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的一万小时理论_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成长 >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 我理解的一万小时理论
老杜还在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08-22 22:08:30

我理解的一万小时理论

一万小时理论,我已经听过很多次,包括书籍、讲座分享、文章引用。这几天把《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这本书翻完,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多的理解。

首先,虽然听过很多次,但都属于很浅的信息信息引用:大部分人,都把这个理论等同于“勤学苦练”。如果这么看,所谓的一万小时只是反复练习的新名字,我觉得是错误的。这也提示我,在接受信息时,不要被肤浅的引用迷惑,应该进一步自己挖掘。

反复练习的脑科学原理
那么,这本《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给出什么结论呢?

作者给一万小时理论给出一种科学解释:髓鞘质理论。我的理解,是大脑会因为练习某种技能,而产生髓鞘质固化某种神经回路,以形成行为习惯,从而习得并提升这种技能。

所以,那些“天才”可能主动或者被动的强化髓鞘质,使得大脑对某种技能的神经控制更加灵敏和通畅,形成习惯,又逐渐达到超出常人的水平。

单纯反复就可以吗?
回到开头提到的浅显引用,如果单纯的反复就能达到“天才”水平,那岂不是会有很多人成为天才,然后……天才就不再是天才了,平均水平被改变……

很显然,我们身边很多人都在重复练习,比如书法、乐器、体育运动等等,那为什么很多人不能突破常人的水平呢?我觉得,同样的时间投入,练习的质量并不一样,所谓的精深练习(deep practice),就是区别于一般机械性重复练习。

精深练习
这本书的作者通过对大量天才辈出的地方进行采访,发现和总结了几个规律: 组块化,重复练习,尝试体会。

我认为,实施精深练习,至少包含几个要点:练习对象与练习者水平的匹配,专注,重复,收集、总结和反馈。

1. 找到合适的目标。
练习对象要高于练习者的水平,但不能把练习者吓倒。也就是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的概念,停留在舒适区只会让人满足,而恐慌区会让人畏惧,二者都会导致失败。

个人感觉,自学时很难把握学习区,有一个好的导师会更有效。

2.专注。
这一点,我已经花了很长时间翻译Leo Babauta的《focus》这本书,通过翻译,我慢慢意识到,专注是宝贵的品质,也是现代人慢慢丧失的品质。

很多时间管理工具,比如番茄钟,都是要求自己专注于当下的事务。可是,真正的专注还是心法,要回归到“自己为什么要练习”这个问题上。

3.重复。
重复,会改变自己的学习区位置,也就是可以学到东西。重复,同样可以改变大脑内部的髓鞘质。不过,重复意味着付出,意志力就必须持续培养。

4.收集、总结和反馈。
这也是输入、内化、输出的过程。一个球员,通过每场比赛的总结,赛后强化练习,针对不同的对手改变练习内容,正是这种过程。

所以,有人说精深练习达到一万小时,才可能成为天才。

还有什么?
这本书,还提到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伯乐,也就是好的老师,会帮助学生处于精深练习的状态。当然,好的老师会有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并且有成熟的教学方法,从学业和人格上引导学生进步。

谁需要一万小时?
我认为,这个理论之所以诱人,是把“成功”这个概念变得可以计算,但从时间的角度,很多成年人已经错过了开始的时机。

不过,普通人对爱好的学习,也可以借鉴一万小时理论,以达到适当的学习水平。

20140822

展开全文
有用 4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我理解的一万小时理论”的回应

知行合一 2014-08-22 22:44:21

嗯,不错。战隼老师对这个理论的见解也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