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涉及实践的科目都天生带有“马后炮”的性质,育儿尤其如此。正是因为有无数在教育子女方面或成功、或失败的家长愿意把他们成功或失败的案例拿出来给我们借鉴,才有了如今的育儿学。我记得中学时,最流行的育儿书籍是《哈佛女孩刘亦婷》这类“成功”育儿学,十几年过去了,如今在育儿书籍市场占据榜首的已然变成如本书这类”失败育儿学”。这是育儿教育在我国发展数十年的转变,也是大众心理从盲目转为现实的进步。是这些书提醒我们育儿的目的并非是为了实现我们的人生愿望,而是帮助孩子走上属于他自己的人生道路。
本书并非是育儿过程中排忧解难的万能药,而是给父母们强调了一些最应该被铭记却最易被人忘记的事实,而又恰恰是这些事实让我们找到问题的根源进而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
养儿莫忘初心。有多少父母在最初孕育孩子的时候对孩子的期望通常只是最简单的健康快乐。随着孩子顺利出生,逐渐长大,我们的期望值也会在舆论的裹挾中水涨船高:他是否没有别的孩子漂亮,是否比别的孩子瘦小,是否走路说话晚于别的孩子,是否在校表现不如人意,是否成绩落后让我们失望,是否考不上好学校、找不到好工作、没及时婚假生子让我们安度晚年……最初的简单期望被攀比心和控制欲替代,通常是孩子生病或者受伤这样难过的时刻才能提醒我们拥有健康已经弥足珍贵,我们是不是走得太远、忘了初衷。我们养孩子究竟是为了自己和孩子,还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
明白自己并非万能。几乎每个新手父母都会犯“见贤思齐”的毛病:孩子生病了,都怪我没有照顾好;孩子受伤了,都怪我没有看护好;孩子成绩不好,都怪我没及时辅导;孩子走上歪路,都怪我没教育好……本书为我们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并非万能,有些事情需要孩子自己去承担责任,我们做的再多再好也不足以扭转事态,因为并非是或者全是我们的过错。明白这一点并非让你推卸责任,而恰恰是让你明确责任才能更好的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找到理解自己的同伴。没有生育过的人才会简单粗暴的把熊孩子的作为都归为父母教养不力,才会指责母亲当众哺乳而不去诘问公共设施的不完善,才会居高临下的教育别人应该怎么带娃……无需给他们解释太多,我们要做的是找同伴疏解自己的心情,帮我们解决棘手的养娃难题。
本书在结构上有两个很有建设性的安排,其一是有作者的女儿参与,当身为作者的母亲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女儿的看法也写进来让读者知晓。这是一种很奇妙的阅读体验,每每看到女儿的观点时,我会想到我还未满三十岁,除了是一岁小娃的妈妈,我自己违逆父母也不过是不久前的事。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轮回往复的状态,我们现如今苦恼的教养难题,往往调转个立场想想就恍然大悟了。其二是作者在每章结尾都有针对性提出一些问题供读者解答自省,留作业的形式让问题和建议更简明、更直观,也让读者能更好的梳理重点。
因为喜爱本书,所以也想提一些不成熟的个人意见供作者和译者参考。
1、问题家长分类章里,自以为是型和控制型有明显的交叉重叠之处,是同一类型的多面表现。
2、最后一章中涉及宗教问题较多,于我国国情不太契合,是否可以考虑修改删减。
3、译文不太流畅,多处出现指代不明、表意不清的情况,需要结合上下文才能明白某句话的意思,熟悉英文句式结构的话会更好理解,这说明译者没有完全按照中文习惯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