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自传,完全是因为对广告行业的兴趣。
其实我一直不相信自传。也许是我过于较真,我认为自传应该是一个单纯忠实反映作者一生或某一生命阶段的镜子。但看到过的大部分自传,都远非如此。就自传纯粹性而言,由低到高是:
1、政客的自传:此类自传是充斥着最多迷魂烟雾的。也许身不由己,作为政客,他们并不能仅仅代表自己。他们代表一种理念,一种政治观点,而且他们要同钢丝上的杂技演员一样,平衡各方面的利益。特别有意思的是,美国政客的自传里,都会提及一个incredibly excellent的黑人杰出启蒙老师,或是忠诚的朋友。然后大谈这些黑人曾经给了自己有多么大的影响等等等……此类自传,totally bullshit.
2、企业家自传:此类自传通常看起来很平易近人,他们会比较坦诚地讲出自己某一阶段的困惑,但这并不足以抵消他们为了凸现当日成就,而刻意夸大的曾经的困难。这些自传可以借鉴的,最多是作者在管理公司或运营生意上的一些理念。而他们在商界上如何跨出那至关重要的一步的内容,他们大都是讳莫如深的。
3、文人艺术家类自传:此类自传看得并不多。并不是没有兴趣,而是市面上此类书籍相对较少。也许文人艺术家类的人,已经有足够的途径去表达自己,也有足够多的路标见证自己,所以再没有必要去成书了。
现在慢慢学会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所有这些自传。其实什么是truth,什么又是bended truth, 本身就没有明显的界限。更何况每个人,名人更不例外,在对待自己内心时,写一本关于自己的书时,能做到60%坦然诚实,就已经很是圣人了。
David Ogilvy这本自传,是介于企业家和艺术家之间的一个自传。读的时候,你可以感觉,是在实实在在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人。他对自己很坦然,承认自己做厨师时,因薪金微薄,每天会偷一些芝士回家。看到这里,读者会不由自主会心一笑。
David的处事方式,可以从他总结出如下三条可见一斑:
1、不敢拒绝的事情,就大大方方的答应;
2、不知道答案时,就想办法混淆题目;
3、把别人洗手间弄得臭熏熏的时候,划根火柴,臭味就会消失
一个狡黠幽默的人,就此跃然纸上。呵呵。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