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对清朝的历史有了前所未有的兴趣。当听到本书的作者是清史研究者时,毫不犹豫的决定要这本书。看完全书,没有清朝一个字,望文生义了。这并不是一本写清朝历史的书,却是一本写这个时代普通人的现代生活的书。
书中文字的编辑很用心,不像那些满页纸布满密密麻麻字的书。每一章的段落层次清晰,段与段的间隔疏密有致,读起来非常轻松愉悦。就像一位讲故事的人,她不会连珠炮一样不停的把各种信息送入读者的眼帘。而像喝茶会友一样,让人有充分的时间消化理解她所说的内容。
《在北京的老家》这篇,作者用幽默的笔触描写拥有生平第一套房子的兴奋和幸福。每天辛苦而漫长的上班路程被形容成“脸贴在车窗玻璃上,扮照片”,让人忍俊不禁。
《当爸爸不再顶天立地时》这篇,当一向被孩子认为是永远屹立的大山可以依靠的爸爸突然脑梗发病,那一刻天塌地陷的崩溃也最终被现实警醒:我再没有撒娇的资格。我是家里的顶梁柱。我必须长大…..
从小到大,一向在父母的羽翼中长大。唯一的一次抗争大概就是上小学。那时母亲在中心校上班,我在分校上学。母亲想把我转到中心校去,这样每天她上下班都能接送我。
那时我的主意就是那样的正:我就要在分校上学。这里有我的好朋友好伙伴们。于是,在中心校上了一天学的我执拗的回到了分校。
从那之后,似乎一直都是父母的乖乖女。连上大学填报志愿都听从他们的安排。
自己有些担当从什么时候开始?从让母亲安然等待,自己跑前跑后忙碌张罗的时候?从带老父亲去熟人那里看牙的时候?从给父母亲买礼物,让他们高兴的时候?这些是我认为的所谓的担当吗?远远不是。什么时候我自己的事自己来选择,自己事自己来承担的时候,才叫长大。
《最不般配的夫妻》这篇让我想落泪。如同一只飞鸟和一头熊生活在一起,彼此能够接纳对方的不同,尊重对方的习性自然相安无事。熊一定要飞鸟和它一样吃蜂蜜,熊不准鸟飞向天空。这是捆绑,是束缚,是扼杀,是自私。那些看客的观点代表了很多人,他不让你写东西,你就不写不就行了。他不让你做什么,你不做不就行了。委曲求全,换来的是幸福吗?
根本就不是平等的对等的关系。我看到这篇太愤慨了,为这个女子,也生活在这样家庭的妻子。
作者总结极是:最大的不般配,是彼此的世界完全不同。最大的灾难,不同的人简单粗暴地逼着你和他相同。我找不出比这总结更合适的语言,套用了。
除了这篇,本书其他的章节或述说爱情,或者描述友情,或者描述爱情友情之间的那片模糊的地带,或者述说心里的种种情怀。十年前为工作和择偶烦恼的小女子已经成长为处事有条不紊,心中有韬略的精英。
应了开卷那句话:想干什么一直干,顺应万变挤时间。
纵览全书,作者用字极简,印证了开篇说的用3000个常用字谋生。不过分渲染,不华丽铺陈,不拖泥带水,于无声处展开让人回味悠长的故事,读罢莞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