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过不少鸡汤书或文章,都在说“别放弃啊,你发光的时候还没到呢。”这样的文字确实会给我一时的安慰,但我仍然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
而《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这本书却传递出来一个明确的信息---如果你想要达成目标,方法只有一个,练习,不断地练习。在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无论是你想学会一项新技能或是你想要克服社交恐惧。若你的目标是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那只有经过10000小时的精深练习才能达成,10年,每天3小时,差1小时都不行。
过去我常会向他人投去羡慕的目光,“身材真好”,“吉他弹得真好”,“英语好好听”,却不去想这些令人羡慕的表象下藏着多少努力,更不会去想“我也可以做到。”
看了这本书,我更有信心要把现在正在进行的几项练习坚持下去。1万小时,差一小时都不行。就像跑10公里,差1步,跑步机上的数字都不会从9变成10。
----------------------------------------我是分割线------------------------------------
不管哪种人,“永远不太迟”的说法永远不过时。
如果我们想最大化自身的潜能,所有人都需要精深的练习。
任何领域的任何专家都要经过1万小时的专心致志的练习。
当我们尝试一个新技能时,我们就像进入黑屋子的人,总是碰到家具,但每次碰撞都会让我们明确我们要往哪里走。我们不应该忽视错误或试图忘记它们,因为它们为我们指出了道路所在,同时为我们指出了一个事实:那些不敢冒险的人就无法发展他们的才能。
爱就是礼物
在未来的某些时候——也许已经发生了——你会坠入爱河。不是和某个人而是和某个有关你自己的想法 ——关于你想成为谁,关于你生来会成为谁。这种爱,这种激情,就是发展才能的原始燃料。
精深练习是建立在一个悖论之上的:朝着既定目标挣扎前进,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不断犯错,这让你更聪明。类似的说法是,做哪些不得不放慢节奏的事情,犯错并加以改正---就像爬冰山,刚开始的时候会滑到,会跌跌撞撞,最后不知不觉中就变得敏捷自如。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活体结构,一个几乎永远装不满的箱子。我们面对困难且克服困难的机会越多,脚手架就会变得更多。脚手架越多,我们学习新东西的速度就越快。
髓鞘质不在乎你是谁,只在乎你做了什么。
埃里克森总结道:“天才拥有的细胞类型,我们其他人也拥有。.”这并不意味着,不存在这样一小撮儿人,天生拥有强烈的进步愿望.——心理学家埃伦..温纳(Ellen.Winner)称之为“大师的激情”。但是,这种自我驱动的精深练习者很少见,而且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明性。
大脑中的髓鞘质数量在.50岁左右之前持续增加,而且你必须记住,它是活体组织:会自我分解,人们得不停地再次生成。复杂的工作,比如统治国家或写小说,往往需要那些髓鞘质最丰富的人。
“练习并不能使之完美;完美的练习才能使之完美。”髓鞘质为这句古话添上了新内涵。在训练技能方面,没有什么比实地操练更有效。
在精深练习时,努力完成那些勉强可以完成的事情,技能回路也会越来越敏捷和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