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两个显著优点是:
1.举例都是生活中每个人会碰到的
2.每个后面有个结论
恩,我偷懒一下,直接搬结论了:
1.由于心理账户的存在和效应,在两种等价的情况下正常人往往会做出自相矛盾的判断和决定,离理性有很大的差距。如何才能改进和避免类似的欠理性行为呢?首先,通过阅读本章的内容,想必你已经对心理账户所导致的欠理性行为误区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错误的存在正是改进和避免错误最好的办法,如果我们对发生在自己行为上的误区一无所知,那么又如何谈的上改进和避免那呢。同时,你要知道,钱是具有完全可替代性的,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和买彩票中的奖如果数值相同是没有差别的。所以,不应该在有了意外之财的时候大手大脚,也不必对自己的辛苦钱看得太紧;对于大钱和小钱也应该一视同仁。除此之外,我还要介绍一种将会贯穿本书的方法——换位法。虽然这个方法没有齐天大圣的七十二变那么玄妙,但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决策的作用却不一定较之逊色。这个方法的本质就是换个角度思考,考虑如果自己处在相反的或者其他的情形时会如何决策。
2.在消费过程中,正常人往往会受到交易效用偏见的影响,从而做出欠理性的消费决策行为。你可以通过克服交易效用偏见而变得少几分正常,多几分理性。你需要意识到,做决策时不应该受到成本和收益之外的东西的影响,许多的参考价都是与决策无关的,不要被它们遮盖了双眼。唯一需要关注的是物品带来的真实效用和你为此所付出的成本。不要因为贪便宜而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同样,也不要因为比较贵而不买自己正需要的东西。不忍心放过那些看似合算的交易往往会在事后让你后悔。同时,切不可仅仅关注相对收益而忽视了实际上更重要的绝对收益。将绝对收益与绝对成本进行比较权衡才是做决策的依据。
也许你还没有注意到,人有很强的适应性。因此,不要以为你现在对某样东西非常满意就认定你以后也一定会因为这样东西而获得很多快乐。然而,正常人往往会低估自己的适应性,花很多精力和金钱去追求那些以为可以给自己带来长久快乐的东西,结果却未必能如想象中那么快乐。
3. 但是人并非对所有的东西都能适应。极端的、变化的东西会难以适应,人际比较也会带来不适应。因此,物质的东西很容易就能适应,而精神方面的东西不太容易感到厌倦。所以,我们的建议是,在决策的时候,要注意到人本身固有的适应性能力,不要把注意力仅仅放在那些物质的东西上,因为你会对他们很快产生适应性。相反,在满足了一定的物质需要之后,你应该更加关注和精神以及和心灵相关的东西,把钱用在能给你带来最大快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