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的时代,高效能人士必备的核心技能……”诸如此的导读语句在书的封面被我阅读到时,实在很难不产生“啊,又来了。”的感觉。
这也许只能归因于最近在市面上,时间管理和效率提升类书籍的泛滥成灾。我们似乎永远都处在一种超负荷的运转中,不断应对着层出不穷的事项,而所有的这些都必须依赖于我们的理性和头脑去排列次序,塞入每天按照分秒切割划分的日程里。
所以,这本书能告诉我们什么新东西呢?
大概是:我们是机器人。这样类似的概念。
尽管在本书的前言中,本书作者反复提及“我们不是电脑或者机器”,但是当你真正接受书中给的这所有建议以及开始理解这其中的含义时,你会发现,其实我们和机器没多大差异,至少是在这本书的意义层面。
我的意思是,这本书不是一本“时间规划指导手册”,而是一本“人类(神经)(修理)使用手册”。
1.
《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通篇讲述了5种策略。它的出发点,正如我所说,是人类神经的运转。如果我们把日程和事项当做输入人体这部机器的任务程序,那么我们很容易就能观察到,要完美地完成一项任务,你需要在程序转换的间隙(抉择点)规划事项,并且认识清楚你的程序运转所需电量(心理能量)流失状况,以便做好任务分配,尊重它偶尔的外部程序调用(走神),因为这是帮助你运行更顺畅的机器规律,你还可以通过摄入能量物质(饮食和水)以及调节声音和光线来影响这部机器的运转,这就是这本书告诉我们的全部内容。
好好使用自己的身体吧。
2.
如果你是二元论的支持者,你应该很容易理解这种现象:我们和我们的身体始终存在着一种区隔。我们人是在使用着一副经年进化而来,不断应对环境的躯体的,这具躯体的适应力并不受到我们控制,它的运转也自有其规律。我们的身体里自动运转着无数的小程序,在触碰烙铁时弹开,在悲伤时留下眼泪。思想可以在最冰冷的水与最炙热的火中来去自如,但所有人都只能在医学的带领下弄明白健康生活的规律,如何保养、修理这副身体以及尽可能延长它的使用期限,我们永远没有可能使用意志完全地超控它。
3.
如果你接受上段所叙述的状态,那么其实你已经具备了一种“抽离”的能力,可能有点高高在上,可能太过宗教而使人畏惧,可能太机械论让人丧失感性。不过时常从这个躯壳中脱离出来,评估它的运转状态,治疗或者开展训练,在表层上其实又是一个受到社会认可的“自律”的状态。
接受这种论点还有一个好处,你可能不会将生活中的大部分困厄归咎于自身。这具身体是如此的精密,微不足道的细节都可能会产生不断扩散的影响。外界的一句语言在意义上可能会极大地冲击你的情绪。你的失误可能是因为蛋白质的不足分散了你的专注力,换句话说,你,这里指你的精神层面,还是可以保持超然的地位,失败可以部分地归咎于这具不怎么好使用的工具中。
4.
不过我们也应该能意识到这种想法背后的危险性。它至少部分地否认了我们人生当中的一些追求。如果躯体只是一副我们自然形成的相对趁手的工具,那么它的一些利益当然要相应地为那个精神的我们而牺牲。这种观念很容易将我们导向危险的悖论。温泉的乐趣是否微不足道呢?所谓的维护和修养有最低限度吗?是否能够在这上面尽可能地节约开支?
我们,这样虚实交织又内外矛盾的个体。
不过,我建议你在无聊又繁重的工作中适当地运用这种能力。我们依旧是我们攀登高峰,获得社会地位最趁手的工具,多了解一些,会有什么不好呢?
读一读这本书教你的五个策略,也许你还会有新想法。
(受虎嗅旗下书入法邀请写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