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世界》——对人类社会的永恒预言_Brave New World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 Brave New World > 《美丽新世界》——对人类社会的永恒预言
史坦尼斯 Brave New World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2-12 09:02:04

《美丽新世界》——对人类社会的永恒预言

美丽新世界是20世纪反乌托邦三作品之一,而且我觉得比《我们》和《1984》都要好看。在这部作品当中赫胥黎考察了人类科技发展到最后的一种结果。这种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看上去将人类所有的需求全部都满足的、所谓的美丽新世界实际上是对人最大的禁锢。的确,世界上完美的社会制度是不存在的。人类社会的多彩和人类的美好负载在人的矛盾和互相的不同当中。当每个人都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奋斗,就会成为《我们》这本书当中所描写的那个整齐划一、缺乏变化、人如同机器人的世界。而《美丽新世界》当中这个世界看上去比实际更加恐怖。在本书的最后野蛮人和总统之间的一段对话是赫胥黎在这本书当中铺垫了几十万字之后所爆发出来的一个点。虽说显得有些突兀和猝不及防,但是其中深沉的哲学原理已经完全盖过这本书本身的文学特性。总统对野蛮人进行了大段大段的说教,竟然让人觉得总统所想的这些内容是很有道理的。我不知道我自己是不是陷入了所谓美丽新世界的误区当中。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确实太可怕了。这样的思想倾向非常危险我还是要注意一下自己的思考方式。
考察一下这部书当中的人,他们究竟还是人吗?这牵扯到一个非常宏大的哲学命题——那就是人究竟是什么。从动物学的角度来说,人不过是一种灵长动物,而且是一种头脑还没有完全进化好以适应如此高度发达社会的一种生物。但是在机器当中用营养液供养,并且用类似于酒精激素等设置生长条件,而导致不同发育状况真的还是这个人类本身吗?这样一个“快乐”的社会就算存在,对于人类来说又有什么快感?人类这种奇特的动物,其快乐就奠基在他进化的不完全上。可以想象假如我们是一种高度发达的动物,现在很多的心理学就要推翻重来。比如营销手段、两性关系,都会变得非常不同。如果一旦抛却了动物性,让人变成了一个蛋白质机器的话,社会的确会按照规律非常完美的运行——正如十七八世纪人们所追求的那种可以完全预言的钟表宇宙一样。低种姓的半智障人干低等的苦力。高种姓的人可以有机会接触更多的知识并且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一点对于一个老大哥来说实际上并不好。但是在美丽新世界当中的社会是允许这样一批人的存在。而他们也是沉浸在说嗦麻带来的快感中,并没有必要去改变自己已经非常美好的、由低种姓的人所提供服务的轻松的生活。人由于过于满足,而完全丧失了对于其他事物的追求。至少在我看来,这样看似自由来去自如并且可以随时度假的生活,也并没有比我们现在庸庸碌碌与人勾心斗角的生活要愉快地哪里去。话又说回来,在这样一个运行精确的世界当中,没有人能跳出体制而受益,还运行它干嘛呢?因为这并不符合人类的天性。尽管符合人类天性的行为当中有很多胡闹的成分。但正是由于这些胡闹才导致了人类一次又一次的进步。
从语言的发明、宗教的出现、国家的形成……一直到几次科技革命以及政治理念上的革命,人类的整个文明进步就建立在胡闹胡扯和不可谱上。就是因为人类对自己的生存状态不满意,才使得这些进步有了可能。可以说在这本书最后总统揭示出来的管控社会的一套方法居然和君主论有异曲同工之妙。相信希特勒也没有少从这当中吸取营养。用美女、摩托、摇滚乐、足球限制住青年人叛逆的思想,这个国家的运转就会如他所愿。
观察一下如今的世界吧。有多少人成为了有闲有钱玩手机的一族。他们对于生活的满意是百年前的人都无法想象的。因为这种满意他们将所有的精力都沉浸在了寻找快乐的征途上。这种快乐由于本身低劣的人性,是很难高大起来的。女性追求小鲜肉、追求更多的化妆品,这其实没有太多可以非难的地方。可这样的人生未免太过无聊。男性沉浸在游戏世界的快感和对女优身体指手画脚;却从不去真正思考如何提升自己。有钱人更是有很多眈于声色犬马、不思进取——当然不是说所有的都是这么无聊。这个世界看上去和美丽新世界当中所描写的那个世界是多么的相似。可是不要责怪现在的人,因为从历史上、从世界上来看,哪个世界不是这样的呢?忧国忧民的智者毕竟是少数。(这里我指的是忧国忧民到能够为这个国家和人民提出自己的解决意见的智者而不是键盘侠)更多的人都沉浸在自己快乐的世界当中。这点其实早就应该看出来,而且不要抱太多的希望。因此说赫胥黎的这本书是“预言”倒不如说是一种“后言”——一段对于人类社会永恒的“后言”。现在我只希望我们的世界能够真正成为一个美丽的新世界。
引用尼尔·波兹曼的评述:“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从现实来看,奥威尔的1984没有来,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却正在形成中。

展开全文
有用 1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