有这么深刻的理由啊。哈哈。长见识了。

 “人行为的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要么是为了获得想要得到的东西;要么是防止失去害怕失去的东西。” 不知道这样概括人的所谓行为,会不会太简单化。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了一下在企业中的“激励机制”的形成原因:因为大部分的工作,都是无法用“计件”的简单方法测评的。但如果设立了太明确的工作要求,很多时候人又会钻空子。比如撑杆跳运动员,每次只把自己的世界记录破一公分,这样可以经常拿到奖励。于是狡猾的资本家们形成了“Tournament Theory” 锦标赛形式的奖励机制:也就是说不设立明确的目标,防止人们不全力以赴,而是在一个人群中,奖励相对工作成果最好的。这样大家才会争先恐后甩开膀子干。

 还有一个让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作者对大城市里出现明显的“种族分区”居住的分析。用了一个比较有趣的Chessboard的分析,让人一下子恍然大悟。就说吗,怎么我这个城市里也是,黑人明显会聚集在一个区域里,然后那个区域的房产什么都逐年贬值。然后作者从中总结出了一个道理——“个体的理性抉择,常常会导致群体的非理性结果”,简单说就是“利己损人”只不过这个“损人”不是主观意识而是被动的结果。

还有很多社会现象,包括怎样打扑克,美国的民主选举,为什么你的老板什么也不做却比你赚地多那么多,作者都从经济学的角度作了比较有意思的解释。

总的评价:可能因为我没有经济学的背景,这本书看起来有点支离破碎,但局部不乏亮点。




展开全文
有用 2 无用 1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从经济学家眼里,看看世界”的回应

小馒头.福 2009-11-14 12:33:00

"殊不知,在建立模型的同时,已经把世界模块化简单化了。"

前段时间我一直纠结的问题:模型将现实简化后已经不能完全地表述现实,那么模型建立的意义在哪里?

我觉得作者在序言里的回答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简化后的世界让我们看清一些我们直观无法看清的现象,更深层地探索现象背后的原因。

并不是所有的因素都是都与一事件相关,模型与假设的建立要我们筛选出相关的,排除不相关的。

看到这评突然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