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的情感_Emotional Design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 Emotional Design > 设计中的情感
chace Emotional Design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12-19 22:12:08

设计中的情感

跟自然相对的是人工,而人工就伴随着设计,设计无处不在。本书主要聚集设计中的情感因素。

设计的三种水平

首先是本能水平上的设计。这一层次主要是产品的物理特征,比如视觉、听觉、触觉。一般人看到一个物品想要它,往往是出于本能。
其次是行为水平。物品功能好,简单易懂,操作简单,当然更能吸引用户。另外需要考虑的是用户的感觉,要让用户感觉性能高。一些软件的启动画面就是为了让用户感觉软件响应快,性能高。比如PS,每次启动总要加载大量的资源,启动页可以让用户感觉photoshop启动了,而不是毫无反应。如果没有启动页,用户会感觉软件的性能太差了。虽然后台是一样的,但是用户的感觉不一样。同样的如进度条都是为了用户感觉而设计的。
最后是反思水平。当用户在使用产品后,理性的思考往往会让用户对产品做出一个评价。这个层次涉及文化、教育、个人经历等各方面,一个人感觉很好,可是另一个人可能觉得很讨厌。每个人自我的感觉不一样。“自我”是一个难以探讨的话题。我的理解就是物品可以部分反映自我,显性的表现是向别人展示自己的物品,从而获得一种成就感,隐性的表现是自我的品味,自己对自己很满意。比如你自己感觉穿的挺漂亮,这件物品反映了自我,就会很兴奋,而不管别人的评价。
发散一下,设计的三种层次放到电影上就体现为本能的、替代的、旁观的。画面,演员,音乐,配音,都是在本能层面上。替代的我觉得就是代入感吧,故事的代入,情感的代入。旁观则是理智的认识与解释。评论电影一般在旁观层次,而普通人观看一般在本能与替代层,难怪叫好与叫座一般大相径庭。


聚焦与创造

负面情绪导致聚焦,注意力集中;正面情绪导致创造,思维发散;优秀的设计既能适应聚焦又能适应创造。我的理解就是无论在紧急情况下还是在平时产品都能很好的工作。拿微信举个例子。当你特别无助时,你可能特别想找个人谈谈,微信能胜任这样的工作;而当平时高兴时,发个朋友圈秀一下朋友,摇一摇、附近的人、漂流瓶这些功能都满足了思维发散时的需要。
生活中聚焦与发散也是一样的。比如我碰到不熟的人就容易聚焦,怕自己说错什么,做错什么,而聊天往往是东扯西扯,需要发散思维,所以聚焦后导致我在跟人聊天时显得很迟钝,谈不开。而当我意识到这些时只会更聚焦,导致自己陷入恶性循环,越来越谈不开,最后冷场。另一方面,在熟人面前,或者一个人的时候,很放松,思维活跃,想法多。
放到工作上。开心时往往有更多想法与灵感,但是工作效率低,容易东想西想;而感觉压力山大时工作效率会提高,但是缺少灵感。发散帮你更好的创造,而聚焦帮你更快地完成创造。把握好聚焦与发散,还是蛮有用的。


拟人化与情感交流

人总是倾向于把物品拟人化,比如有时候觉得某个物品在看着自己,感觉物品很可爱,或者觉得某物特别讨厌,还会责备它。情感交流更普遍,对人对物,人都是带有感情的。在设计产品的时候,一个可爱的外观,比如玩偶,一些卖萌的提示语,都能满足拟人化与情感交流。这是与物的情感交流,跟人的情感交流就如在产品中加入社交元素。


人人都是设计师

就如开头说的,设计无处不在。比如家具的摆放位置,装饰品,都是经过你的设计的。当物品无法满足自己的需要时,一般会有以下反应:容忍、定制、定制的大规模生产、改装、自己设计。我拿手机主题举个例子。觉得手机主题不漂亮,没法忍时,你可能去下载一个主题,因为这些主题是面向所有人的,所以是定制的大规模生产。如果你认识设计师朋友,你可能要他帮忙给你设计一个,这是定制。再然后如果你了解一些主题的工作原理,你可能会去改文件,这是改装。当然,你懂主题设计的话可能就会自己动手做一个出来。其实你每天都在设计,只是未察觉而已。

我的博客:
http://zhouchao.me

欢迎大家来逛我的博客。

展开全文
有用 2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