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的终点(AFTER READING “BUILT TO LAST”)_基业长青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企业史 > 基业长青 > 起点的终点(AFTER READING “BUILT TO LAST”)
1ven 基业长青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7-04-07 16:04:22

起点的终点(AFTER READING “BUILT TO LAST”)

PERFACE
    我需要一点时间考虑怎样开始这篇文章,思绪很乱,不知道如何准确表达我的想法。记得父母扫墓回来和我讨论了关于我英语写作的问题,很是担心。到不是担心英语上有某些障碍,而是对我的中文表达比较担心。当时听后觉得很可笑,英语表达和中文的叙述完全是两种思维方式,不过,思考许久后觉得似乎是有一定的联系。因为每当我大脑迅速运转,感情上有剧烈响应的时候,嘴巴很难跟上它们的节奏,最后让听的人也不明白的同时自己也不知道想说些什么。当然,即便有什么想法也不能讲得十分清楚,更不用奢望他人能理解了。
    扯远了,现在只想谈谈近期刚看完的一本书——基业长青。
    关于为何会介绍这本书,你看完下面的段落或许能找到答案;为何会想到看书后要写些什么东西,那是基于我许久以来的一直没有达成的愿望:给我所看的,所听的,所闻的,那些值得我用时间去回味并且用文字记录下来成为记忆的东西。我不喜欢用总结这个词来叙述我的所看所听所闻,它生硬、适合于任何报告性的文章;它冰冷、适合于没有太多热情的人;它让我觉得倒胃口,让我想到了无数篇刻板、千篇一律的文章。如果要给我为何看完书后要留下些什么东西再加上些理由:那就是由于这本书,或者这类书,这类朋友推荐的,并且确实让我觉得值得一看的书,能给我带来些许思考并告诉我一些新的想法。

EPISODE
    从来不会理会什么是结构、架构的我,开始慢慢地了解到它的好处,并且把它运用到看书的方式上。可能是因为此类经济管理类的书籍的结构都十分明了,才变于我清晰的看到它的框架。
    但对于自身来说,却是一个新的看书方式:我会特意关注书的结构和作者想要提供的信息。这是我以前看书绝对不会拥有的习惯。因为以前看书,很走马观花,甚至可以说看书的目标是要把书看完,看完就好,这样我就会有成就感和强烈的自豪感。(特别是那种颇厚的书,可惜从小到大我从来就没看完超过3个手指厚的书籍)

STRUCTURE
    不知是否大多数的学术性的书籍都会有这个惯例,作者在阐述一个理念或者一套体系之前要证明其所要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和客观性。大概是一种逻辑上的必然趋势,即在给你灌输一想法的时候先告诉你这是个好东西,你得相信创造这个想法的我,我会尽我所能强调我的理论,让你能够真挚得接纳它,也就是我那想法。
    基业长青这本书似乎也迎合了这一逻辑的叙述。作者在探讨何谓visionary company的时候就埋下了想要按照这个思路告诉读者其理念的种子,接着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证据(Evidence,哈哈,老外很讲究这个东西的)说明作者是如何在上百家公司中选中书中提到的18家公司作为他要探讨的理念的应用案例——高瞻远瞩公司(翻译的这位兄弟一定花了不少力气来选择合适的中文字来应对"visionary"),同时为了更好得强化其理念,作者煞费苦心地找到了与18家visionary company相对照的公司,称其为对照公司。同时也详细地叙述为何选择这36家作为案例来分析,其思路之严谨是我们在写学术性论文时所要借鉴的。
    为了要强调这个东西好(即作者想要给予的理念的合理性和创新性),作者“破除了12个迷思”,其实就是纠正世人的“世俗”一贯想法,以其最大能耐给他们(那些对管理上的诸多concept,philosophy深信不已且将为它奋斗终身的学者,商学院的莘莘学子,跟风采用当时盛行的管理学理念的公司)洗脑。我觉得对于这12个迷思是可以罗列一下的,以便于接着的叙述的连贯性。

BODY

    所谓不舍弃旧的哪来换取新的,所以在此要废弃这12个迷思(我认为是作者写本书的一大亮点,也是为后文的具体内容的概括)
1、伟大的公司靠伟大的构想起家
2、高瞻远瞩公司需要杰出而眼光远大的魅力型领导者(魅力型领导者,这是一个管理学上的理论)
3、最成功的公司以追求最大利润
4、高瞻远瞩公司拥有共通的“正确”价值组合。
5、唯一不变的是变动
6、绩优公司事事谨慎
7、高瞻远瞩公司是每一个人的绝佳工作地点
8、最成功的公司的最佳行动都是来字自高明、复杂的战略规划
9、公司应礼聘外来的CEO,才能刺激根本变革
10、最成功的公司最注重的是击败竞争对手
11、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12、公司高瞻远瞩,主要依靠“远见宣言”
其中1、2、3、11、是文章前几章节的主题,也是让我越发觉得这本书有趣的开始。

1、2=造钟,不是报时
“拥有一个伟大的构想,或者身为高瞻远瞩的魅力型领导者,好比是“报时”;建立一家公司,使公司在任何一位领袖身后很久、经历许多次产品生命周期仍然欣欣向荣,好比是“造钟”。”
这是作者的研究第一要点。

11=兼容并蓄
“高瞻远瞩公司不受二分法的限制,而是用兼容并蓄的方法让自己跳出这种困境,使它们能够同时拥抱若干层面的两个极端。”
作者运用中国的二元哲学里的营养太极图来解释这个想法,颇有想象力,而且便于我的理解。

3=利润之上的追求
“目的,就是公司存在的理由是什么?”“公司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文章到了第三章,是个高潮阶段,进入了本书的核心内容,即作者举出了核心理念一说法,同时罗列了了默克,SONY,3M,HP,DISNEY 及其对照公司来证明其观点。笔者在阅读这一章时也倍受感动,深受SONY,默克等崇高的社会良知和伟大的理想、信念感动。对于核心理念的确定有必要说下,这也是书中的关键所在:核心理念要从说明组织的核心价值开始,指的是真正的核心价值,这些价值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列出核心价值后,对每一点都要问问:“要是形势改变,使我们因为坚持这个核心价值而受苦受难,我们是否荏苒愿意坚持下去?”如果诚实地肯定回答,那么这一点就是核心价值,否则划去。

在拥有核心理念的时候,如果不采取行动等于徒然,所以要有追求进步的驱动力。
在后6章中,作者说明了保存核心和刺激进步的特殊方法。
A、胆大包天的目标
B、教派般的文化
C、择强汰弱的进化
D、自家长成的经理人
E、永远不够好
看其标题就应该明了作者的意思。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C,作者运用了答尔文的进化论来解释那些充满意外事件对人生的轨迹(公司的转折性发展)的影响,使得我在几个小时里就把余下的半本书看完了,很吸引人吧。

SOUL

“记住本书的四个主要观念,作为我们今后管理生涯中思考的知道并传授给别人”
一、做造钟师,也就是做建筑师,不要做报时人。
二、拥护兼容并蓄的融合法。
三、保存核心,刺激进步。
四、追求持续一贯的协调一致。(D中强调的研究要点)


END
   “这不是终点,甚至不是终点的起点,但可能是起点的终点。”——温斯顿 丘吉尔

   对本书的第一直观感受——有趣。我甚至没把这本书当作管理类的书籍来阅读,而是在享受作者提供的有趣的想法,然后留一点点时间让自己思考他说的是不是能被我接受。看来他是成功了,起码是因为他的有趣的想法让我接纳他的理念,而非他那教科书式的一贯模式:给出定义(即作者的中心思想),随后是一长串的公司举例来应征作者的思想。如果要所这本书的精华,就在上面一部分,但是想要说服人就必须用6年的研究时间(作者写这本书所花的时间),和数以万万记的数据和证据,硕大的工程!
   可能对于其他人来讲,这后面的证明很重要,但我没把它看得如此这般。因为能吸引我的始终是作者的thoughts,这也就是他的卖点拉。
   
EPISODE
   为了要写这篇东西,我把原本可以还掉的很重的书(可能是纸张问题)带回来,因为要保证其作者的原话,那才比较有意义。



展开全文
有用 14 无用 3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起点的终点(AFTER READING “BUILT TO LAST”)”的回应

脱掉壳子的蜗牛 2010-03-06 13:52:37

这本书我去年刚看过,写的的确非常有趣。特别是对那个既要恪守又要创新的对立统一的解释,至今我还印象深刻。想想我们的一生,难道不就是时时在处理对立统一这样的矛盾关系么。要处理寂寞和陪伴的关系,要处理玩和学习的关系,要处理爱情和工作的关系等等。而且我觉得这本书,写得非常严谨。

积极上进的猪 2010-01-23 11:20:33

我书也没读完,本来打算不读了,因为感觉看了几本管理学的书,讲的内容大同小异,感觉我不能全部吸收,不太理解。不过看到那么多人推荐这本书,决定坚持看完,慢慢理解。

光脚的鱼 2010-01-11 00:21:44

书还没读完,所以也不能妄下评论。但书中提到的“教派般的文化”在新世纪真的可以存在下去吗?在充满个性和自利主义的年代,进入这样的公司至少让我会非常不舒服。当然,我不是反对公司的核心的文化,我反对的是用某种形式固化后的核心文化。

Lucifer 2009-12-20 11:16:16

描述本书描述的东西相当有条理,但是自己的一些所得貌似缺少一些

Alex.Qiu 2009-11-10 14:54:04

觉得还是看LZ的总结比较省力。

crystalcandy 2008-05-29 21:31:08

恩~不错,就是写得有点太纠结,前面的那段喃喃自语~
难道看的是英文版?很重吗?

LazyLorna 2007-05-25 08:10:39

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