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书店员工的自我修养_做书店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 做书店 > 一个书店员工的自我修养
Abrixas 做书店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12-10 12:12:44

一个书店员工的自我修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有一句名言,叫做:“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一直以来,我对书店员工的看法也是如此。书店员工的门槛是如此之低,似乎只要掌握最基本的工作技能就能在书店领上一份微薄的薪资,但是对于整体的营收却没有太大的帮助,在实体书店步履维艰的今天,坚守书店的都是一些单纯而没有太多欲望追求的人。

不合时宜。不带功利色彩而喜欢书的人大多内向,敏感又矫情,难以接触,所以读书人之间,更像是没有联系的孤岛,书店是孤岛之间的物质联系。

一九三二年在英商汽车公司卖票的阿累去内山书店买书遇到鲁迅先生这样的故事放在当代其实也时有发生,书店熟脸很多,全凭机缘。

读到苏枕书先生的《京都古书店风景》,多半提及的总是读者和书店老板之间的情谊,仿佛只有书店的主人才能尽心竭力维持好一间实体书店。其间却甚少谈及如何去做好一家书店,仿佛那些难以寻觅的好书,是自然而然地躺在书架上,被热衷的读者淘走。

其实不然,书从来不是随机地摆放在书架上。

有韵味的社科书店和大型书城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规模限制了它的体量,这种限制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劣势,而是一种选择。细分市场能够吸引更有针对性的群体,当然前提条件是后者能给消费者带来精准的指向性,能够知道他们到底想要什么。

但是在今天,似乎实体书店的消亡不无原因,你走进一家实体书店,往往淘到好书的机会不会比你在当当或者亚马逊点几下网页的概率更高,随着算法的进步,网站给出的图书推荐也越来越符合读者的品味,这往往是书店店员应该做的事情之一,发现并且引导顾客的诉求。

实体书店的顾客消费体验才是区别线上线下的增值部分,去书店拍照然后去网上买的多半是学生,日子久了透过电脑屏幕就多多少少能嗅出新书成色的好坏,从作者、出版社、装帧,到发行渠道,定价都综合做一番考量,喜欢逛书店,是因为可能有意外之喜。

书店员工应该做些什么?书店招聘启事上的形容词和模糊不清的诉求也许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这篇文章写给那些想在书店留下印记的人,作为工作指南,也可以当成普通读者在选择一本书时的参考意见。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或许不太准确,但凡一座城市有一间书店,里面静谧的氛围总是会让人驻足,对于喜欢书的人来说尤其如此,淘书的乐趣就好像旅行时发现未知的风景。既然是风景,那么妆点和润色就能增添不少的情趣。

摆放整齐的书架应该是读者最基本的诉求,所谓的整齐,在第一眼看过去的时候,姑且不论书的品类放置是否正确,书的开本总是按照一个顺位整齐地罗列在书架上,从高到低,而不会忽然在三十二开的书中插入几个略大的开本,让书架上的书看起来像心电图或者股市行情那样高低不平是一件非常煞风景的事。

书店的分类在图书馆分类法的基础之上,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因为文学、历史和哲学类的图书总会有固定的高度重合的客群,所以特别是展柜和新书的堆叠,它们常常会放在一块,另外书店也常常按照出版社的不同来放置图书,套装书也总是尽可能摆在一起。

在拿不定主意是否要买一本书的时候,往往都会留心它的出版机构,这其中多半有些势利的意味,但是也许能避开某些夸大宣传,偷工减料的书籍。所以文史先看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外国文学社科类看上海译文、三联书店;经管类离不开中信出版,哲学总和商务印书馆有关,一本书从打包袋中拆出来上架时,免不了翻一翻版权页看一看是谁的装帧设计,出版日期又是什么时间,印数多少。

图书的发行策划装帧也是图书质量的一部分,卖相好的书,看起来会像艺术品一样令人爱不释手。

展柜应该是书店坪效比最高的区域,几乎所有的新书、推荐图书都第一时间在展柜陈列,想象一下,走进一间书店,书架上的书都尽可能整齐地放置在书架上,只露出薄薄的书脊,也就三到五厘米的宽度,而展柜总是能让书码堆,也能让书平整地露出它全部的风貌。

所以到了一间书店,特别是在书店没有图书排行榜的情况下,展柜应该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展柜上的书也往往决定了一家店的观感和品味,所以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弃展柜的功能。

很多书店因为体量太小,书太多,就选择一种偷懒的方式,将所有图书直接上架,导致读者在选择的过程中没有主次和关联,这样的体验,其实还不如在网上淘书。

对于每一个用心经营的书店来说,掌握一定的图书专业知识,然后根据市场的动向进行有目的的摆放和码堆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件事,无论是哪一个品类,文字、历史、哲学、社会科学、经济、管理这些都是如此,每一个品类在一定时间内根据市场动向做一个主推款的陈列,根据销售动向做调整。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马太效应:“凡有的,还要给他更多,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剥夺走”。流动性是必须的,死水一潭会降低老顾客逛书店的频率,书店最后会沦为仓库。

书店用的中华读书人系统能查到第一手的图书销售资料,但这只是销售的结果,不存在图书上架以后的二次选择和甄别,可以根据销售做结构的调整,也要判断一本书真正的价值好坏。

过去的风雅颂有每个月的图书排行榜,排行榜上的书也是码堆的常见品种,时过境迁,图书推荐也越来越不被重视,但是对于大多数无目的的读者来说,图书推荐本身就是书店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介入方式,每一个读者都有自己的品味,在读者私人化的品味和畅销书以及推荐书之间的区别就成为了一种标尺。所以书店员工心中也应该有这样一份榜单,让你在读者徘徊书架的时候,能够递上一本书,搭上几句话,于学问或者情谊,总归是一个好的开始。

现在结合线上线下的推广渠道,订阅号推荐一系列书的时候,能在书店第一时间看到这些书,也能让读者在观感上有所提升。

书店员工的知识面要比绝大多数普通人要广很多,而且不是在象牙塔里的那种垂直的学术记忆形式,是一种建立在市场需求之上的大众科普阅读网络,阅读的风向,书店员工最清楚。

在书店呆上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哪些书其实可以卖上十年二十年,哪些书注定是当下畅销但是以后鲜有问津,又有哪些书虽然好,却因为种种原因滞销。譬如我相信现在书店不一定有《于丹论语心得》,但是一定有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当然可能没有安意如品读的纳兰性德,但是一定有叶嘉莹的诗词讲稿。

在书店遇见读者,建立书和读者之间的联系,对各行各业,都会有浅薄的认识,因为和书的朝夕相处,藏匿其中的信息量,和现在通过微博、订阅号这样碎片化的阅读相比,干货多得多,也整体得多。

两年前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武汉书店老板王国林知道每一本书的价格和出版社,其实在书店久了,有心人都能掌握这样的技能,知识从来不是可以炫耀的资本,在本质上这种记忆和工厂的模型技工能够分辨出几千种不同的齿轮没有区别。

当然陈寅恪、钱钟书这种问上一句话的出典,就能考证到哪本书,第几页第几行的大神我们只能顶礼膜拜,但是读者问起的书,在那个分类哪个架子,总归书店员工要心中有数。

经典才是书店的底蕴,往往也不是难啃的大部头,读起《万历十五年》,也和《百家讲堂》一样浅白,彼得德鲁克也不过是几本薄薄的小册子,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装帧精美,作者的意旨也是给十五岁的孩子阅读,有些文人喜欢装腔作势,读者大可不必理会,少年时读卡尔维诺,成年之后才意识到他的伟大,这期间的积累不无裨益。

杨德昌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的honey,杀人流亡,说自己很闷,就看了很多武侠书,其中一本讲一个老头,拿破仑的军队都进村了,村子里的人都逃光了,他就一个人拿着一把枪去堵拿破仑,那本书的名字叫《战争与和平》。

平易近人的书,总归是好卖的,好的作家是看不出姿态的。只需要读一遍的书可能会去图书馆借阅,但是需要反复阅读的好书,特别是装帧精美的书,多半还是会剁手把它买下来。高码洋的艺术类书籍,经典的版本具有收藏价值,也不应该错过。这些书在书店销售之后,补货全依赖书店员工的敏感度,否则它就永远缺失了。

所以也许书店适合那些在走出社会之前,还迷茫自己该干什么的孩子,书店的经历会让你的精神世界增加可观的厚度,当你以后听到任何一个领域中所涉及的信息时,你会像老朋友一样在你这段记忆中找到它,无论是文学、艺术、历史,社会科学,影视,新闻,哲学,社会学的各个方面最优秀的部分,都藏在书里,毫无保留。

万物皆有定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遇见一间书店,总归是一种缘分。

展开全文
有用 1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