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自己”胜过做“好妈妈”_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 做“好自己”胜过做“好妈妈”
小熊的伙伴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9-11-24 14:11:40

做“好自己”胜过做“好妈妈”

心里想的时候还没有感觉呢,觉得这是个一定要八一八的话题。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就像忽然打了个逆嗝,呃……这个题目,真够呛。我一直鄙视出版物上的所谓“编著”、不规范的字体、太多花哨的封面,和畅销书风行过后不入流作者疯狂的嫁接、移植、改头换面……就像披着画了别人的皮,还装着别人说话的样子。怎么一转眼,我想写这么个东西的时候,自己也差不多变成了这个样子。
尹建莉老师是我最近的偶像。《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可能没娃儿的人不一定看,我却看的津津有味、欲罢不能。这跟我干的工作其实关系不太大。跟我愿望成为一位不是那么不招待见的妈关系也不太大。起初她N畅销的时候我是不屑一顾的,因为干这行,看过所谓太多的育儿书籍,通常浏览一本的时间绝不会超过40分钟,放下之后还会常常感叹营养太少。但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真的让我感动。尹建莉老师是为数不多能说到我对一个养育观点没有异议的人。相见恨晚呀。看来我爱装和对畅销书戴有色眼镜的毛病是要改一改了。
更可贵的一点,她绝对是对中国教育不待见的人里为数不多能提出珍贵建设性意见的人。她绝不悲愤,但也绝不圆滑到像某些作者一样以批判搏眼球,却丝毫不作为。她还是一位温情的具有保护欲母亲,绝不会提出让你难堪、让孩子不自在的虽激烈痛快但却充满遗患的做法。
当然,我会觉得尹建莉是幸运的,她的娃儿胚子好。学发展心理学的,永远绕不过nature和nurture(这话貌似我老拿它出来说事儿)这话题,在实践中我也对这两点有所体会。再强大的天赋也经不过胡乱养活的折腾,弄的我们经常捶胸顿足“好好一个孩儿被他爹妈白瞎了”。不过有天赋的孩子是会让教育者最痛快的,当他们遇到合适的教育方式时,就像长开了一样,会忽然“绽放”。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的同事遇到这样的孩子就会体会到力挽狂澜的快感。当然,这样的孩子也是折磨人的,他们太聪慧、太有悟性,对教育者本身来说就是巨大的压力。而资质一般的孩子再不好好栽培的话,那父母的理想注定是一场空,还会变本加厉地体验到其他折磨。
基因是充满偶然性的,环境也是充满变数的,再天赋过人的父母也会生出不符合期望值的孩子,统计上的回归现象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只有教育,她会一直在那里,给潜能一个充分的空间;而不像对天赋的一次次估计,就像一个女人每次穿新衣服去上班,都会忐忑地想要知道别人的评价。那是一杆无聊的标尺,随时会测量到你心里发毛。
教育是宏观却又细节的,而心理是微观却规律化的。在这些结合实践的日子里,让我相信,自己可以随便唠唠我的一发现:不管你是多么费劲儿、用心地想要做好妈妈,只要你还不是好的自己,一切都会发生严重的折损。哪些方面“不好”的自己会更严重影响到做好妈妈呢?我提取了自己片面的经验,总结如下:

不会“带症生活”。小的时候我会觉得我爸爸是完美的,我的小房间是完美的,我有一次写的作文是完美的,我弹的拜厄练习曲是完美的,我跟叔叔一起去郊外烧烤的那个周日是完美的……长大了之后才发现,哪有什么是完美的,所谓的完美,都是小孩子用美好的想象补足了生活中的不尽如人意而已。长大后,工作不可能是完美的、老公不可能是完美的、做的报告不可能是完美的、上的这节课不可能是完美的、最重视的一次旅行不可能是完美的……只是有的大人在长大了之后,没能舍得放下他们强烈的幻想性,在接受了一切不完美的打击之后,却相信自己应该养育出一个完美的孩子。一个不完美的自己,却要养育一个完美的孩子,很多家长的接受性就变得很低很低。见人不打招呼接受不了,磨蹭一会儿接受不了,不愿意跟小朋友分享玩具接受不了,早上多赖回儿床接受不了,发发小脾气接受不了,说不出幼儿园学了什么东西接受不了,不愿意表演节目接受不乐,小小年纪不愿意学英语接受不了,安静不下来接受不了,玩了太久玩具接受不了……孩子快要被这样的家长逼疯了,家长却认为,这是我没有更严格地要求他/她“完美”的后果。孩子一定是孩子,绝不是行为刻板完美的机器。如果不会“带症生活”的人,会特别接受不了自己和配偶合作“作品”的生活性和有待发展性。如果给他一只出生不久后就会完美奔跑的非洲羚羊,他还会觉得受用一些。却万万没有想到,很快就能完美奔跑的羚羊,一生都只会奔跑而已,绝不会发展出其他的技能。不通过“犯错”去探索的孩子,要么是爸爸妈妈没有灵魂的木偶,要么是习惯性对一切进行反抗直到失去内心真我判断的“怪羔”。

欺软怕硬。孩子一定是自己生活中最“柔软”的那个部分,可是很多家长当孩子是最“软”的柿子来捏。如果一个人欺软怕硬,对厉害的人退避三舍不捍卫自己的权利,却拿温和的人耍泼撒气,生了孩子之后其生活会发生一个奇妙的心理重心转移。孩子那么弱小,一定是最好欺负的。家长所有的不满、委屈、气愤,都可以让这个小小的人儿来承载,这桩天底下最不公平的事儿,却被当成最理所当然的事儿持久地被容忍着。我曾经遇到一位妈妈,是外公暴躁脾气的受害者,也经常遇到工作当中不顺心事儿,打骂孩子就成了她重要的宣泄方式,在我看来,孩子出现的所谓“问题”是再寻常不过的了,她却无法容忍。最容易变成消极权威人格的家长,都是那些在生活中不顺遂、做不了主的人。孩子就成了他们滥施权威、弥补自己人生不足的牺牲品。还有一种奇妙的现象,如果这样的家长的孩子是隔代抚养大的,情况很可能就发生了奇妙的逆转。不合适的“隔代亲”会让孩子变得霸道,当这样的孩子回到自己父母的家中之后,父母会多一重“怕硬”的压力,“怕”自己的孩子——怕他哭闹、怕他发脾气,怕他威胁自己……

装。为啥装呢?无非就是怕别人看出自己的不行,或者要装得更被人欣赏,或者是将自己装成某个比较拽的流派。远远近近的有装十三、装B、装清高、装样子……其实骨子里透出来的是不自信和对自己真实状态的不满意。之所以还用装,就是因为“不是”。年轻的时候大家都装过,也挺容易被理解的。但是在孩子面前装,是我无法忍受的。让孩子看到虚假的世界?我想没有那个父母是愿意的,但是习惯常常会跳出来。孩子却不知道,父母并不是这个样子,只是他们在装。特别会装的家长,孩子往往不自信,因为父母扮强大,愈发衬出孩子的弱小;父母装不犯错,越发显出孩子犯错的不可饶恕;父母装无辜,越发会给孩子需要独自承担与自己责任不相称的压力……剥夺了孩子看到“真”的机会,却想让他变成一位拥有人人欣赏的价值观的人,不是天方夜谭又是什么?

得理不饶人。我们人人都见过这样的人。宽容是最具震慑力的人格力量,但是有些人偏偏把这力量消蚀掉,重复无数遍自己的正确和别人的错误,以填充自己的虚弱灵魂。这种人会变成唠叨的家长,让孩子在一片无用信息的苦海中挣扎,是对儿童纯净世界审美的最大挑战。在我们7岁以上孩子不喜欢的父母特质中,排在首位的就是唠叨。不容忍别人的缺点却还可以理解,但不容忍自己孩子正在发展中的“试误”,不仅是愚昧的,而且,简直是一种讽刺,既然中国人把孩子看成自己生命的延续,你的生命延续成什么样的“质量”,理应有自己负责,不反思自己却反复数落孩子,天理何在。而得理不饶人与唠叨的习惯,确是板上钉钉一脉相承的。这种人也会变成不尊重孩子的家长,无法听进去孩子的话的家长,天下的道理只在他的一边,孩子永远是弱势而委屈的一个。他将在他的家族中散播这样的恶性循环。一代一代把负担加诸在下一代身上。

爱抱怨。天气不好,塞车,领导不公平,同事小心眼,别人不排队,配偶不体贴自己,婆婆老土又偏心……所有的生活小事都可以成为抱怨的内容与目标,同时,毫无顾忌地抱怨给孩子听,消磨掉孩子对于世界的积极看法,将孩子置身于一片与他为敌的世界当中。世界就是你心中所想,这样的家长破坏的是孩子整个原本充满价值的生活。周末的时候,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把水打翻了,我的一位同事请他擦掉。因为水比较多,同事也搭了把手帮助了孩子。考虑到现在的小朋友出了家门就不会争取别人的支援和帮助,顺便的,我的这位同事对小朋友提了一句,你也可以请别人帮忙。正在旁边的妈妈脱口而出,别人不会帮你的,哪有人管你这事儿啊。同事顿时无语。孩子的小小心灵变得不再信任别人、不与人为善、不再相信世界会给与他积极的回报,不是从这里开始的吗?

没好奇心。生活中的一切都足以让我们麻木,降低自己的感受阈限绝对是一种节约生命成本的做法。但是我们知道,节约是不会发财滴,只有开拓才能变成富翁。好奇心对于孩子智慧和人格发展的影响也是同样的道理。经常对孩子说“有啥好看的”、“行了行了”、“问什么问”家长,在孩子上学之后,通常会绝望的发现,孩子不爱学习。好奇心是一切进步和探索的源泉,哪怕是面对不合理的教育也没有关系,孩子成熟的好奇心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他明白更多“好东西”需要扒开上面的浮土、杂物才能看到。可是有的大人,好奇心真是磨损的严重。家旁边新修了一条路、小区里草地上小花开了、同事换发型了、地铁站多了一张广告牌、微波炉里转着的食物为什么会啪啪作响……通通无法让他多注意一秒。那么他会对孩子的好奇表现出带有鄙视的不屑,那我们可怜的孩子,对世界充满兴趣的心灵大门,无奈地又关上了一点点。我认为我们家小熊可以当爹,是从那次他在商场的圆形装饰鱼缸前看了足足半小时的清道夫吃死掉的水鹦鹉开始的。而我,也并没有打扰他。

我说的在形式上夸张了,但绝不为过。在生活中的我们,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具有这样的特质。有的还隐藏的挺深的,一般不易觉察,当有了孩子,拥有了自己生命的这具小小放大镜之后,这些特质很容易跳出来作祟。就像我看到极其明理的父母会在孩子面前非常糊涂一样。要勤修练,做“好自己”真的很重要,尤其在面对迎接新生命这样一个重大命题时。

展开全文
有用 205 无用 12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做“好自己”胜过做“好妈妈””的回应

凝儿爸日记 2017-02-12 14:06:53

楼主三观正确,鼓励。但满满的负能量,是冲谁呢……

erinyan 2016-09-05 17:07:39

为标题就要进来点赞!

米饭汪汪 2015-12-13 17:35:31

父母的自律与学习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弋星 2014-11-26 11:29:18

楼主写得真好

想象你 2014-09-12 12:41:32

楼主写得很精辟

没有创意的人 2014-02-12 22:41:39

我也同感,本书看完一大感触是教育孩子之前先教育自己,学会怎么做父母。

文森 2013-12-26 17:02:17

楼主提出了父母自律的六大忌,条条入理。

gabriela 2013-10-06 16:59:34

很赞同以上观点,代代相传,只有让自己变的更好,才能教育出更优秀的孩子,同时文中"节约是不会发财的,只有开拓才能变成富翁"这个观点我很喜欢也很赞同

J 小辣椒 2013-09-24 17:48:58

孩子是父母的另一面镜子

只爱阿森纳 2013-09-13 00:20:58

现在做妈妈了吗?虽然你不是妈妈,但你是写评论里头为数不多的看透这本书的人。尹建丽写了半天,也没敢把这话说透。很多妈妈如果只是生搬硬套方法,那么这书就白读了。孩子养了三年,我慢慢知道,我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长。

润和信 2013-05-21 09:23:22

修炼自己 做好的父母的观点 我认为是非常对的 但一些积习岂是一时养成的 很多都是活到现在养成的 如何改变 改变又需要多长的时间 都难以明确 唯一的办法 就是为人父母的我们 从迎接这儿新生命的开始 展开我们新的人生路途 智爱孩子 树立优秀的教育理念 在和孩子的相处中 共同成长 共同进步 甚至让孩子的自然 天真 挚情 影响我们更好的走好人生路

Moli✿。 2013-03-12 18:02:47

非常赞同这一段:
她绝对是对中国教育不待见的人里为数不多能提出珍贵建设性意见的人。她绝不悲愤,但也绝不圆滑到像某些作者一样以批判搏眼球,却丝毫不作为。她还是一位温情的具有保护欲母亲,绝不会提出让你难堪、让孩子不自在的虽激烈痛快但却充满遗患的做法。

lulu 2012-11-19 10:38:40

这让我想起了我听到的一期东吴相对论,梁冬说他有了孩子之后就特别感兴趣关于教育的话题,后来他发现,哪有什么教育之一说,家长面对的是要如何修心,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你是什么样子,你的孩子就是什么样子。孩子永远都在模仿家长。

怒吼鸣人 2012-10-07 11:53:22

做好自己!只能这样了。大环境如此,也不能期望过高。

Likymeng大小姐 2012-05-23 17:00:33

分享本贴精华总结(自己归纳的,欢迎多方建议): 

①不会“带症生活”,完美主义型父母。---------- 不允许孩子犯错,孩子是“刻板完美”的机器。
后果:孩子会是没有自我、主见,性格不完整的人。


②欺软怕硬,自私型父母。---------------冲孩子乱发脾气或特别惯孩子。孩子就成了他们滥施权威、弥补自己人生不足的牺牲品”,或者会让孩子变得霸道、无法无天。
后果:孩子会是内向、不自信的人或者是蛮横不讲理的人。


③装。为啥装呢?自卑型父母。-------------在孩子面前摆权威、讲大道理、推卸责任,在外人面前爱面子、虚伪。剥夺了孩子看到“真”的机会。
后果:孩子会是虚假、对人不诚实的人。


④得理不饶人,自恋型父母。-------------反复强调孩子的错误,不会原谅孩子。
后果:孩子会是盲目自信,不能提取建议的人。家庭恶性循环,一代一代把负担加诸在下一代身上。


⑤爱抱怨,悲观型父母。--------------对孩子传授一些现实的残酷,社会的负面性的东西,破坏孩子原本充满价值的生活,消磨掉孩子对于世界的积极看法,将孩子置身于一片与他为敌的世界当中。
后果:孩子会是悲观主义者,消极的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不再信任别人、不与人为善、不再相信世界会给与他积极的回报。


⑥没好奇心,失去童真的父母。-------------打击孩子对事物的积极性,阻碍孩子探索与发现。
后果:孩子不爱学习,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没有判断力。

貘小沫 2011-11-17 17:01:39

LZ的见解很独到,我也是一个在读的大学生,在网上无意看到了这本书,本是拿来当做消遣读的,谁知一拿起就再也放不下了,很久都没有看到如此好的一本书....
虽然还不至于急着去育儿,但至少让我知道了去尊重人性,无论是对谁,理解和尊重都是很重要的,单纯的去做事情,尊重自己的内心,才会生活的幸福~~喜欢作者独立而又独到的见解,不被世俗所蒙蔽,我们需要这样的书!需要这样的人来引导我们去发掘我们的人性,用理智和智慧去更好的经营和享受人生!

OOOOOOOOOps! 2011-08-10 13:55:52

 不过,还是有一点异议:尹老师书里提到她女儿过去的绘画老师、数学老师什么部分,我觉得她的评论不够宽容。我也是老师,深知现行教育体制下老师的无奈,也深信一点:大多数的老师是为学生着想,很多行为并无恶意。同时,我觉得很多时候老师也不是顽固不化的,只是缺乏有效的交流,所以才会产生误解。
——————————————————————

很同意这位的观点。可能在圆圆成长的年代尹老师的学历还算高的,所以书中每每提到老师态度总让人感到不那么自然,尤其说到罚抄定理的数学老师,有些两面派的感觉。现实中这样的家长真的会让老师很反感,尤其现在有不少老师是80后、学历也并不比尹老师这样的身份低。所以家长们在同老师沟通时也不要随便瞧不起老师,毕竟时代不同了。

一杯清水 2011-08-04 08:27:25

现在宝宝一周岁了,也在看这本书,LZ总结的很好咯 因为我偶尔也会出现你所说的一些不好的现象 一定要改。。反省反省。。

sparkling 2011-07-21 00:49:55

第一次在中央台看见她就觉得她很懂爱的方式。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howImiss 2011-04-20 14:30:58

总结得很好,作为一名初为人母的女青年,我希望自己能从做个好自己开始努力~~加了lz关注,希望将来推荐更多育儿好书,哈哈~~//bow

呓语 2011-02-17 16:50:40

特别会装的家长,孩子往往不自信,我的班里就有一个典型的例子!

思语 2011-02-12 18:57:23

不必对孩子强求那么多,毕竟自己也是不完美的。要和孩子共同成长!

梅子雨纷纷 2010-11-26 17:49:16

没有不完美的孩子,只有不完美的自己。有时候深知自己的种种缺点,但是忍不住的希望这些不要在孩子身上上演。我是个准妈妈,希望从现在开始一步步学会如何做妈妈

瞌睡猫咪 2010-10-18 22:06:17

写得真好,谢谢,我学习了

lasyzdy 2010-10-03 23:50:27

书评写得真好。我觉得自己可能会成为那种“不会“带症生活”。”的类型,真可怕。。。

迷失的世界 2010-09-04 21:28:16

“有啥好看的”、“行了行了”、“问什么问”看得自己冒汗..
你要是出书通知我一下,我好买。

hemomo 2010-09-04 08:40:01

唉,真正高素质的孩子确实很大部分取决于妈妈,可惜中国的女性教育太匮乏了,直到现在多数人依然觉得女子无才便是德

[已注销] 2010-08-14 23:10:59

确实!这本书可以窥见大人在教育小孩的时候也要对自己高要求

flysnack 2010-08-03 10:24:13

好自己是最好的教育。强烈同意

kati 2010-07-21 12:13:53

争取努力做好自己。。。

绝对在乎你 2010-07-15 17:22:19

最近在家的时候一有空就拿这本书看一下,收获很多。
现在孩子3岁了,怎么教育是一个大问题,做父母需要先充实自己。

Emma 2010-05-24 10:33:32

转到我的QQ空间啦,当然会注明出处!

Emma 2010-05-24 10:21:50

好!就像是自己的一面镜子!

萝卜头 2010-04-02 21:49:57

lz写的真好。很赞同lz的看法,先修炼一个真实又完整的自我,才可能养育好下一代。
我也看了这本书,很快就读完了。因为尹老师的很多观念其实很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而这方面的书籍其实是非常多的。不过尹老师的书都是结合一件件具体的成长事例来写的,不像一些书只是简单的方法论。
不过,还是有一点异议:尹老师书里提到她女儿过去的绘画老师、数学老师什么部分,我觉得她的评论不够宽容。我也是老师,深知现行教育体制下老师的无奈,也深信一点:大多数的老师是为学生着想,很多行为并无恶意。同时,我觉得很多时候老师也不是顽固不化的,只是缺乏有效的交流,所以才会产生误解。

mia 2010-02-11 12:39:15

好文。
考虑给自己列个清单是个很好的反省建议。

icepick 2010-02-03 22:48:39

没想到你把“不好”的自己总结得这么具体,感动。。。
不过这个清单应该是因人而异,列不完的把?考虑给自己列个清单。

小雪 2010-01-24 21:02:03

写得好,详细,真实,又有意思。

zilong 2010-01-07 16:51:45

就像我看到极其明理的父母会在孩子面前非常糊涂一样。要勤修练,做“好自己”真的很重要,尤其在面对迎接新生命这样一个重大命题时

[已注销] 2010-01-02 23:56:08

写得很好哦,楼主!!!

木木 2009-12-30 10:58:01

父母教会孩子是做人,孩子都是看会的,言传身教。

千荷 2009-12-27 14:39:40

小孩子是模仿父母的行为而不是听从他们的言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