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没你聪明 他只是抢走你的饭碗_机器人时代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机器人时代 > 机器人没你聪明 他只是抢走你的饭碗
小崔 机器人时代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12-07 19:12:37

机器人没你聪明 他只是抢走你的饭碗

“大部分劳动力所从事的工作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是常规和可预见的。……这一切都不需要机器人能像人一样思考。计算机要取代你的工作并不需要复制你所有的智力,它只需要完成你为获得报酬所做的具体事情就好。”——马丁·福特《机器人时代》

在三里屯某跑鞋旗舰店的门口,一面巨大的屏幕在播放着最新的产品广告——该公司最新推出的一款高科技跑鞋。但与以往不同,在这则广告中,你看不到任何跑步者或者设计者出现。整个画面中,你能看到的只是一只智能机器长臂在托举着这双跑鞋,它一会儿将鞋扭曲,以证明鞋子的韧性,一会儿又将鞋子置于弹射物之下,以检测鞋子的抗震。一阵繁复的操作之后,最终一双合格的跑鞋生产出来,而这时,一个貌似主管的人姗姗来迟,他满意的看着这双新鞋,然后紧紧握了握机器人的长臂以示感谢。

你当然可以认为这样的机器手臂是故弄玄虚,但作为广告主,它想通过这则广告所传达的信息却再清晰不过:机器可以通过对严格流程的实现,精准的控制一双鞋的质量以保护我们的双脚。进而言之,机器可以比任何工匠更能理解我们的身体。

对于这样的言外之意,很多人可能觉得是胡说八道,但在我们的真实世界中,机器人的崛起却是一个不争的甚至有些残酷事实。近几年来,机器人正在进入在越来越多的职业领域,替代着越来越多的人类工作,它一方面在帮助企业更快更好的商品,另外一方面却也让不少劳动者面临着被机器所淘汰的厄运。这是一个时代的课题,也是马丁·福特《机器人时代》这本书所讨论的主要问题。正是因为机器人问题的重要性,福特的这本书获评为《金融时报》年度商业图书。

机器人的话题由来已久。前不久我给儿子买了英国DK出版的一本机器人百科全书,按里面说法,机器人从概念到如今也超过百年。不过,与对机器人的恐惧或者憧憬以及由此所衍生出的种种文学艺术作品相比,真正机器人的发展倒是要慢很多。在那本百科全书中,多数的现实机器人不过是些丑陋的玩偶。

但正如福特所说,拜数据增长以及摩尔定律下的信息技术等因素所赐,机器人在过去几年的发展突飞猛进,在2009年时的一些看起来遥不可及的预测,如今却都已经有模有样:IBM沃森打败了答题高手,谷歌的无人汽车也在测试了,华尔街的高频交易已经造成了闪崩,美联社等也开始出现了机器记者(尽管很多机构绝口不承认)。

从定义上看,这些机器智能仍然与人类所想象的具有完全脑力智商的机器人(比如哆啦A梦吧)相去甚远,专业应用性机器人仍然属于弱人工智能的范畴,但即便如此,这些弱人工智能对我们造成的冲击仍不可小视。从宏观看,整个世界的经济机构正在出现剧变,乃至已经到了重组之境地。从国家竞争角度看,人工智能的领先程度已经到了可以决定国力强弱的水平。当然,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以上这些都有些虚无缥缈,那么机器人可能砸了你的饭碗这事儿则事关重大——这也是福特在本书中所描述的机器人崛起所带给我们的最黑暗的部分。

机器人取代人类工作的步伐从来没停止过,但是这种速度却引起了先觉者的惊慌。随着技术进步和信息积累,机器人的生产成本会很快下降(想想安卓系统取代诺基亚的速度,而各行业机器人的运行也完全可以基于某一平台而大批量制造出来),而只要机器人的成本开始低于人类时,以利润为核心的资本家会怎么做?

电商部门可能是互联网行业中雇佣人数最多的部门,例如亚马逊有数万员工,京东员工接近十万。但在物流仓库中,亚马逊正在尝试使用机器人来搬运货物,因为他们搬运的效率比人还要高。更不用提无人机送快递这样的概念,这样的概念只是在今年还比较遥远,但过了今年就很难说了。京东的问题也是如此。如今,一个快递员把货物给你运到楼下然后挨个打电话让你下来拿货,还要等你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这样的送货效率显然还有太多提高之处,而无论如何提高,其结果只有一个:京东会雇佣越来越少的快递员。

“大部分劳动力所从事的工作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是常规和可预见的。……这一切都不需要机器人能像人一样思考。计算机要取代你的工作并不需要复制你所有的智力,它只需要完成你为获得报酬所做的具体事情就好。” 福特的这段话冰冷却又真实,一个老板雇用你写稿子,基本上就不会关心你做饭如何能力如何,在多数的资本家那里,你只是一个类机器,而如果真的机器能取代你,那么你的饭碗就朝不保夕。

如果只是蓝领被消灭,那么我想大家的心情或许会好一点,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人工智能的智能性在于他是可以从事复杂的脑力工作,而且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变得越来越聪明。

文字工作者可能是被大面积消灭的下一个职业。目前机器人写作的通稿新闻已经相对成熟,而且写得越来越好。关于这一点,媒体人喜欢争论一会儿:你会看到几乎所有的主编什么的都会出来说机器取代不了人——很有趣的是,一般说这些话的主编们都不太懂技术,甚至上网也会有些困难。但福特告诉我们并非如此:“写作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似乎是最不能用自动化取代的事情之一,……事实上,因为知识型工作仅仅使用软件就能实现自动化,所以很多情况下,这些工作职位比需要体力操作的低技能工作更容易受到影响。” 听见没,知识型工作被取代实际上可能比体力活还要简单。

当然,在目前的条件下,我们相信很多的有经验的人有才华的人始终无法替代,在任何时代都是如此,但这不是我们所讨论的话题,因为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作。一般意义上的工作是那些接受了本科教育的毕业生可以从事的工作,而这些工作才是机器人目前可以消灭的部分。另外非常讽刺的是,现在很多的大学毕业生写作能力之差,远远不如一部机器。

同比尔盖茨或者埃隆马斯克反对人工智能一样,福特对机器必定战胜人类的悲观情绪同样是建立在对机器人发展现实的理性认知之上,这些人不会愚蠢到认为机器比不上人,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机器发展的速度过于惊人,而产生一种害怕管理跟不上发展的复杂情绪。

福特力图用数据证明机器人在过去几十年就影响了美国人的就业:在过去三十年,美国的制造业工人占比下降了20的百分点,这种下降趋势早于北美自贸区或者中国的崛起,因此福特推导出这更多是认为机器取代了人的劳动。另外一个论据则是近年来美国制造业的回流也没有改善美国的制造业就业,因为所有回流的岗位,更多的是给了机器人而不是人。

就业是宏观经济的一个观察点,但就业变化引发的其他变化才是福特最为忧心的。例如,当一般性民众的工作越来越遭到机器替代之后,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也在拉大:富人因为使用机器更能提高利润率,因此可以截流更多财富,而穷人则苦于转型,或者干脆陷入到失业的 痛苦之中,即便后来找到工作也代价不菲。总而言之,用皮凯蒂的话说,过去三十年的美国,资本收入大幅高于工资收入,结果就是史无前例的美国大分化。

严格来说,福特将过去三十年的贫富分化归结于机器人对人的替代这一论述说服力不足,也许这只是一个巧合,或者只有相关性而无因果关系。但是福特所提到的机器人对人的影响却 必须加以重视。况且,如果说过去三十年的情况与机器人无关,如今这些年的现实却证明机器人越来越有可能影响到我们的就业乃至一生。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金融业,以高频交易和程序化交易为代表的机器交易已经几乎垄断了市场,而与这些火箭相比,散户们天天追涨杀敌的工具恐怕还比不上小米步枪。不是说主观交易和价值投资已经过时了,而是量化的西蒙斯打败了巴菲特索罗斯是一个残酷的事实。

作为一个技术的偏理想主义者,福特对技术威胁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也充满理想主义:他建议给每个人以基本的生活保障,这样人就不会因为工作被机器人取代而丧失一切,同时,在基本保障的前提下,创新才能被有效激活,整个社会发展才能更为丰富多彩。作者将这一建议的灵感归结于哈耶克的论著,而对此我个人也觉得有合理之处,然而对于这样的建议是否能在全球实现则需要打个问号,毕竟各个国家对于基本生活保障这样的观念充满分歧,更不用谈到底什么才算是基本生活保障这样一个命题。所以说,福特的这个建议恐怕也会和皮凯蒂的全球征资本税一样,在可见的范围内仍然只是个空想。不过,作为个人,我仍然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

展开全文
有用 3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