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韩读《2小时品牌素养》(序言、前言部分)_2小时品牌素养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 2小时品牌素养 > 小韩读《2小时品牌素养》(序言、前言部分)
韩箭光 2小时品牌素养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09-13 12:09:45

小韩读《2小时品牌素养》(序言、前言部分)

欢迎交流
原载于个人微信公众号“沉雄骏逸”(cxjyhjx)
【1】
文中写道:
“因为过多的选择、有限的心智,决定了经营方式已从顾客导向转向了竞争导向。”

这句话的极端前提是极为充分彻底的竞争,公司几乎已经到了没有未被满足需求的潜在客户了,只能直面竞争对手,采取定位理论进行微妙而事关生死的较量。

导向更多的是过程中的有限侧重,体现在打法上,是一种过程中的趋势,而非最终目的,最终还是要回到满足顾客需求上去。

再一个,说到定位的两个前提条件:找到竞争对手,然后确立定位,占领心智资源。

但目前的情况是,竞争环境复杂化,竞争要素多元化,你很可能找不到竞争对手,而且用户的需求变化很快,定位的靶向性被大大削弱,而且定位的有效性和灵活性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2】
稍后作者又写道:
“衡量企业经营决定性绩效的方式也从传统的财务盈利与否,转向为占有定位(心智资源)与否。这也解释了为何互联网企业即使不盈利也能不断获得大笔投资,因为心智资源(定位)本身就是成果。”

这和前面说到的“导向”的问题是类似的,互联网企业的烧钱,甚至赔钱,是为了通过牺牲现实盈利,来做铺垫,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好的打造好的盈利预期,最终实现未来好的现实盈利。

就好比是要从水井里压出水来,必须先倒进去一瓢水,引水或逗水,但也得看这口压水井,漏不漏水、跑不跑气儿...否则就是覆水难收,血本无归。

这种先期投入,尤其是公司证券化的动作,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预支企业的寿命和活力,形成金融市场的自娱自乐,尤其是在中国目前的背景下。

【3】
接下来文章举了一系列“在竞争对手的强势中找到弱点,通过准确定位,从而反客为主成为领导品牌”的例子,来说明“定位激发品牌生产力”

我也举两个个实例:

一是乔布斯当年推苹果手机,没有主推手机概念,而是描述成了“能打电话的ipod”,有点“说相声的里边最会唱歌,唱歌的里边最会说相声的感觉”,也是用了定位理论。因为那个时候广大人民群众还停留在使用移动电话的喜悦中,根本不知道智能手机为何物。

二是ZARA的蓝海战略,重新调整成本结构等,在一定意义上形成独特定位,从而打开了市场,实现了很好的营收。

我认为产品和品质是基础,品牌是在基础上边的发挥。品牌是品质的上层,是升级,可能还是品质内涵的一部分,但不能替代产品和品质基础而长期存在。定位类似。

品牌是巧打,避实击虚的打法,定位更侧重于战略,但也要有实力,不然也打不倒对手,内功和外功要兼修。

不然的话,为什么这么多人做着、喊着要:内容为王,产品极致!

再一个,现在也有反品牌化倾向,可能成为浪潮。

站到品牌的问题上看企业,全是品牌的事,站到定位上看企业,全是定位的事,抱着执果索因的逻辑,只能是自己逗自己玩,嗨到死!

关键还是格局和视野。产业链、价值链、核心竞争力...捋一捋,企业的问题就可能会更清晰些。

【4】
推介序一:《品牌:创造顾客之道》中特劳特先生引用了《美国投资研究》评论文章迈克尔·波特重申特劳特和里斯战略思想》中的结论和内容。说道“商业不是产品之战,而是顾客心智之战。....最好技术的产品不一定胜出。”

在我看来,这段话忽略了基础和过程。

首先,产品是基础,是品牌承载,哪怕品牌牛逼,代工生产,都要找与品牌匹配的代工企业和零件供应商等。而且很多企业的产品还不是说像可口可乐的带气糖水那么简单。可口可乐的成功,你能不能照搬都很值得商榷。

当然,也存在产品是品牌的体现这种逻辑,这就要看逻辑起点在哪?拿这句“最好技术的产品不一定胜出”来说,反过来,胜出的产品,技术水平也不会很离谱,不是一二三,起码是前几名,不会是产品最烂的。

反面案例就是:锤子手机,质量不行,再大的情怀都容不下你。
正面案例就是:小米手机,质量过硬,产品极致,手机不赚钱,构建产品生态和产品社群,既展现了预期盈利能力,市值增加,又赚到了钱,有现金流。

互联网企业,过度包装、过度定位、过度烧钱,死的有多少?看得见的案例是闪耀了一下陨落了,还有更多的是烧了钱了,也没见光,直接就给自己上坟了,烧的还是人民币。

【5】
为人做事有三个境界:知可为而为,知不可为而为,无为无不为。

有一次,我问一个老板为什么要上马一个项目,回答是想做就做了。

这种回答,要么这个人很牛。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他连知可为而为都没做到,自以为达到了无为无不为的境界,能够随心所欲。

当然这种冒险先行的行为思想,也是企业家精神的一部分,艺高人胆大嘛,至于结果,就看自身有多大本事了。

当前这种市场环境,还是知道自己在干啥的好,在牛的土豪都耗不起。

【6】
我认为,定位理论更加适用于:生产力非常发达的激烈竞争环境中,两家或多家水平在伯仲之间的企业,至少是竞争的某一个侧重方面的水平在伯仲之间的企业。

定位更适用于是高手之间的决战,更能发挥威力。

包括邓德隆先生在总序《定位:第三次生产力革命》中也举例了杰克韦尔奇1981年上任通用电气后,运用定位理论中的“二元法则”,将不属于“数一数二”的关停并转,而不管其盈利有多丰厚,实现了通用电气的辉煌再续。

总序《定位:第三次生产力革命》也中讲到了三次生产力革命,定位是第三次,也间接表明,定位是需要在很高生产力情况下,才能更好发挥这一事实。

三次生产力革命依次是:
第一次:泰勒“科学管理”
第二次:德鲁克“管理”
第三次:特劳特“定位”选择的暴力

就中国,或者更小一点的地域:山西,因为我身处这里,了解一些情况。定位的作用还被限制在价值转化和价值变现的催化剂功能上,等同于品牌,实际上定位比品牌的内涵要广,更具战略价值。

当然这也不影响我们去突破这种限制,去实现定位价值的最大化,帮助企业成长。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