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了自己,才能更好地对待孩子_西尔斯橙色亲子课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成长 > 西尔斯橙色亲子课 > 认清了自己,才能更好地对待孩子
筱禾 西尔斯橙色亲子课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01-06 21:01:51

认清了自己,才能更好地对待孩子

或许是因为我一直对幼师及学前教育的兴趣,我从大学甚至更早时候便开始关注亲子教育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虽然自己还是个未做母亲的人,却丝毫不会影响到我对于教育的热爱。我会经常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思考我的父母在哪些方面做的好,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如果以后我为人母,我会如何处理这些事情,教育我的孩子。就在反反复复的思考中,我竟有点沾沾自喜,觉得我想的已经足够多,我也做好了准备迎接我的宝宝。

可是西尔斯却把我拽回了现实。这本书告诉我,我之前的很多想法和认知,其实可能是存在偏差的。并不是说,我没有认真思考。最关键的一点是,我连自己都没有充分地认识清楚!

从小到大,妈妈都说我是一个乖孩子。那时爸爸在部队,妈妈一个人辛苦地带着我,做饭洗衣做家务,把我一个人放在床上,摆着玩具。我不哭也不闹,总让妈妈觉得很贴心。于是,我就给自己贴上了“乖宝宝”的标签。最起码,我是一个“标准宝宝”。当初次在书中看到“高需求宝宝”的字样时,无论如何我都不会和自己关联起来。

然而,再往下读,究竟什么是“高需求宝宝”呢?书中列出了很多特征,其中有几条,在我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

首先,感情强烈。宝宝在做每件事都动用了更多能量:哭得很响亮,吃得狼吞虎咽,笑起来格外起劲。这活脱脱就是儿时的我。虽然太小时候的事情我不记得了,但幼儿园之后的情景却能清晰地浮现在眼前。那时的我,总是用各种夸大的动作表示我的感情。甚至在高中大学,我仍会如此。我会因为一件小事突然大声地哭泣,惹得同学们纷纷侧目,甚至有人觉得我是精神病。直到工作之后,这种状态才有所收敛。

其次,超级好动。我小时候,连五分钟都坐不住。妈妈带我到医院检查,测试结果显示我是接近多动症边缘。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淘气了,而是有医学临床意义的症状。我以前归结为是我精力旺盛,现在想来,其实是我“高需求”的一种表现罢了。

还有就是超级敏感。这种特征集中表现在我之后的学习生涯中。我对于所有周边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学课堂知识、学乐器、模仿爸爸写日记、跟着妈妈学跳舞……因为好奇心驱使着我去完成一个又一个的挑战,造就了现在多才多艺的我。我之前把这些归结为双子座的习性(我只相信星座中说我好的一面……),却不想,其实这也透漏着“高需求”的信息。

如果说,其他几种“高需求宝宝”的特征我还没有发觉,但这几点起码让我成为了一个“半高需求宝宝”。

虽然种种迹象表明着我的非标准性,我却还是将信将疑地继续看着书。书里继续讲到了父母应该如何应对高需求宝宝,以及父母的各种行为会导致的各种后果会是怎样。看完这一部分,我已经十分肯定自己的高需求性,也解答了自身一些行为特点的原因。

直到现在,我喝饮料仍保持着吮吸的动作,即使不用吸管也如此。妈妈经常教育我说,女孩子这样喝水不好看,我也曾经想克服这个毛病,却一直没有成效。看完书,我觉得其实是我对母乳有着强烈的依赖(又是高需求孩子的表现之一,之前还没有发觉)。因为妈妈上班的缘故,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断了母乳。据说,当时的情形很轻松,妈妈只使用了黄连素,我就再也没有闹着喝奶。虽然我行为上接受了断奶,但是我的潜意识似乎并没有真正放弃。我一直都觉得,吮吸这个动作让我很有安全感。现在想来,和儿时的经历可能有着很大的关系。我并不责怪妈妈早早给我停奶,当时也是形势所迫。只是,我通过这种分析和解读,更深一层地了解了自己。

确定了自己的高需求之后,我突然觉得紧张,如果我也生了一个高需求的宝宝该怎么办?我自认为没有那么好的包容性和耐心去应付这个甜蜜的负担。

但其实,我又无需紧张。因为这整本书,就是在一步一步地教给父母,如何面对及养育一个高需求的孩子——“亲密育儿法”。这种方法会让父母和宝宝有更多接触、更多交流,彼此之间也会感觉更亲密。书中提到,面对高需求宝宝,最初阶段要尽量满足他的需要,让他在感到舒适和安全的环境中健康快乐的成长。这又与我之前的想法相悖。我的理念是:孩子是不能惯着的!其实想想,自己都禁不住笑了,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婴孩,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没有达到,这时候就让他懂得自我约束,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太残忍了。也只有在最初阶段很好地安抚他照顾他,才能让他长大之后感到安全和勇敢。

那么,亲密育儿法是放任、随意的教育方法吗?任孩子闹得无法无天都“亲密”依旧?当然不是。亲密育儿法能教会父母如何恰当地回应孩子的需求,如何向孩子说“不”,如何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需求。其实说白了,这种育儿法主要的理念便是换位思考。当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时,自然会更多的理解和包容。也只有在这种良性地沟通交流中,父母和孩子才能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认清了我自己,其实就没什么好怕的了,因为我很清楚,如何面对一个像自己一样的孩子。

展开全文
有用 6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认清了自己,才能更好地对待孩子”的回应

斗樱 2015-01-07 22:37:30

Σ( ° △ °|||)︴不用这么认真吧,其实没啥的,反倒是我有点太较真了。

筱禾 2015-01-07 19:29:04

@斗樱 你说的很有道理,很赞同!父母和孩子其实是共同成长的,不存在对立面~~另外也感谢你对用词的提醒,赶快改了~~

斗樱 2015-01-07 18:31:40

可能是地方用于的不同,反正我们这里的对付,是带着较劲的意思。但是总觉得,如果做父母的和孩子较劲了,是很对不起我们小时候信誓旦旦的想着的“如果我长大以后做父母就不会这样对孩子”。小的时候我们总抱怨父母不理解我们,不愿意理解孩子;然后,等到我们大了做了别的孩子的父母,总感觉孩子不体谅我们,不愿意体谅父母。感觉这就是个悲剧的怪圈。

筱禾 2015-01-07 15:25:48

呃……我不觉得对付是贬义啊……在我的概念中,应该和“面对”差不多……嘿嘿,可能是地区习惯用法吧~~我也不赞同孩子在对立面,只是伴随着孩子的出生,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要去解决而已~~

斗樱 2015-01-07 15:16:59

为毛要对付孩子?感觉中国式家长很成问题的一点就是,他们的思维模式一直停留在,因为孩子是自己的造物,所以和自己大不同,也就是把孩子推到自己的对面去。如果在看了这么多的家庭教育类书之后你还有这种感觉,只能推荐你去读华德福教育的书了。

馬小鴿 2015-01-07 09:36:41

认清了我自己,其实就没什么好怕的了,因为我很清楚,如何对付一个像自己一样的孩子。