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是目的,不是你去改变的对象。
一切以可感知的体验作为技术价值的判断,让技术隐藏在产品的后面。
定义产品的微笑模型:产品的第一价值是微笑,微笑价值最大化是我们产品被设计和运营的核心。
流量和用户是不一样的,流量没有属性,用户有属性。
产品其实没有具体的形象,只要满足某种需求,提升用户体验,就是一个产品。这是一种产品的思维。
市场和雇主的要求,应该是一个职业规划的努力方向。
懂技术=沟通能力
丑不是问题,问题是美并非解决用户需求的关键。
产品经理的学习路径:认识产品(Recognize)、还原产品(Analysis)和创造产品(Creative)的RAC模型。
认识产品:培养产品感觉
还原产品:培养专业视角和执行力
创造产品:高质量产出
将用户场景流程化,其实就是将用户故事产品化的过程。
流程的意义在于“无例外”。
需求来自两个方面:产品内和产品外——
(1) 产品内:主要是产品的用户和数据。“想迭代要数据,向数据要迭代”。
(2) 产品外:公司内外部的合作伙伴、老板等等都是外部需求的来源方,但外部需求代表的是需要被验证的需求,而非必然存在的需求。
所有的产品设计想法都是用户的故事,把用户故事简化为需求就是产品设计的过程。而把需求实现的过程,就是迭代和开发。
产品经理存在的目的不是消除需求池,二是做出符合大多数目标用户需求的产品。
MVP模式下:早期一定要让用户感受到你的变化。
从不完美走向完美,是自然规律,也是符合用户心理认知的事情。
未来的问题未来解决,用未来的方法和资源解决。
大运营:收入=用户总量*付费率*ARPU值
小运营:拉新、促活、留存
小运营的指标其实描述的是一个产品的质量和黏住用户的能力
恋爱式运营:要在合适的场景、正确的动机下,满足用户的需求。
对于运营来说,用户细分的一个生产了就是“运营手段的针对性使用”
首先,对于创新者和早期采纳者,我们需要采用“教育用户”的运营方法。“让用户无法拒绝地使用你的服务”,如果用户拒绝了你的服务,“他就是个傻子”。
其次,就是通过社交化传播和渠道拓展的方式来做早期大众和晚期大众。这个时候竞争者出现,好的产品就脱颖而出了。踏踏实实地把体现最核心价值的产品功能点做好,再说其他未来的想法,否则你根本没有机会走到未来。
最后,通过引爆点来撬动整个市场。
想提高收入,就在用户总量、付费率和客单价上下功夫。
用户总量的提升,需要为产品找到合适的定位。
付费率的提升可能就是需要梳理流程、增加运营活动、会员制运营、买赠满减策略等运营活动。
客单价的提升则需要用户细分运营、拓展品类等方法来做。
互联网产品和运营是将品牌与服务结合起来,制造可以传播的话题。
“听所有人的意见,看用户的数据,自己做决定”。通过用户的行为数据总结出上一个版本的问题和下一个版本的问题。
如果想让用户尖叫,最好让那些生活中本来就让人惊讶的用户先进来。
更简单不是产品做得简单,二是用户用的简单。
我们往往将对客服的评价等同于这家公司好不好或者这款产品好不好。
没有门槛的产品经理,要求还是很高的。从软和硬两种素质上提升自己,让自己思考方式更加产品化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一些工具的使用。
发现需求、优化流程、提升体验,是我们通过产品的自由之路。一切都是从发现需求开始的,改善体验是最终目标,优化流程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