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述:写了整整一年,死磕了N多数据_社交红利2.0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营销 > 社交红利2.0 > 作者自述:写了整整一年,死磕了N多数据
徐志斌 社交红利2.0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08-18 12:08:22

作者自述:写了整整一年,死磕了N多数据

现在,《社交红利2.0:即时引爆》已在印刷厂印刷流程中,京东、当当、亚马逊也开始了新书预售。如果不出意外,未来几周,将陆续和朋友们见面。

这本书,从落笔开写到最终提交书稿,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回看这个过程,用“非常艰辛”一词形容毫不为过。

难度之一是关于方法论的提炼。

2013年在国内是一个大变革年,在这一年,有几个重要的迹象涌现,催生了未来几年社交网络的基调。其中之一,就是疯狂猜图借助微博、微信实现了引爆。这几乎是国内第一家一进入社交网络就直接引爆的案例(在海外,是Draw Something)。从这一刻开始,一进入社交网络(不管微博还是微信),就直接获得引爆的曲线,开始层出不穷,并在2014年、2015年成为主流。

如果说,我们将此前的社交网络阶段称为积累阶段(即大部分企业、创业团队进入社交网络,都需要依靠慢慢积累、不断优化来获得可观的红利),是从0分到10分、50分、100分逐渐提升的过程,那么,现在的阶段则回避了积累过程,直接从0分一跃而为80分、100分的过程。

积累阶段的方法论我们用了一句话去总结方法论、“让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顺着这句话,可以展开细致而持续的优化过程,并展开了我的第一本书《社交红利(修订升级版)》。起点即引爆阶段则像对这个方法论理解到了极致、运用到了极致,因此,再用过去的优化逻辑不十分贴切,就需要使用一个新的方法论,即将对社交的理解再度深入一层乃至数层。

但一个方法论的总结整理谈何容易。
2014年春节始,我启动了对《社交红利》的修订升级工作并于6月完成,再度出版。此后的业余时间,不管是地铁上、枕上、厕上、飞机或高铁上,都沉浸在这些答案的搜寻整理、讨论中,大量时间投入到了和这些开发者、合作伙伴的访谈、数据回顾中。

有一次,我和出版社编辑在邮件中描述了这个阶段,邮件说,这本书的写作是一个烧脑之旅。琢磨不透时一搁置就数周,直到再一次进行合作伙伴访谈,或者重新翻阅大量过往数据、文献、笔记、案例分析,才又突然豁然开朗,内容再度实现大跨步前进。

好在最终闯了出来。并用“引爆四定律”来作为对新阶段的方法论指引。也一并形成了社群研究的方法论雏形。

难度之二是案例背后的数据。

业界最好的观察窗口之一,就是扎实的数据。《社交红利(修订升级版)》写作时,依赖于自己所在的开放平台中那些海量而丰富的后台数据,做出分析和延展理解。《社交红利2.0:即时引爆》也顺延了这个习惯,十分依赖数据。

这次新书写作过程中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标准:被遴选的案例必须要有数据支撑,数据之间是互相咬合的,撇除喧嚣之余能经受住时间和市场考验。

数据却很不好找。
一是在这条标准之下,部分“成功”案例多只告诉外界结果,没有用户行为数据或其他数据支撑,让人存疑,也就无法采纳。
二是在书中,很多数据(如杏仁医生、ShareSDK)虽然只是一带而过,却都需要多年的积累留存,对比分析,或者是将自己全量用户翻来覆去分析一遍,工作量之大,之耗神,可想而知。如闺蜜圈、百度贴吧那样的用户行为数据分析,更是需要完善的数据分析体系。
三是数据的解读。尽管数据在手,但是如何关联并解读,也费去了很多时间。因此,数据在实际写作中,成为第二个大的阻碍点。

后来在书中的后记中,我这样写道:

完成粗稿的那一天,北京处在重度雾霾中,窗外快要伸手不见五指。这像及了写作过程,经常,在几组数据中迷路,找不到出去的方向。或者好不容易明确了一个现象分析的结论,又在新数据面前被推翻重来。直到下一个关键数据或者合作伙伴现身,才会带来新的指引。困惑几乎从始至终。

这个问题无他,依赖于不断走访业界,不断探讨,案例和数据也因此逐渐丰富、补入,或者剔除。

真的要感谢很多合作伙伴,许多数据其实相当敏感,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重新分析和整理。合作伙伴们没有任何犹豫,转身去做。反而内疚的是,因为写作风格的问题,最终数据分析的过程和故事没有去展开,只是选择了数据的结果,或者一个小小的图表来显示而已。

难度之三是写作时间。

在腾讯工作,本身就是十分忙碌的。记得整理这两本书之前,我有过一个月22个工作日,加班到10点至凌晨打车回家的记录是20天。加上自14年下半年,工作发生了许多变动,许多调整都开始,因此越发需要时间。在这个时间中,要完成一本财经类书籍的写作,几乎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没有法子,采用的还是挤海绵一样的方法。写作时间多出自“三上”:枕上、车上、旅途上。

从我家到公司上下班之间,有一段单程至少40分钟的地铁,经常也会抢到座位。之前每天上下班之间习惯拿一本书,在摇晃间阅读,或者闭着眼睛思考自己工作上的一些事情。写作开始后,就想起点什么迅速打开笔记本,搁在大腿上敲完再合上,继续思考。

我的工作中,有很大一个比例是出差,奔波在各个城市拜访开发者,和他们聊天时,聊的内容也是诸如“怎么做到一进入就引爆的”、“还有什么需要平台做什么配合、调整”等等,这些既是工作,在结束回程的高铁或飞机上,往往也是很好的素材。

因此,后记里最后一段,我也如此写道:

本书(《社交红利2.0:即时引爆》)成文于无数摇晃的地铁、差旅飞机、高铁旅途上、与合作伙伴深入探讨后的回程中,及夜晚临睡前枕上的时间。这些,可以算作是廉价娱乐时间置换出的最好收益。也谢谢自己,愿意用这些时间,来完成一个30多岁男人立言的梦想与渴望。



从落笔至提交给到出版社,已近一年整。至出版前夕,仍在对书中内容更迭增补,纳入最新获得的数据和案例(足记就是最后一个补充加入的案例)。

在写作过程中,仍然秉持了一个很好的习惯,即边写作边释放试读版本,这些试读者包括了老读者们、业内的几位大神、腾讯公司内部的多位核心Leader、及一线CEO们。不管是数据的解读,还是核心理解,他们帮我把住了关。

之所以如此,是想作为一份礼物,送给同期孕育诞生的我的小宝贝得米。因此兢兢业业,生怕还有遗漏,也总想做到更好。

每天,就在这样烧脑、困惑、豁然开朗中度过,每月甚至每周,迭代的版本都大不一样。我有保留不同版本的习惯,也为一些章节写了三、四个不同角度版本供选择。当把最初的提纲和多个版本调出来,和今天写成的版本摆放在一起时,发现除了书名还一致,其余几乎都不一样了。到最后,编辑干脆连书名都建议改掉。


好吧,不多说了,因为书终于出版了。我们书中见!

展开全文
有用 15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作者自述:写了整整一年,死磕了N多数据”的回应

ryan好吧 2015-12-17 18:55:21

辛苦!谢谢写出这样的总结性书籍~

咖啡酸 2015-10-02 09:11:39

期待徐老师持续推出作品

张磊 2015-09-07 08:02:10

辛苦了!看得出来诚意满满,真心希望有机会和您面对面请教一下

中信好书 2015-08-18 17:58:50

有血有肉,纯干货!

wade 2015-08-18 15:21:45

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