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所为何故?——《美丽新世界》_Brave New World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技 > Brave New World > 自由所为何故?——《美丽新世界》
莱拉 Brave New World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1-02-28 01:02:13

自由所为何故?——《美丽新世界》

我决定再写一篇怪胎书评,如同上次我看完《1984》竟然没绝望一样,这次我要说:我觉得《美丽新世界》里的社会挺好的。
其实这书看了有一阵子了,今天只是在地铁上翻看《娱乐至死》时又想了起来。今天所写的可能遗漏了一些,不能再现那个时候的完整想法;况且自从我被杂事缠身之后,能静下心来思考的时间越发的少,想的肯定没有以前深入(这对正在读研的我而言真是个讽刺)——以上都是预防针。
不过我觉得,我的想法,无论对错深浅,还是值得被记录下来。而且我真的是、真诚地、没想明白,所以欢迎批驳。
(熟悉我风格的都知道,肯定要剧透,所以想先看原作的绕道罢。)

《美丽新世界》刻画了在未来,家庭的概念被取消,胚胎国有化,社会被分为Alpha、Beta、Gamma、Delta、Epsilon五个种姓。自在胚胎期,阿尔法就得到最好的养料供应,出生后得到完整健康的心理建设,他们将来会成为知识分子、社会的顶层精英;贝塔是技术人员,聪明,但缺乏宏观意识和反省能力;伽马是军人和服务人员;代尔塔从事维持性工作和轻体力活;伊普西龙在胚胎期就被减少氧气供应而刻意塑造为半白痴,从事重体力活。而且出于节省原料的关系,通常不需要保证胚胎质量的低等种姓会通过外界刺激使其裂殖成96胞胎之类的(这个确实比较恶心。)胚胎工厂保证了将来要在化工厂工作的工人从胚胎期就熟悉和喜欢各种化学物品的有毒气味,比如说在提供化学刺激的同时提供双倍血氧,这样当他们将来在那种环境中工作时,他们就会觉得是快乐的;胚胎工厂还保证了,高种姓的人身高一定高过低种姓的人,使低种姓对高种姓有一种天然的服从感。不仅如此,在胚胎发育为婴儿后,在生命初期给他们各种心理条件的刺激,低种姓的婴儿会在拾起书本后体验到地板通电,反复多次,由此在未来的岁月中他会始终对书本有厌恶感。
不仅如此,在少年期,学校便鼓励孩子们进行性游戏,成年以后也不存在婚姻制度,你可以和任何一个两情相悦的对象直接进入缠绵阶段,也可以随时离开,女性内衣的腰带会每月定期渗入避孕药所以不用担心怀孕的问题;在领取每月薪酬的同时你便可以领取到一种叫做“唆麻”的毒品,当然,只要不在短时间内大量使用,它对健康的毒副作用是非常小的。社会鼓励你在享乐中释放激情,从而达到胚胎工厂的标语上写的:“社会稳定本分”之目标。(而《1984》中的世界则是通过反对性爱来积蓄足够的激情好唤起对老大哥的崇拜和对敌国的仇恨,两书的观点在这方面显然一致了,非常有意思。不过奥威尔的写作水平显然不是赫胥黎可以比拟的。)

那么,低种姓为何不反抗呢?伊普西龙的处境确实很惨(尊严方面,虽然高种姓的人也未必会羞辱他们……然后其实他们的各种福利也很好,只是待遇是最低的),但是他们自己感觉不到,所以他们没有造反之心,当然偶尔会在领取唆麻时出现骚乱,这时警察不是拿枪镇压,而是拿来唆麻香气释放器,最后骚乱者就会泪流满面地像多年的老朋友般彼此地拥抱在一起。这个社会如果说有希望改变,必须得把希望寄托于阿尔法种姓者,也确实有一些这样的人,对社会产生疑惑往往起源于发现这个社会其实已经不需要真正的发明创造、知识更新、文明进步了。但,至少在这本小说中,最后是这个稳定压倒一切的社会胜利了,他们中的大部分最后还是选择留在这个社会中,少部分异类被流放到一个小岛上,从此在那里和所有想追求真正的知识和创造的他们的同类成为一个小同好会类型的组织,但不再干涉他们原来所处的社会。
 
按照总统所说,他们还曾做过一个社会实验:由全部的阿尔法组成一个社会。但所有人都想去做更高级的工作,本来说好了轮流执政,结果却总是出现当政一方尽可能延长自己的执政时间的情况;或者执政方没有这么做,但暂时处于低位职位上的人总是这么觉得。最后爆发了内战,20多万人被战争耗至只有3万多人,残存下来的人中大部分都明确表示,想回到原来有其他低种姓人的社会。于是这个实验宣告失败。
我倒是觉得这个实验显然有问题,阿尔法的竞争心肯定被人为设置得过高了才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明明知道外头还有一个可以终身当贵族的世界在作着对比,当惯了大爷的不习惯平等,好比抢习惯了拿不惯工资。

故事的主角应该是那个从保护区出来的野蛮人,从小靠读莎士比亚来识字(最近看的另一本书里也有拿莎士比亚作品来给孩子认字的情节,而且也是个穷人家),可以说从小浸淫在对古典文明的崇拜中。他对贝塔种姓的美女列宁娜心怀渴望,但是当列宁娜主动想和他发生关系时,却破坏了他心中的古典(悲剧)爱情故事情节,于是他骂着“婊子”把她赶走了。他痛恨唆麻,觉得多胞胎的低种姓人群非常恶心,他和总统的对话可说是书中探讨什么是幸福。总统有几句话非常值得人深思:
“我们所处的世界跟《奥赛罗》是完全不同的。要知道没有钢,你不可能造出汽车,同样的道理,没有社会的动荡不安,你也就写不出那样的悲剧。”
“在人们心里,稳定不如动乱热闹;心想事成也不如曲折离奇来的动人,更不如抵抗诱惑或是为了抗拒激情和怀疑来的引人入胜。幸福从来就不会显得伟大。”
“科学的每个发现都有着潜在的颠覆性,科学有时也不得不被看作可能的敌人。”
“跟幸福相对的不只是艺术,还有科学。”
而当野蛮人说:“我要的不是正阳的舒服。我需要上帝!诗!真正的冒险!自由!善!甚至是恶!”
总统回答他:“实际上你要求的是受苦受难的权利,甚至包括得梅毒的权利。”
野蛮人后来不得已离群索居,但又被娱乐记者当成报道热点而不堪其扰,最后上吊自杀了。
 
我想,我之所以会在看完书后倾向于总统这一方,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我对野蛮人那些行为和想法不是很喜欢,他刻意的苦行,面对爱情时拧巴别扭的表现,对莎士比亚世界的向往和追求,完全体现出一种人类文明的强烈自恋(本人曾经曰过:人类凭什么能自认为就比动物更高贵呢?),是对文化和超我的彻底屈从。他所要求的自由,是人类最大的幻觉,自由是最不可能的。并且,对自由越敏感,你越容易感觉到不自由;相反,越是无知的人,反而越是容易感觉到自由。对自由的追求往往有种悲情色彩,因为它本身不存在。这基于一个简单的事实:什么都有代价。当然有人会反驳说:你可以选择要付哪种代价,这就是自由。可是“不思虑”的自由,为什么就不被当做自由了呢?除非一个人能够拥有无限的时间,否则有限的生命终究不自由。
以前看过我博客的朋友大概能想起来我也是在这里激情万丈地歌颂过自由的,我说过:“只有当一件事情是自由选择的,它才是美好的。”但在这个句子中,真正占上最优先席位的,是“美好”,而不是自由。更确切的说,我本人之所以追求自由,是因为我觉得自由了以后我能更幸福。而“为自由而自由”是不是称得上“被自由所奴役”呢?艺术有时是幸福的大敌,这很好理解——美不一定是善的,日本人为了追求唯美做出过的事不必再提;而道德也经常和苦行、贫穷、压抑联系在一起。幸福是心境的平和,是能够正视和满足自己的需要,基本上跟卓越、超越、超我什么的无关。如果我可以不追求自由也能感觉到很幸福,也没有教育和文化要求我这么做,我就不会这么做。我刚好不信上帝,又信任心理学:认为出生初期的环境刺激对人一生影响巨大,所以我倒是真觉得,美丽的新世界里,如果人人都是幸福的,这真的很不容易,好像没有什么特别要推翻它的理由。

唯一有点疑惑的是:《1984》和《美丽新世界》里都认为人是一定要分等级的,而如果拥有反省能力的人太多了,社会必然不稳定。历史上法国大革命时期人们倒是觉得为了追求至善的人性,动乱和流血都是很浪漫的,现在恐怕很少有人能这么想吧(我希望……),稳定能不能压倒一切或许是个问题,但稳定必然是很重要的。
但,在美丽新世界那样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为什么不能让机器代替伊普西龙和代尔塔的工作呢?还是说人们确实需要看到有人处在自己的位置之下才会感到愉快,那为什么这一点不能在出生初期进行矫正呢?这个社会既然已经不需要进步了,何必要那么强的竞争心?况且,社会等级成熟至此,在我看来最大的作用就是防止竞争中的丑恶。虽然说伊普西龙们对于尊严可能毫无感觉,但是如果看不到他们恶心的样子,阿尔法们会不会自我感觉更好一点呢?至少他们应该对自由、尊严什么的,都有概念,只是不知道有没有平等了……

这篇反乌托邦小说的主题思想大约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越少完美,越多自由”。但,我不觉得这个世界有多完美,它只是人类文明的一具合适的棺木,自此人类终于又和动物一样,正视并顺应了自己的本质。

展开全文
有用 6 无用 2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自由所为何故?——《美丽新世界》”的回应

莱拉 2013-08-03 20:29:17

如果我是伊普西龙,我当然写不出这篇文章来,而且我也不需要写出这篇文章来。
你所说的问题在于,那个最低种姓的人会问:为什么是我?但其实那个时候就无所谓愿不愿意了,因为他没有这种需要。
书中所提到的在出生早期对人的性格、喜好的塑造,其实不仅仅是营养,更多是心理方面。家庭未必就是好的呵护港湾,因为家庭而给孩子带来的心理阴影和缺憾不计其数,你可以查查“父母皆祸害”小组的文章。

低调的温吞水 2013-08-01 14:24:19

试问楼主,假如你是最在出生前在瓶里缺这少那的, 最后指派成了最劣等的埃普西隆,然后在严酷的条件下经历各种条件反射和催眠教育。 你能写出这篇藐视人类自由的话吗? 白痴一个,和一个动物没什么区别的人即使告诉他我让你自由,就像野人John把Soma扔掉,他们那些傻子也都不懂什么是自由。 你愿意你是这个样子的活着吗?还说风凉话说这个社会好? 即使你是这里的艾尔法加也其实和我们普通人区别不是特别大, 我们孩子在子宫里也好,在出生后不久甚至在成人前,都是经历在家庭的呵护下的,就作者反复提到的营养跟的上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 即使所谓的基因是挑选出来的,根据现在对于成功人士的研究,并不是智商更高的人一定就是社会上做出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人。

时间、时间 2011-03-28 22:37:22

被统治者啊... 就是政府
不知对否?

莱拉 2011-03-28 22:22:52

统治阶层99%?那1%是谁?

2011-03-28 20:41:15

《美丽新世界》是給大家對自己所處環境省思的~不論世界任何地方
作者如果是2011寫的,定當更深刻精確~~

我想~~也不用如此搞的像自費五毛般~~

2011-03-28 20:29:48

你不由扑哧一声大笑了起来,與台灣沒人性的豬公正共鳴著~

在台~統治階層是過街老鼠

自由~只有擁有時~才能開始檢視~
未曾建構~~何來解構??

时间、时间 2011-03-28 16:58:46

看到最后一句我不由扑哧一声大笑了起来,真是备受鼓舞啊~~~
敢问伍同学是来自taiwan的朋友吗?用繁体字的。

2011-03-28 16:03:26

其實~相較於人類世界~
這十三億人就是一個非關種族的奇異階層

世界都在圍觀~
它們對人性的赤裸裸~~~讓非洲各國對自己文明都驕傲起來了

2011-03-28 15:56:13

你觉得《美丽新世界》里的社会挺好的。

對佔人口99%的統治階層當然好ㄚ~

其實人類歷史對統治階層的"清洗"~比統治階層對其奴役們更徹底
但~各時期統治階層歷史一再對此竄改~
不然知道未來必將雞犬不留的話~誰還敢效忠領導爭做D員ㄚ!

莱拉 2011-03-01 17:30:49

同意辛苦,哈哈。
理论家和小说家就是不同的啊,现在有时候也喜欢小说讲故事方式的轻松生动,即使有时候看起来很狡猾XD

时间、时间 2011-03-01 15:58:55

审了一天我的回复终于还是出来了,看来审稿的人也辛苦,不知道帮我改了错别字没 ~。~

时间、时间 2011-03-01 15:55:40

 彼得德鲁克在他的著作中说过,从二十几岁开始(好像记者工作之后)每三年学习一门学科。三年的时间虽然不至使我们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但至少对这一学科会有非常系统深入的了解。 然后他应该是一直坚持到逝世(1909~2005)吧。我想知识的巨量积累是对趋势作出成功判断最重要的基础。与阿道司·赫胥黎不同的可能是彼得德鲁克不会去预测具体的细节,因为未来是不可测的。比如他50年代就预测到计算机会对管理造成重大影响,但他自己写书却一直用电动打字机;他预测了知识社会的来临,但却不去猜想知识社会的细节到底是怎么样的,只试着探讨核心的主题。 相比较《美丽新世界》中肯定有非常多的细节。
  
  
  因为它有很多细节,所以注定了《美丽新世界》中的预测在今天看来会不切实际。 但小说怎么可以没有细节呢,而且小说都是以细节见长的? 所以我觉得这是用小说这种文体描述未来的悲哀 = =
  

莱拉 2011-03-01 15:13:59

“彼得.德鲁克”的思考问题方式 具体是什么呢?
书中的阿尔法种姓和贝塔种姓对应到政客和科学家好像不太恰当,应该是阿尔法提出理论而贝塔负责验证这样的关系。
“自由或平等”之争,感觉好像是自由发展必然造成社会分层,而平等就要统筹限制的感觉,就像是资社之争。我想今天对我们来说有意义的自由二字会更多的脱离那个时期的政治色彩。
然后,时代局限性自然是有,赫胥黎的作品确实也不严谨,不过我想说的是,如果它实现了,完善了,我持有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时间、时间 2011-03-01 10:58:56

看完了,你想的确实是细致全面,不知我何时才能做到这种程度。难道这就是读硕士的人跟不读硕士的人的区别 = =Y 怨念啊!!!



《美丽新世界》我没看过,不过看了你的剧透也有所了解了;《一九八四》看了两章就觉得没意思了;《娱乐至死》算是看过一遍的。这三本书在我看来都是对社会模式的批判,但是没一种是我喜欢的,觉得都不真实。三本书似乎都意欲通过抽象某些社会要素并在书中进行社会模式的重新演绎,如此得到的社会自然是不全面的,但对于小说这种文体来说似乎本来就可以这样或者应该这样。


如果说《美丽新世界》和《一九八四》的主旨都是对社会模式的批判,那么他们批判的都是那个他们所经历的社会。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大工业化,劳动分工,大萧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的蔓延(伴随着对自由优先还是公平优先的选择),电气化那时候可能刚起步...... 那时候计算机和网络还没出现;跨国公司和全球化也不像现在这般;DNA双螺旋模型是1953年提出的,所以之前科学界应该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遗传物质概念;第一颗人造卫星是由苏联人在1957年10月4日发射的,所以可以肯定1957年之前的地球人肯定都没有看到过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



于是可以发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的世界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的世界是完全迥异的。同样,其实今天二十一世纪的世界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的世界也是迥异的。 我想这样就会有很多观念的代沟,比如《美丽新世界》和《一九八四》中都有很强的社会分层观念(如同阶级的观念),但是同样的社会分层观念在今天的人看来就显得可笑了。今天并不是没有社会分层的事实了,而是现在的社会分层在强度上已经大大减弱。 另外,《美丽新世界》和《一九八四》中对人的理解也是非常机械化的,人不仅可以根据其经济地位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更可以根据先天的培养方式不同而成为不同的人种。如你介绍的《美丽新世界》中使用了当时非常先进的胚胎观念(我想在当时这个观念应该是非常先进的吧 = =),从这个观念的发展来看,1953年发现DNA双螺旋就进而出现基因观念,从胚胎决定人发展到基因决定人。但是对今天的人们来说这两个观念都是非全面的,我们相信人是外在环境和内在遗传的统一,并且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偶发现象。如果用今天的观念来看,用造工具的方法来制造不同的人显然会出现非常非常多的“野蛮人”例外。 从这两本书来看,那个时代的人不止对人的理解非常机械化而且对社会,更进一步甚至对大自然,的理解可能也非常机械化。社会难道是“知识分子”“技术工人”“军人与服务人员”“重体力活”几个抽象要素的相互作用,并且终极目标是“最大化自由与平等”? 我觉得这是非常怪异的,因为这几类人只是当时生产力下产生的社会分层,他们是生产力的产物而不是反过来。



写了这么多我只是想表明,在我们这个时代同样是“自由”这个词却跟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时大不一样了。不是自由的理念变了,而是自由的内容变了。那个时代的人肯定不知道今天所谓的自由就是随时随地可以接收到来自全世界的信息;并且也肯定不会知道以二十世纪大工业化的生产理念人类将在2050年左右因环境问题面临毁灭。如果他们知道前者,那么肯定不会觉得人为的人群分类可以成功,因为在信息面前Alpha、Beta、Gamma、Delta、Epsilon是平等的。这意味着什么呢?去年和前两年的黑砖窑,被卖到新疆做奴隶的智障人群被解救就是因为信息越来越发散,在一个信息开放的社会绝对显现的不平等是很难存在的。比如“我爸是李刚”那回事,尽管幕后权利黑手还是有折腾的余地,但至少在明处即使他爸是李刚他也的接受法律的审判,而且这种公平还有发展的余地。 如果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人知道大工业化并不代表最高的生产力,现在的世界是由技术专家支撑起来的,那么他们也肯定不会把Alpha人种排在Beta人种之前。记得在电影2012中那个美国总统最后是这么对那个年轻科学家说的“对未来(灾难后)世界的建设而言,一个科学家会比像我一样的一百个老政客有用的多”噢,天呐,他可是美国总统 = = 我想换到五六十年前这句话大概是不可想象的吧?



事实上(我在一本叫《加缪和萨特:一段传奇友谊及其崩解》上看到的),“自由或是平等”这个命题,最晚在东欧剧变之后就已经完全失去其意义了。选择自由的一方和选择平等的一方都只是他们各自历史的失败者而已。当然这个问题在当下的中国或许依然有一定意义? 对此我就不知道了。但确实还是有不少人在这个问题上瞎折腾(我是说在上政治课的时候)。





对于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社会会怎样发展我比较看好“彼得.德鲁克”的思考问题方式



好像我也写了好多。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